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那是怎样的岁月?无数英雄儿女,用血肉之躯铸就了新中国的辉煌,却也留下了一个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今天,我想和大家聊聊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个关于坚守与重逢的故事,关于一位名叫孔宪权的老红军。
娄山关的枪声与离别
1935年2月,娄山关的战火纷飞,震耳欲聋的枪炮声响彻云霄。孔宪权,这位红军十二团作战参谋,在激烈的战斗中左腿胯骨中弹,六枪穿透了年轻的躯体。 他被战友们留下,得到了一些银元和简单的医疗救助。然而,伤势太重了,他没能追上队伍,和战友们失散了。 你能想象一下,一个年轻的战士,孤身一人,身负重伤,置身于茫茫大山之中,那种绝望和无助吗?
泥瓦匠的隐姓埋名
他昏迷醒来,已是黔西县一个地主宋少前家中。宋少前收留了他,孔宪权为了生存,只能以泥瓦匠的身份隐姓埋名,将自己曾经的军人身份深埋心底。 那些年,他默默地生活着,手里却始终紧紧攥着那张已经泛黄的红军证,以及那三百块银元,那是他与过去战斗岁月唯一的联系,也是他内心深处最珍贵的回忆。他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只是时机未到,他一直在等待着。 这等待,长达十几年!
一封信,一份期盼
时间来到了1950年春天。 他终于决定寄出一封信,这封信寄给了他当年的团长——杨勇,时任贵州军区司令员。信中,他简明扼要地叙述了自己的经历,请求组织安排工作。 这是一封饱含着希望与忐忑的信,它承载着多少年的等待与期盼啊! 你能想象他写信时的心情吗?是激动?是害怕?亦或是两者兼有?
重逢的喜悦与新的使命
杨勇收到信后,非常重视,立即指示彻查。经过多方努力,最终证实了孔宪权的身份。这消息如同春雷般,响彻了孔宪权平静的生活。 他,回来了!他终于回到了他魂牵梦萦的革命队伍! 这重逢,是多少个日夜的期盼啊!
随后,他被任命为遵义县第七区副区长,后来又升任区长。 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他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他并没有忘记他曾经的经历,他怀着对革命历史的敬畏之心,投身于遵义会议纪念馆的筹备工作,并最终担任了首任馆长。
历史的守护者
在担任纪念馆馆长的岁月里,他四处搜集资料,整理文物,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甚至,他还经历过惊险的经历 - 从土匪窝里抢救出珍贵的红军旧文件! 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守护,更是对革命理想的忠诚! 这,才是真正的英雄!
孔宪权的故事,远不止于此。 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伟大的。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革命理想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 这份忠诚,在枪林弹雨中不曾磨灭,在漫长的等待中不曾消退,在新的岗位上熠熠生辉。 这才是真正的长征精神!
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些在历史长河中闪光的英雄!他们的故事,值得我们用心去聆听,去感悟,去传承。
你对孔宪权的故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