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文章前,麻烦您点下“关注”方便您后续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我将每天陪伴你左右。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中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 言在战将如云的毛主席身边,为何唯独他被毛主席誉为“军事才能不亚于我”,并称赞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
周总理赞誉他为“共产党的秀才”,贺龙评价他为“我军大大的功臣”。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却在1955年授衔大典前,主动请求将大将军衔降为中将。
他,就是我国著名的军事教育家、军事理论家、开国中将——郭化若。
为何毛主席会对他有如此高的评价?他又为何做出这样的选择,不肯接受大将军衔呢?
苦难中崛起郭化若,出生于1904年的福州市,家庭贫困,父亲早逝,母亲靠织布艰难维持生计。
他的少年时光充满了艰辛与困苦,家中穷到连一张书桌都买不起,他只能以门板为桌,刻苦读书练字。
然而,生活的重压并未磨灭他求知的渴望,反而更加坚定了他追求理想的决心。
1917年,在叔叔的资助下,13岁的郭化若进入私立崇实小学就读。
他发奋图强,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并练就了一手好字。
为了补贴家用,他还在福州东北郊井楼门小菜市摆起了字摊,为人书写春联。
1925年,郭化若以优异的成绩荣登榜首,成功考入黄埔军校第四期。
在校期间,他专攻炮兵理论知识,并再次以出色的成绩脱颖而出。
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黄埔军校汇聚了一大批优秀的革命党人,在他们的影响下,郭化若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思想逐渐成熟。
同年9月,郭化若随东征军讨伐陈炯明叛军,亲身经历了战火的洗礼。
同年冬,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1926年10月初,郭化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留校担任炮兵第2队代理队长。
由于成绩优异,蒋介石曾两次下令调他担任自己的秘书,但郭化若婉言谢绝了。
他心中明白,“军人应当战死疆场”,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军人,他渴望的是在前线与敌人作战,为国家和人民流血牺牲。
同年11月,郭化若调任中央军政学校武汉分校炮兵大队第2队队长,继续他的军旅生涯。
1927年11月,郭化若被党组织选派前往苏联留学,进入莫斯科炮兵学校学习。
然而,1928年,当他得知国内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工农革命发展形势如火如荼时,他再也坐不住了。
他立即找到校长,要求退学回国。
炮兵学校校长对他的要求感到大惑不解,严厉训斥了他并罚他关禁闭。
但郭化若的态度异常坚定:“关禁闭也要回国!”他深知,国内的革命事业更需要他。
成为高参1929年,郭化若历经辗转,终于抵达福建龙岩,加入了由朱总司令和毛主席直接领导的红四军。
在漳平战斗中,郭化若的军事才华初露锋芒。
当时,郭化若带领部队秘密抵达漳平城郊,本以为可以趁敌不备发起突袭。
然而,战斗一打响,他便发现敌方火力异常凶猛,远超预期。
经过审问俘虏,他得知漳平守军有一个团、一个营,外加一个迫击炮连。面对敌我力量悬殊的困境,郭化若深知必须出奇制胜。
他亲自操炮,精准打击目标,一炮炸死敌军团长。
敌军瞬间陷入混乱,我军乘胜追击,全歼守敌。
此役,郭化若声名鹊起,战斗结束当晚,他迅速被提拔为红四军第二纵队参谋长,并代理第2纵队队长之职,还得到了朱老总的赞赏。
1929年12月古田会议前夕,毛主席对郭化若进行了一次特别的“考试”。
他交给郭化若一个重要任务:“我们要召开九大,全面解决红四军存在的问题,你能不能写个材料,分析一下原因,最好能提出些解决办法?”
