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科普|不是“独饮”喝不起,而是“茶会”更有性价比

青曼茶道 2024-03-01 05:23:32

在日常生活中,你更喜欢一人泡一杯热茶,享受这份安静闲适,还是以茶为由,约上友人共品共饮?

宋代的大文豪苏轼就是一个不喜欢独饮的人。

看看他在《啜茶帖》中是怎么约朋友喝茶的。

[北宋] 苏轼《啜茶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道源无事,只今可能枉顾啜茶否?有少事须至面白,孟坚必已好安也!轼上,恕草草。”

好茶如苏轼,没事喜欢约好友喝茶,写个啜茶帖:“道源兄,闲着也是闲着,不如过来喝杯茶?有些八卦我们还是见面说。”约茶聊八卦,热热的一杯茶饮下去,那略带苦涩甘甜的味道,使得周身平正温和。茶水的皴擦对味蕾形成一种温柔的摩擦感,使得周边的景象都变得温柔敦厚起来,仿佛君子。

以茶聚会,从古至今便是中国人的社交首选;茶会与雅集,也是茶文化在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的一种体现形式。苏轼在书帖中直白约茶,那么在历代关于茶会的绘画作品里,我们又能从中窥探出多少古人饮茶的讲究呢?

壹 僧俗茶会

天下名山僧占多。唐代饮茶风尚的开展与禅寺僧人密切相关,北方饮茶最初是由禅院兴起的。学禅务于不眠,茶有提神作用,因此在禅院广为流传。

以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为例,这是一场关于茶的“鸿门宴”。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

《萧翼赚兰亭图》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茶画,为唐代画家阎立本创作的绘画,原本已佚。现存宋人摹《萧翼赚兰亭图》共有三本,分别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这里讲了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是王羲之书法的小迷弟,遍寻其真迹。唯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未得。曾三次向辩才(王羲之七世孙僧智永的弟子)索要《兰亭序》,均被他一再矢口否认。无奈之下只好派萧翼智取。萧翼向唐太宗索要王羲之所书二帖,伪装成喜爱羲之书法的落魄书生,频频出镜,出色的人品谈吐果然吸引了辩才和尚。于是辩才就邀请他边喝茶边论禅咏诗,渐渐获取辩才的欣赏和信任,在一次次的喝茶品茗深聊中放松了警惕,直至萧翼拿出王羲之所书二帖,辩才忍不住将房梁上藏着的《兰亭序》拿出来显摆。结果隔日被萧翼设计拿走献给了唐太宗。

这幅《萧翼赚兰亭图》描绘的就是当时辩才和萧翼品茗论道场景。辩才趺坐在禅椅上,对面萧翼一派云淡风轻。萧翼在等,等什么呢?也许是在等茶煮好,也许是等辩才和尚上钩。

[唐] 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局部

画面左侧为一老仆人与一童子煮茶,一老仆人蹲在风炉旁,炉上置一锅,锅中水已煮沸,茶末刚刚放入,老仆人手持“茶夹子”欲搅动“茶汤”,另一旁,有一童子弯腰,手持茶托盘,小心翼翼地准备“分茶”。矮几上,放置着其它茶碗、茶罐等用具。

画中,阎立本展示了一场非常典型的唐代煎茶法,即茶末入铛煮法。陆羽茶经有饮茶二十四器,图中展示了其中十二器:风炉、竹荚、火夹、水方、罗合、鹾簋、具列、釜、则、巾、碗、瓢。

这幅生动地反应了唐代饮茶生活的茶画。画中寺庙不仅僧众饮茶,还专以茶来招待客人。

贰 宫廷茶会

在古代,聚会约茶往往分男女。从以下两幅茶画可以看出:

女士篇

《唐人宫乐图》 48.7×69.5cm 绢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从《宫乐图》我们可以看出,茶汤是煮好后放到桌上的,之前备茶、炙茶、碾茶、煎水、投茶、煮茶等程式应该由侍女们在另外的场所完成;饮茶时用长柄茶杓将茶汤从茶釜盛出,舀入茶盏饮用。茶盏为碗状,有圈足,便于把持。可以说这是典型的"煎茶法"场景的部分重现,也是晚唐宫廷中茶事昌盛的佐证之一。

该吃吃,该喝喝,胖就胖吧

这茶不错!

