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交会直击||长短之变、精品创作、叙事突围,业界大咖论道剧集行业新趋势

凝云聊综艺 2025-04-26 09:17:32

文 | 所以、芷潇

来源 | 看电视

春风明媚,万象更新,正是生机勃发好时节。适逢其时,又一行业盛会如约而至。

4月25日,2025首都视听节目春交会正式开幕。其间行业大咖云集,资深从业者欢聚,无数重磅活动释出,共话首都视听产业的新起点、新布局、新未来。

在“剧集发展论坛”上,围绕产业变革趋势、内容形态之争、创作创新法则以及各平台资源储备等话题,包括李京盛、赵依芳、郭靖宇在内的行业管理者、从业者、研究者们对中国电视剧和网络剧的创作趋势和发展进行了演讲分享,其释出的先锋观点与前沿洞察,或可提供新的省思。

以下是论坛各嘉宾演讲内容精简实录:

李京盛(中广联合会副会长、

首视协创作规划指导委员会主任):

2025:长短之变

今年以来,业界非常活跃,从一月份到现在业界的各种会议,在这些活动当中有两个每个活动都要涉及的热门话题。

第一个是关于AI写作对剧本的影响,再一个微短剧目前的发展现状与它的未来走势。这两个话题几乎已经成为今年以来每一次行业聚会必被谈及和热议的焦点。这种生机盎然,议论风生的局面,显示影视界前所未有的改变时代正在到来。

两个问题我讲其中一个,借论坛机会跟大家交流当下长剧与微短剧之间彼此发展的态势和利弊得失,以及如何实现二者共生共壤。

三个思考角度:

第一,从产业形态上来看,长剧之短和短剧之长。

长剧之短是长剧目前发展遇到的瓶颈和弊端。短剧之长是指微短剧目前所具有的优势,长剧之短跟短剧之长不是时间长短。

微短剧的迅速兴起首先是弥补了长剧之短,长剧创作目前有三个短板:

第一个短板是制作时间长。产品生产的时间过长,会形成作品话题热度的流失,这种情绪热情的衰减,舆论关注度的转移和内容新鲜度的损耗。长剧生产时间过长造成作品拿到市场上给观众看的时候,有时候已经过时了。

第二个短板是目前资金投入量过大。造成了资本风险度过高,资本回收的压力大,利润回报率的降低,从经济角度现在的长剧创作也陷入一种尴尬。

第三个短板是长剧的观看时间成本过高。现在剧的完播率很少,弃剧现象很多,这里边固然有作品内容吸引力不够的问题,还有时间成本问题。时间成本高,也造成和降低了长剧传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是目前长剧创作的长剧之短。

长剧当下暴露出来的三个短板是恰恰当下微短剧所拥有的三个优势:

一是制作周期短,带来的社会现象保持着敏锐和迅速观察反应能力,快而且内容的保鲜度高,可以实现和人们的生活感受情绪起伏同步的地位。

二是制作成本低,资金压力小,让很多中小企业的生存减轻压力,微短剧的小成本,让它可以维持运转。

三是微短剧的观看时间方便,提高了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率,时间成本是最昂贵的一种奢侈品。短剧节约的是人的时间成本也是节约人的生命力。

短剧以三长要攻破长剧目前有的三短。或者说这可能是短剧当下要乘势而起的原因和趋势。

第二从内容形态上看,长剧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也让观众有弃长取短的倾向。

第一是为长而长的内容注水,招人厌烦;第二是叙事的拖沓和节奏的缓慢让人难以忍受;第三是题材的重复和循环令人失去兴趣和新鲜感;第四是长剧目前创作手法的固化和老套造成的审美疲劳;第五是对当下社会情绪和年轻观众受众心理鉴赏口味的变化缺乏了解,让长剧有些市销失衡。

这五点也是长剧之短,这是内容短。

长剧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显然并非只是简单剧集的长短之过,是在内容创新层面上的乏力所在,让微短剧乘势而起。

长、短剧目前之间的对垒,如何持续?或者如何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

长剧要扬己之长,避己之短,微短剧也要避己之短,扬己之长,这样才能形成长、短剧都有利的良性市场环境,市场格局和产业生态。

我们要两种艺术形态都有各自的生产的空间和传播的渠道,是让影视产业走出当下困境,摆脱生存尴尬实现新突破的生机所在。

长剧之长和短剧之短,看二者之间的发展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长剧虽然有以上问题存在,但是作为一门成熟文艺门类,目前依然具备微短剧不能企及、很长时间可能也不能企及和不能被替代的优势。

多年来长剧培养起来的受众观赏习惯和观赏需求,长剧所具有的成熟稳定的题材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表达方式,厚重而丰富的内容承载力,以及社会、人生、价值等等深度的思考力和表现力,都是长剧在当下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地位和优势所在。

与此相比较,微短剧又鲜明暴露自身有许多努力克服的短板和弊端,比如内容上的肤浅和流俗,审美格调上的简陋,题材上的边缘化趣味,艺术大的粗俗与草率,还有对观众浮躁心态和不稳定情绪的一种简单的迎合和发泄。

这些微短剧本身所存在的自身短,如果不能被迅速的克服和校正,必然陷入前景堪忧的一种境地。

第三,长剧与微短剧在当下如何实现共生共融?

