引子:时代一直在变,现在很多人因为新事物的出现而失去工作,回顾历史,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也不是最后一次,而是一直在发生,我们看一下民国时期的小生意,现在几乎都消失了。
民国时期,手里摇晃着拨浪鼓,沿街叫卖糖果的小贩,糖果在民国时期是非常紧俏的,糖还是战略物资。
那时候小朋友能吃上一块糖,感受一丝甜味,会觉得非常美好。
可是现在糖过剩,为了健康,家长也不允许小朋友多吃糖,所以卖糖的生意现在都不太好。
就连饮料都讲究零糖。
这是小贩卖玩具吸引生意的铜锣,相声演员经常说的叫卖声,说的就是这样的小生意人。
棉鞋,棉裤都是自己家女人缝制的,宽宽松松,没有什么造型,暖和就行。
当时街道也没有修的很干净,到处都是土,大家也都习惯了,这小生意,顾客就是小孩子,也赚不了几个钱,勉强糊口而已,比出苦力,种地要轻松。
这些小玩具很多都是自己制作的,就这个谋生手艺,一般也不会外传,当时很多手艺人对自己的手艺都保护的很严密,因为研究这些物件花费太多精力了。
用这些竹子,羽毛,皮子,棉布,铁皮制作各种小玩具,成本低廉,有着鸡毛换糖的精神。
这是理发匠招揽生意的方式,类似打击乐器,给周围老百姓形成声音记忆,下次一听到这个声音,再加上理发匠一嗓子,就知道该理发了。
理发的设备,这边是炉子,热水,另外一边是个小凳子和工具,这个挑着就可以到处去,不过也是辛苦活,吃手艺饭,现在都叫托尼老师了。
这个不知道做什么生意的,自制小推车,身上的棉袄已经非常破旧了,还有一些补丁。
这是当时的黄包车,这辆车在当时可是非常值钱,一般人是买不起的,有了这辆车就可以揽活赚钱了,就和现在有一辆自己的出租车差不多。
当时没有自来水,挑水就成了很多家庭的重要工作,家里如果没有力气大的男人,想喝口水都费劲。
手艺人,擅长编织,修补各类竹筐,簸箕,土篮子,竹篮。
也是一门营生,谁家的筐啊,筛子,簸箕坏了,他能维修好,混口饭吃,挺辛苦的一个职业。
就不要提怎么编织,单单挑着这些工具走几十里路,一般人就扛不住。
很多家庭需要维修一些农用工具,有需求就会有人去做。
做糖人的小生意人,这是一门手艺,需要有经验的人传授,包括糖的温度,火候,还得有点美术功底。
各种小工具基本都是自己研究的,里面的门道很多,现在基本失传了。
看看当时人们的衣服吧,很多都是磨坏了也要打补丁继续穿。
这是做糖画的小生意人。
熬糖,加上一些颜色,在大理石板上做出龙啊,凤啊等造型,有时候也做孙悟空,猪八戒,等形状,考验手艺人的美术水平。
现在看着很不卫生,但是在民国,糖的吸引力很大,尤其吸引儿童,吃糖上瘾。
没有画笔,就用这个勺子做糖画。
这个是个老学究,文化人,替人写写书信,打官司告状之类的状纸。
现在这个生意转到网上了,代写简历,文案设计之类的。
这个是小吃摊,这个看来有秘方,赚到钱了,这些炊具很上档次,造价不菲。
这老板一看就是有固定摊位的,仅次于开饭店吧,有时候可能比开饭店还赚钱。
这里装的是什么吃的就无从考究了,有可能一些羹汤之类的。
小道士敲梆子,梆子也是竹子做的。
道士里也很多都是穷人出身。
卖甜食糕点之类的小贩。
自己有模具,就是用硬木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
那些月饼就是这样做的。
他是专门卖模具的。
这些模具都是木工师傅制作的。
还有弥勒佛的造型。
卖水果的小贩,带的水果并不多,下面的筐是空的,就上面那一层,那时候果树也不高产,苗木品种本身就不行,也缺少农药和肥料。
好像一些柿子和梨。
总结:那个时期,这些小生意人也是社会最底层,每天风里来雨里去,收入微薄,凭借自己的手艺或者简单的加工赚一点生活费,任何时代想赚大钱都要掌握生产资料,也就是拥有尽可能多的被动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