茶不醉人人自醉。这场女子茶话会,除了各自展现才艺,有听觉、视觉享受,更有味觉、触觉的体验。《宫乐图》表示茶饮已经和当时的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以及高雅艺术紧密结合。

男士篇

这是一个国家最出色的几位文士的聚会。

[北宋] 赵佶《文会图》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文会图》是北宋赵佶以及宫廷画家共同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是赵佶描绘当时文人会集。这是一幅不可多得的茶事佳作,亦是一场难能可贵的宫廷雅集。

宋徽宗赵佶一生爱茶,常在宫廷以茶宴请群臣、文人,有时兴至还亲自动手烹若、斗茶取乐。曾亲自著茶书《大观茶论》以论茶道。上行下效,致宋人品茶之风盛行。

《文会图》局部

画中文士们围席而坐,相互交谈。桌上摆满了各种茶点供取用。茶案后,花树间又设一桌,上置香炉与琴。

这场“琼林宴”在醒目的位置,即画面前端画了宋代点茶的全过程。宋代点茶与唐代煮茶不同,点为滴注之意,饼茶一般须研撵成茶末后,入盏注汤点啜。

《文会图》局部

候汤、点茶、分酌、奉茶,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画面只停在候汤,准备点茶那一瞬间。中间童子手里端着一个空盏,舀茶末准备入盏。面前桌上还放置着三盏。茶炉上置汤瓶两只,炉火正炽,显然正在煮水候汤。童子一旁手提汤瓶,意在点茶。一位文士似乎口渴,亲自端盘来到茶桌边等候。画幅左下方坐着一位青衣短发的侍女,左手端茶碗,右手扶膝,也许是渴极了,也许是试茶,正旁若无人地饮茶。

雅致的风景配上周到的点茶和精致的茶点,绝对是宋代茶宴的天花板。这幅《文会图》也是以图证史,展现宋代的点茶艺术。

叁 文人雅士的茶会

文人雅士约茶,最注重的是什么?让我们穿越到《惠山茶会图》这幅画里去看一看。

[明] 文徵明《惠山茶会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惠山茶会图》是明四家之一文徵明五百多年前画的,分享了他与蔡羽、王守、汤珍等人在清明节约至二泉亭品茶、赋诗的场景,他们的友情也因此名扬天下、让人艳羡至今。

画中古松参天,茶会设于山林之间,或立于树下交谈,或坐于亭中休憩。

亭旁空地,童子松下煮水泡茶。

《惠山茶会图》局部

先到的人向远处晚到的人拱手打招呼,晚到的人一边寒喧一边跟着小侍童沿着羊肠小道向茶桌走来。

看大家风尘仆仆的样子,这茶喝得可有点费劲!当然主要还是辛苦了几位小侍童,想来这些桌子、炉子、茶具都是从山下搬上来的。

办个茶会,为什么要挑惠山呢?

这和画里亭子下的泉井有关,也和古人的仪式感有关。别看它普通,他可是被誉为"天下第二泉"的惠山泉。

《惠山茶会图》局部

明人重视品茶,尤其江南吴中地区,名茶与名泉相辉映,文人引领时尚。饮茶从选茶、用水、茶器、环境、品茶空间与茶器呈设,乃至品茗的人数,都相当讲究。

这种寓于山水之间小众的文人茶会,是虔诚的、严谨的,就像一场荡涤心灵的仪式一般。这幅画中流露出来的那种雅逸茶味,反映了明代文士崇尚自然清新而又不失古风的茶道格局。

自古至今,图以鉴史。从唐代的“煎茶”到宋代的“点茶”,再至明清的“泡茶”,茶会形式多样,茶所具备的包容性、互融性,创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协调甚至增进了人与人的关系,这在茶画中一一得到验证。

————END————

文图来源:狄颖,中国茶叶学会;转发仅用于交流学习,非商业用途,如侵必删!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