文明的昌盛和文化的繁荣就是给人们提供更加多样丰富优质的文化选择。

这个意义上,微短剧的兴起应该被看作是促进当今影视文化发展,丰富产品类型,提供多种文化娱乐方式,拉动和提升当下的经济,赋能百业千行。

正因为如此,管理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对微短剧的扶持和支持政策,各级政府都纷纷出台许多促进微短剧的发展规划,播出制作机构也在调整制定和加大微短剧的创作播出力度。

许多创作者,特别年轻创作者也在积极的投身这个新兴行业。力求实现影视行业能够在产业生态,产品形态,作品样式,传播渠道和受众目标有新的突破。

微短剧正是这种兴起和成长中的一种新的文化产品,市场需求和观众接纳是出现发展的客观因素。

长、短剧之间的竞争并非通过彼此之间的生死杀伐,而是通过多样和丰富的产品来满足观众需求。

如果说到竞争,二者之间其实也都可以借此实现双向突破。

首先长剧对短剧而言,要去除鄙视链,微短剧对长剧而言也要弱化和企图打破长剧实现的独霸市场的野心,要弱其志而强其骨。

从现在的影视播出市场来看,长短剧之间,长期共存,互相启发,携手共进,形成一个新的中国影视产业的节目形态和产业形态是完全可能的。

从今年以来,可以看到长剧跟微短剧的发展势头都非常好。二者之间共同构成了良性多元的市场格局。

我们看到长剧的节奏在加快,长剧的戏剧张力在加强,叙事手法跟反转力度也在提升,我们也看到了微短剧在题材选择,情感传达和制作水准上也有一个明显的提升,二者之间的互助、互补、互学局面已经在形成。

我们期待2025年将是开启长短剧之间的共生共长的年代,让长剧实现新的突破,让微短剧有更加成长的空间和提升的过程。

祝燕南(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

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系统性变革与精品生产传播

文艺界、影视界时时刻刻都在用作品来反映国家的形势和全世界的形势。所以要对当前的全球的形势,要对中国形势有一个精准的观察、判断。

今天的中国在当今的全球形势下可以说在顽强的生长。要应对全球,方方面面的压力都非常之大,这时候文化和影视行业应该做什么?应该用什么样的作品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还有一个重要形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第十部分讲的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其中和我们密切相关的有一个重大的任务,就是系统性的变革。

我们讲是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体制机制,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这场系统性变革,不仅仅是和主流媒体,广播电视台这样一些机构有关系,已经全面影响整个产业链、生态链,大家应该对中央的决定和现在目前正在推进的系统性变革,以及对行业的发展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做一些深入的思考。

我就总局的战略性部署和大家做一些交流。讲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主流媒体推进系统性变革对精品内容生产传播产生重大影响。

系统变革有一个起跑线,就是构建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体制机制。有两个终点线,这两个终点线一条是打造新型主流媒体,另一条产生文化精品高峰作品。

这是中央推进系统性变革,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终极目标。

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系统性变革不断前进的动力,高质量发展是保证系统性变革冲刺终点的生命线。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系统性变革,这几个关键词所映射几个重大主题就是行业发展的重大的政策背景。我们一定要牢牢的把握住这些背景才能够在下一步工作中看到其中的变化。

国家广电总局今年推出了全年10大重点工作,而位列第一项就是推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精品创作工程。

一是怎么样更好地推出更多精品。找准选题是肯定的,找准选题就是在形势和背景之下找准选题,找准选题的基础之上再创作。

各类型就包括目前现存的所有文艺类别,重点是讲现实题材、革命题材、历史题材、科幻题材。

二是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广电视听主管部门,高度重视对重点作品的全流程指导。

打造重点作品这方面,新的技术、产业、平台,在市场应用过程中还有一个孵化的过程,所以总局在这方面会加强全面的引导,而且会贯穿始终。

三是既要加强自上而下的整体谋划,也要注重自下而上个性化创作。这一点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做到上下贯通,形成精品创作的生产合力。

在对精品的扶持上,推动好的作品进入大的平台,进入好的时段,不断的扩大市场的影响力,也能够增强市场营收的回收速度和额度,这方面总局都给予大力支持,首先对精品进行扶持。

精品工程第二方面谈到推动更广的传播,这里面包括传播大渠道,存量优质的内容都在努力做,还有关系的就是优化创作的环境。

第二个方面问题,就是视听文化精品。

当代视听文化精品,正在被先进技术重新定义,就是创意很重要,但是怎么样实现创意更重要。

最先进的技术重新定义了精品的内涵,对这一点也是我们系统性变革的一个要求之下,对先进技术应用这方面提出的一个重要,希望全行业各单位各部门,整个生产产业链都高度重视技术产业的应用,各方面的技术产品在我们行业整个链条锻造上发挥的作用。