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郭化若认真准备,熬了几个通宵。
他把自己在红四军中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写了下来,列举了部队中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种种表现和危害,逐条分析原因,并建议加强党的领导、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同时提出创办教导队或随营学校,培训班、排以上干部的建议。
毛主席看后非常高兴,连连称赞:“很好,很有见解,能力很强,当个师长不成问题。”
这是郭化若第一次为毛主席执笔写材料,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还创建了红军第一支工兵队和无线电队。
1930年9月,毛主席率红一方面军到安源,指示郭化若从工人中挑选有爆破技术的组建工兵队。
郭化若迅速行动,从参军工人中挑选140余人,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工兵队。
1930年12月,红军在龙冈战役胜利后,缴获敌军电台一部,俘虏无线电人员10名,郭化若向毛主席建议成立红军无线电队。
毛主席赞扬他:“小参谋拿出了大主意,建立无线电大队非常重要,你这个参谋长当得好哇。”
1931年5月,红一方面军参谋长朱云卿因病住院,红四军军部急需一个参谋处长。
在前委的慎重考虑下,根据毛泽东的建议,郭化若被任命为参谋处长,成为毛主席、朱总司令身边的“军事高参”,负责司令部的参谋工作和战斗文书起草工作。
卓越的贡献1930年,面对蒋介石的第一次“围剿”,毛主席提出“十六字诀”游击战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郭化若积极参与并提出润色建议。
在第二次反“围剿”中,郭化若进一步细化战术,提出游击战十项法则———“扰敌、堵敌、截敌、袭敌、诱敌、毒敌、捉敌、侦敌、饿敌、盲敌”,使“十六字诀”更加具体化。
郭化若对《孙子兵法》的研究深入而系统。1939年八九月间,在毛主席的指导下,他开始从发扬中华民族历史遗产的高度出发,深入研究孙子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及以前的兵学思想,并着手撰写相关论文。
1939年11月,郭化若完成了《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一文。在这篇文章中,他将孙子的战略思想归纳为“速快的进攻的运动战”、“主动的灵活的指导法”、“开明的严厉的纪律”和“全能的高超的将帅”四个方面。
他对《孙子兵法》进行了辩证的分析,既肯定了其中反映战争共同规律的精彩战略思想和唯物论、辩证法要素,也指出了其存在的不足。这篇文章公开发表后,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甚至有国民党军官向周恩来询问郭化若和郭沫若是否为兄弟关系,足见其影响力。
1939年1月至1940年2月,中央军委在延安抗大举办了第一期参谋训练队,共有学员130余人。
为了表示重视,毛泽东特派郭化若主授战略学课程,并对训练班负责人说:
“你们放心,郭化若授课不亚于我。所谓‘不亚’,就是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
郭化若善于运用启发式、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讲课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深受学员们的欢迎。
他不仅能指挥打仗,在军事理论上也颇有造诣,且待人亲切,平易近人,因此,同学们都很尊敬他,也愿意和他亲近,向他请教。
郭化若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问题,尝试将唯物辩证法引入军事问题研究,并在延安新哲学学会第一届年会上作了题为《军事辩证法》的演讲,对战争的本质,战争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战争发展的规律,战争中的矛盾及其利用等做了初步探讨。
1941年,《八路军军政杂志》以《军事辩证法之一斑》为题将演讲内容刊发。
1949年12月,上海新群出版社以《军事辩证法》为书名编辑出版,郭化若因此被誉为“军队里第一个研究毛泽东军事辩证法的人”。
1944年12月,郭化若奉命组建延安炮兵学校并任校长,使延安炮校成为“人民炮兵的摇篮”。
在解放战争时期,郭化若积极申请到前线去,在鲁南军区和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担任副司令员,为部队的发展和训练制定了诸多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大大增强了部队战斗力。后来,他还担任三野九兵团政委兼党委书记,为革命胜利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抗战胜利后,郭化若继续在《孙子兵法》研究领域深耕。解放战争时期,他将《孙子兵法》翻译成白话文。郭化若的著作如《郭化若军事论文选集》、《新教育教学法》、《军事辩证法》等,为中国军事研究开创了先河。他的研究成果不仅为中国军事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后人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郭化若的军事理论研究受到刘伯承、叶剑英等人的一致好评。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系统研究《孙子兵法》,首开现代注释《孙子兵法》新风。他的《新编孙子兵法》注释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为普及《孙子兵法》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他推动了《孙子兵法》研究的创新性发展,在当今乃至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郭化若虽未在每一场战斗中冲锋陷阵,但他以卓越的军事理论和幕后的统筹谋划,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主动降衔1955年,人民解放军首次大授衔。
郭化若将军本可被授予上将军衔,但他却认为自己的贡献不足,早年长期在军队机关院校工作,担任军政主官的时间较短,不足以承受如此高的荣誉,主动申请降级授衔。
郭化若将军出生于贫苦家庭,历经无数艰难险阻,为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
然而,他始终保持着谦逊低调的品质。在面对上将军衔的荣誉时,他没有丝毫的骄傲自满,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看待。
他深知,荣誉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属于那些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国家和人民牺牲的战友们。
郭化若将军的谦逊品质不仅体现在授衔这件事上,还贯穿于他的整个革命生涯。
在战争年代,他积极为领导出谋划策,从不居功自傲。
在和平时期,他依然致力于军事理论研究和军队建设,为国家和军队的发展默默奉献。
郭化若将军的谦逊品质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参考资料:
学习时报:郭化若:毛泽东请他作军事教育“顾问”
中新网:儒将郭化若苦读成才 默念《花木兰辞》去世
上海党史:天生高参”郭化若
《福建党史月刊》,2011年.23期,何立波,《郭化若与毛泽东的将帅情》
《党史博采(纪实)》,2016年.11期,何立波,《被毛泽东誉为“古有孙子,今有郭子”的儒将郭化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