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凝结,霜气加重,菊花渐渐倾斜凋零,赏菊的宴会刚刚过去不久,小雪节气也已到来。
花蒂仍散发着淡雅的清香,显得金黄而素朴,枝叶却早已零落,翠绿凋零不全。
半床月光洒落,伴随着蟋蟀的微弱鸣声,寒云铺满万里天空,南飞的雁阵缓缓而行。
但愿来年秋风中还能再见,如今短暂分别,切莫过于伤感思念。
赏析:《残菊》是清代文学巨匠曹雪芹的诗作之一。这首诗以菊花为题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寄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以及对来年重逢的希望。诗中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既惜别又豁达的心境。
“露凝霜重渐倾欹,宴赏才过小雪时。”清晨的露珠与浓霜渐渐堆积,菊花的枝干因承受不住而倾斜垂落。这一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真实变化,也以菊花的倾欹象征生命的无常。而“宴赏才过小雪时”,指赏菊的宴会刚刚过去,节气也已到了小雪。这句话交代了时间背景,将菊花从盛时到凋零的过程浓缩进短短几字,隐隐透露出诗人对时光飞逝的叹惋。
“蒂有余香金淡泊,枝无全叶翠离披。”菊花的花蒂依然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花色显得朴素内敛,枝上的叶子却早已零落不全,翠绿斑驳凋散。这句诗以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残菊的状态,既有对生命之韵的赞美,又有对生命凋零的伤感。菊花“淡泊”的品质,也暗喻诗人自己不慕繁华、追求清雅的品格。
“半床落月蛩声病,万里寒云雁阵迟。”月光洒在床边,蟋蟀发出虚弱的鸣声,似乎也因寒意而显得低沉;寒云笼罩天际,飞向南方的大雁队伍行进迟缓。这两句诗营造了一种幽静而萧瑟的氛围,进一步衬托出深秋向初冬过渡的寒凉景象。诗人将自然景物赋予情感,蟋蟀的“病”、雁阵的“迟”,仿佛都是在传递诗人内心的沉郁与哀伤。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尽管菊花已经凋零,但诗人相信,来年秋风起时,它们定会再度盛开。这一句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和安慰,不仅化解了惜别的伤感,也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胸怀。这种对自然规律的信任,折射出诗人对人生循环往复的哲学思考,传递出超脱的情感力量。
《残菊》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诗人以菊花的凋零映射生命的无常,同时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希望。它不仅是一幅秋冬过渡的自然画卷,更是一首抚慰心灵的哲理诗,传递着穿越时空的智慧与宁静。曹雪芹用极富画面感的语言,为我们留下了一曲清冷而深远的菊花绝唱。
作者简介:曹雪芹(约1715年-约1763年),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画家,是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出身于江宁织造世家,其家族曾显赫一时,但因政局变迁家道中落,经历了“锦衣玉食”到“潦倒贫困”的巨大反差,这一经历深刻影响了他的创作。
曹雪芹一生隐居北京西郊的“悼红轩”,潜心创作《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小说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也以其对人性、社会、命运的深刻洞察,成为世界文学经典。此外,曹雪芹还擅长诗文,作品风格清丽脱俗,蕴含深厚的哲理,如本诗《残菊》,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
曹雪芹的诗文常以清新淡雅的笔触,融情于景,展现出对人生的独特思考。虽然生活清贫,但他一生追求精神上的超然与艺术的卓越,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不朽的创作,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文化遗产。曹雪芹的名字,也因此镌刻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永恒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