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治格局迎来剧变。基民盟领导人默茨以黑马之姿问鼎总理宝座,而右翼选择党领袖魏德尔异军突起,这场选举不仅改写德国权力版图,更将影响欧洲未来十年的走向。
朔尔茨时代的终结早有预兆。德国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GDP萎缩0.5%,制造业PMI连续18个月低于荣枯线,天然气价格较俄乌冲突前暴涨37%。曾在默克尔时期引以为傲的“德国制造”神话,如今在去工业化浪潮中摇摇欲坠——大众汽车关闭本土三家工厂,巴斯夫将核心产线迁往路易斯安那州,这些企业的外逃带走了超过20万个工作岗位。
选民的不满在选票上爆发:社民党得票率暴跌至16.4%,创下二战以来最差战绩。而魏德尔领导的选择党斩获20.8%选票,其反移民、重振工业的纲领精准击中中产焦虑。尽管未能入阁,但这个曾被视为边缘的政党,如今已成为左右政局的关键力量。
默茨的胜利伴随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基民盟与社民党虽合计占据议会过半席位,但两党在移民政策上南辕北辙:基民盟要求将年度移民配额压缩至20万,而社民党坚持开放劳动力市场。更棘手的是能源转型分歧——前者主张重启煤电过渡,后者力推光伏补贴。
慕尼黑经济研究所警告,若组阁谈判破裂,德国可能面临“荷兰化”风险:即政治碎片化导致长期决策瘫痪。但默茨在胜选演讲中展现出务实姿态:“德国需要治疗,而不是口号。”这种务实在对华政策上尤为明显,他曾公开批评朔尔茨“对美亦步亦趋损害德国利益”,并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向王毅外长承诺深化合作。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23年中德贸易额逆势增长3.2%,达2300亿欧元,德国对华汽车出口占比升至28%。面对这样的经济现实,默茨团队已着手调整策略:暂停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重启北溪三号线天然气谈判,并计划年内访华。
但压力来自大西洋对岸。特朗普放话将对欧洲钢铝加征10%关税,首当其冲的宝马和蒂森克虏伯预计损失超50亿欧元。柏林智库分析,默茨必须在“战略自主”与“跨大西洋团结”间找到新平衡点,而这需要更高超的外交智慧。
这场选举的涟漪正扩散至整个欧洲。法国极右翼国民联盟在民调中领先,意大利梅洛尼政府加快“去欧盟化”步伐。当德国这个欧盟引擎开始右转,布鲁塞尔的官员们担忧“欧洲计划”可能面临解体风险。
历史总是充满轮回。1953年阿登纳带领德国走出战后废墟,1998年施罗德用“2010议程”重塑产业。如今,站在能源危机、产业空心化、地缘冲突三重风暴中的默茨,能否成为德国新时代的“改革者”?答案或许藏在鲁尔区的工厂车间,以及黑森林深处的新能源实验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