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离不开底层算力硬件的强力支撑。到2025年,全球AI算力需求预计将增长数十倍,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领域和龙头企业备受关注。
基础层:
芯片与材料,算力的“心脏”
芯片是AI算力的核心载体,不同场景需要多种芯片协同工作:
GPU/TPU:景嘉微、摩尔线程等国产GPU企业加速追赶国际巨头;科德教育、浙数文化等布局TPU领域。
CPU/DPU:中国长城、龙芯中科深耕国产CPU;浪潮信息、恒为科技发力数据处理器(DPU)。
光模块:光迅科技、中际旭创在光通信领域占据技术高地,支撑数据中心高速传输。
材料与PCB:铜冠铜箔、深南电路提供高端铜缆与电路板;协和电子、超声电子聚焦高密度PCB技术。
这些企业的突破,直接决定了算力硬件的性能和国产化进程。
技术层:
算法与数据设施,智能的“大脑”
算法和数据是AI落地的关键:
算法开发:科大讯飞、拓尔思在语言和视觉算法领域积累深厚;汉王科技、四方光电探索嗅觉算法等前沿方向。
数据中心:数据港、奥飞数据建设大型算力中心;浪潮信息、申菱环境研发液冷技术解决散热难题。
数据标注:海天瑞声、汇洲智能为AI训练提供高质量数据集。
这一环节的企业,正通过技术优化降低算力成本,推动AI应用普及。
应用层:
智能体生态,AI的“触角”
各大科技巨头通过“智能体”布局垂直场景:
华为:三联虹普、润和软件参与鸿蒙生态,赋能工业与消费领域。
百度/腾讯:中科金财、东华软件助力金融、政务智能化升级。
自主阵营:科大讯飞、云从科技聚焦教育、安防等国产化解决方案。
新兴势力:万兴科技、昆仑万维探索AI创作与娱乐场景。
智能体生态的竞争,本质是AI技术落地能力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