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厂商在命名上的内卷,已经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地步。从最初的Pro、Max,到如今的Ultra、S,这些曾经代表着顶级配置的后缀,正在经历一场严重的通货膨胀。
记得2019年,当小米首次推出"Ultra"机型时,这个后缀还带着几分神秘与尊贵。但仅仅三年时间,Ultra已经从神坛跌落,成为各大厂商标配的命名方式。这不禁让人想起经济学中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所有高端机都叫Ultra时,Ultra就不再Ultra了。

科技数码博主"数码闲聊站"一针见血地指出:"现在的手机命名就像一场军备竞赛,厂商们陷入了'命名焦虑'。他们害怕不用这些后缀,产品就会在营销上吃亏。"
这种焦虑背后,折射出的是手机行业的创新困境。当硬件配置趋同、外观设计雷同,厂商们只能在命名上做文章。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后缀组合:Pro Max Ultra、S Pro+、Ultra Pro Max……这些名字就像一层层华丽的包装纸,试图掩盖产品同质化的本质。
更讽刺的是,这些后缀原本的含义正在被稀释。Pro(Professional)不再代表专业,Max不再意味着最大,Ultra也不再是极致。它们变成了单纯的营销符号,失去了最初的技术内涵。

或许,手机厂商是时候回归本质了。与其在命名上绞尽脑汁,不如专注于真正的技术创新。毕竟,消费者最终记住的,不是手机叫什么名字,而是它能带来什么样的体验。

在这个命名通货膨胀的时代,也许最简单的数字序列,反而能成为一股清流。就像当年的iPhone 4、小米6,这些没有华丽后缀的机型,反而成为了经典。这或许能给陷入命名困局的厂商们一些启示,有时候,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