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癔症式表演这个词一听就很像是某种隐秘的表演方式,但实际上,它就是那些演员们情绪大爆发、眼睛瞪得像牛眼、面部肌肉过度活跃的那种戏剧化演技。
你知道的,就是那种一旦情绪到了极致,就像拉开了某种表演暴走模式的节奏——一秒钟还在悄悄发呆,下一秒钟就开始高声尖叫,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掉下来。咱们不禁要问:这到底是演技的突破,还是某种流量吸引法则的恶性循环?现在的娱乐圈,仿佛是在推崇这种爆炸式表演。
那些演员似乎都明白了一个真理:不管你演得有多内敛,情感有多深刻,如果不能一秒让观众眼前一亮,自己都不会被看见。所以,他们选择了暴力美学——那种一吼就是满场炸裂的风格。而观众呢?也许他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瞬间刺激的快感。
看得过瘾,笑得爽,眼泪流得哗哗的,根本不需要多思考,情绪就被彻底带跑了。简单、直白,谁还管什么演技层次呢?你要是再仔细想想,这背后是不是有点病态?整个行业在追求流量和短期效应,结果把演技拉成了一个量化指标。
在这个充满焦虑的市场里,谁还在意演技,谁还记得曾经那些靠细腻情感、精湛演技打动观众的演员?现在的风头,似乎只给那些敢于自爆情绪、敢于急功近利的演员。那些不敢在镜头前放开喉咙,敢于沉默、敢于深沉的演员,往往被淘汰在了冷门区。你以为你可以靠内敛去征服观众?
抱歉,观众的胃口已经越来越大,越来越浮躁了。不过,说实话,这种撒癔症式的演技虽然显得荒谬又让人头疼,但它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观众的注意力本来就被各种声音、画面和内容分割得支离破碎。你不夸张一点,怎么能抓住人家的眼球?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放开演技大门,来了个情绪冲击波,直接让观众的感官被秒杀掉。看看那些做社交媒体内容的网红演员,就是靠这种极限演绎成功的——无脑演技大行其道,不管好坏,先吸引了眼球,再说。流量就是这么实在,演技算个啥?但是,你得问问自己,观众的审美不是应该更高一点吗?如果演员每天都在极限表演,你是不是也该怀疑这种撒癔症式表演的可持续性?
爆炸的情绪一下子轰炸完了,观众的情感也就消耗殆尽。是不是到了某个点,演员们真的得重新思考一下,他们的戏剧化演绎是不是有点过度了?演技还能不能有深度,能不能不总是靠大嗓门吸引人注意?到头来,这种撒癔症式表演就成了整个行业的无奈反应。
大家都急功近利,互相攀比,演员拼的是谁能在五秒钟内搅动观众的情绪。你不疯狂一点,观众可能连你是谁都不记得。可是,这样的风潮能持续多久?这会不会只是娱乐圈的一个暂时的极端,过几年又被换成冷静派的演技回潮?
也许,没人能预测这个圈子到底会走多远。有时候,我会觉得,整个娱乐圈似乎都在表演一种高度一致的荒诞:大家都在竞争谁的情绪能最先炸裂,谁能最先戳破观众的眼球。有人戏谑地说,这不就是空洞的情感消费嘛,演员被这波炒作推上了巅峰,而观众也在这场秀里无聊地游走着,直到下一个最强的情绪爆炸出现。说实话,这种玩法玩得久了,观众和演员都可能会觉得疲惫。
而你以为演员一定会满足于表面光鲜的表演?呵呵,恐怕有一天,他们也会开始反思:我到底是在演什么?我这场戏,是在演角色,还是在演自己?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满足于视觉和情感的即时爆发,或许会迎来一个回归真挚的新阶段。
或者,也许就不会了,这样的撒癔症式表演会继续疯狂下去,直到爆米花不再香,演员们的情感不再真切,大家一起迷失在浮躁的娱乐漩涡里。所以,行吧,就这样,先让我们吃着瓜,等着看下一个表演爆炸是怎么引发热搜的。你说,这场娱乐大戏,哪一天才能有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