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情份往,是老北京话,人情好理解,“份往”是说份子钱要给到,这也是中国人社交中的老规矩。
中国人向来重视礼数,亲戚朋友之间讲究礼尚往来。
随礼,便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习俗,但随礼也是要讲究原则的。
随的礼中,有些让你觉得心甘情愿,有些则会让你感觉心烦意乱。
一个人年纪越增长,需要随礼的场合就越多,随礼时就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收了人家的礼钱,遇事定要还回去,莫要欠下人情。
但不该随的,也绝不将自己辛苦赚的钱白搭给别人。
来源:视觉中国
巧立名目的礼,别随
人逢喜事办酒席庆祝,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仅是跟亲朋好友分享自己的喜悦,也是相互联络感情的一种方式。
但若是想借机敛财,不管大事小事都办酒席,那显然并不是为了联络感情。
不可否认,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人存在。
朋友有个领导,孩子满月、生日摆了酒席,乔迁、升学也摆了酒席。
美其名曰是庆祝,每次都会大摆几十桌。
碍于领导在公司时间长、资历老,大家都不好意思不去,但其实心里都暗暗叫苦。
每次参加宴会回来,大家都会私下抱怨人多菜少,最后得到的也不是大家最真心的祝福,反倒是充满了不情不愿。
更让大家无语的是,后来这个领导跳槽,直接把过去这些同事给拉黑了,大家有喜事,说想也通知一下他的时候,根本找不到人。
所以,如遇到这种情况,最好不要随礼,没有意义不说,还容易助长歪风邪气。
古语有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深以为然,生活中不乏那些德行令人敬佩的君子。
平时不会什么事情都只顾着自己的利益,一而再再而三地麻烦他人;
即使家里真有什么事情,能简则简,更不会大肆声张。
若是真有什么大事,也会对前来捧场的朋友再三感谢,日后找机会将人情还回去。
是啊,人情社会中,多少交情都断送在随礼上;多少交情,也成于随礼。
只有知道投桃报李的人,才会收获大家真心的祝福,日子也会越过越顺。
来源:视觉中国
有去无回的礼,别随
随礼,向来讲究的是礼尚往来。
人情来往,如果只有“来”,却吝啬“往”,那么,无论是怎样的一段感情,都无法维系。
阿彦有一个大学室友,大学毕业后的头两年,隔三岔五就会在微信上给阿彦发一些宴请邀约。
最开始,阿彦还会被突如其来的旧情打动,心想人家这么看得起自己,毕业后还惦念着,所以即使没时间去,他也会给室友发红包,聊表心意。
但渐渐地,阿彦发现每次对方都是秒收红包,然后销声匿迹,没有丝毫感谢或想叙旧的意思。
半年前,室友又发来微信邀请阿彦去参加宴席,这次阿彦委婉地回绝了。
前段时间,阿彦结婚,给这位室友打电话邀请他来参加婚礼。
没想到,室友口头应承下来,当天却没来,连礼钱也没随。
阿彦算是看透了,什么旧情谊,自己给对方随了好几回礼,等轮到了自己有喜事,对方却不吱声了。
诚然,我们都认同为人最不该缺少的就是人情味,但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真心相待。
爱占便宜的人,最擅长的就是打着感情的幌子,搞虚情假意那一套,目的是给自己捞点好处。
所以,要擦亮眼睛,遇到那些贪得无厌、爱占便宜的人一定要敬而远之。
来源:视觉中国
点头之交的礼,别随
网友阿汤分享了一次自己参加别人婚礼的经历。
新娘在婚礼前半个月忽然联系阿汤,问阿汤有没有空去参加她的婚礼。
阿汤当时一脸懵,新娘是阿汤上一个公司的同事,两人在一个公司上班的时候说过的话没有超过3句。
同事4年,朋友圈没有一次互动,逢年过节也没有问候过,这不就相当于是陌生人吗?
结婚时对方突然找来,阿汤瞬间明白了人家就是来要份子钱的。
新娘也许是自觉和阿汤的交情不够,忙打起了感情牌。
说自己是外地人,这边朋友少,没人给撑场子,不只是阿汤,其他同事也被邀请了。
婚礼在附近一个小县城举办,她会把整个流程全部安排好,只要阿汤人去就好,喝完喜酒,有人会带他们去附近景点逛逛,最后把他们送回家。
真挚恳切的言辞中夹杂着一丝丝可怜,阿汤便应了下来。
阿汤家那边随份子一般是两三百元,但看到同事们都随500块,阿汤一咬牙也随了500块。
结果,等到婚礼那天,先不说车挤、菜凉、环境差,就单说新娘和新郎的态度就令阿汤火大。
不但在婚礼上没有敬酒,就连个招呼也没打,婚礼结束后别说带去景点,回去时根本没人送,只得自己打车回去,又花了200块钱。
这一场婚礼下来,没吃饱,倒是气饱了,阿汤后悔极了。
人这一生,会有很多人走进我们的生命里,但能留下来的人极少,大多都会成为过客。
但就是这些点头之交,也会给我们带来困扰。
明明只是泛泛之交,明明只是打个照面,明明许久都不联系了,也要通知你随份子。
在他们的理念里,没有关系、感情到没到那个程度,他们完全是广撒网,碰运气,叫一声你不来人家也无所谓,你要来了,不就能多拿一份份子钱?
这种人,不是多个朋友多条路里的那个朋友,只是一个爱占便宜的路人甲而已。
这种关系就能免则免吧。
最后,分享《读者》上的笑话一则:
“大师,我随礼都快破产了,请指点迷津。”
大师指了指皇历,我顿悟:“是不是让我选个日子办酒席赚回来?”
大师摇摇头,说:“见到有良辰吉日就关机。”
《读者》杂志封面 摄影:芝逸
希望我们都能收获彼此挂念、礼尚往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处不累,久处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