希望同志们对这方面有高度重视,更加重视行业下一步新的产业链的锻造,和新产业链里面细化的分工,才能在新技术支撑之下不断的诞生更加优秀的产品。

邓向冬(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影视信息网络中心副主任):

从收视率表现

看现阶段大屏剧集创作情况

我基于CVB全国超5亿户的有线电视,IPTV和互联网电视的用户收视数据,和大家分享2024年以来电视大屏剧集的收视数据和收视亮点。

首先看几组数据,自国家广电总局治理套娃收费和看电视操作复杂工作以来,大屏用户的活跃度显著提升。

2024年全国直播频道用户月平均活跃率达到62.2%,较治理之前提升了9.6%。同时全国有线电视的缴费用户8年来首次实现正增长,在2024年之前有线电视的缴费用户已经连续7年在下滑。去年是终于实现了扭转,实现了正增长。

另一方面,从电视终端的销量来看,2024年10月开始,中国电视机市场出货量已经连续6个月持续增长。

其中特别是大尺寸高性能的迷你LED电视机,零售量爆增了300%,标志着用户正在回归电视大屏的视听场景。

广电总局也将今年明确为超高清发展年,正在全力推进超高清的端到端全链条贯通发展,也包括了内容生产的全面升级。

CVB数据显示,观众对超高清内容的收视需求非常旺盛,北京卫视4K超高清频道开播以后,原生4K的超高清节目收视比重是播出比重的1.4倍。超高清制播技术提升节目的收视吸引力。

电视大屏价值回归为剧集的创作和发展,营造了更优的环境。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累计收视户次达到346亿,同比上涨27.4%,这个增幅还是非常大非常显著的。

在32个省级卫视中,12个频道的黄金档收视户次,增幅超过了20%,18个频道的增幅超过了10%,同时CVB的数据发现,近年来黄金时段的首播剧,集均收视率呈显著上扬的趋势。

首播剧集的关注度大幅度走高,说明大屏不仅是终端,更是优质剧集的放大镜。

具体电视剧方面,CVB有以下4个方面为大家分享:

第一是近年来电视剧户均收视时长,收视户次,呈增长态势,观众对于电视剧的收视需求旺盛。电视剧始终是大屏内容的消费中坚力量,2024年电视剧为各类节目类型中,播出与收视时长之首,同时2024年全国卫视频道电视剧每日户均收视时长突破了80.5分钟,同比上涨了9.1%。

2025年开年以来,延续了良好的态势,一季度电视剧日均收视时长80.6分钟,累计收视457亿户次,同比增长2.2%。数据的背后观众对优质长内容的持续亲睐。

二是爆款剧集现实感和烟火气并重,频频掀起全民追剧热潮。

三是重大革命剧、现实题材剧、涉案剧、古装剧等多元题材各展所长。

第四从体量来看,剧集创作向短而生呈趋势,轻量化趋势赢得市场。剧集体量在持续瘦身,2024年的首播剧,平均集数降至33集,2025年一季度降至30集。

在总局一系列的规范管理政策指导下,微短剧的内容呈现高速增长精品发展态势。2024年全国网络微短剧规划备案共2653部,累计超8万集。

微短剧供给侧创作热情高昂,从微短剧发行许可数据来看,2024年取得发行许可的微短剧作品602部,14430集,同比上涨了19.9%和26.7%,发行的创作示范带动了剧集内容供给,推动微短剧市场规模。在2024年突破500亿元,首次超越了电影票房。

据CVB的数据观察,微短剧在经历三大变化:

一是微短剧的大屏观众规模实现了突破性增长,打开电视看微短剧,成为观众新的选择。据CVB统计,2025年一季度,有54部微短剧登录了卫视频道,收视户次超过4.6亿,已接近微短剧在2024年全年的大屏端收视户次的73%,同时更是去年一季度微短剧在大屏收视规模的12.7倍。

二是从流量竞争走向价值引领,现实题材占据创作主流。2024年获得发行许可的网络微短剧,现实题材占比超过80%,并且有较好的收视表现。

三是技术赋能视听新想象,激活微短剧收视能量,AI生成剧情互动,VR沉浸,微短剧以技术破局打造新质生产力。

但是大屏为电视剧、微短剧提供了优渥环境的同时,优质内容也在反哺频道的收视。精品的微短剧在大屏的剧场化运营,进一步提升了频道的收视活力。

邱章红

(首视协视听科技发展委员会

主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与

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

从技术层面看短剧出海现状

我知道在全国很多省市都在布局出海,在这个地方我要泼一泼冷水。

目前为止,微短剧各位领导讲过了,实际成为中国现在第一大媒体,而且成为出海的第一主力,微短剧出去很快,据统计,在2022-2024年期间输入欧美的主要App收益大概4.9亿美元。

未来我们还有由AI自动生成的各种剧集会出海,我们会碰到一系列的问题,当我们规模很小的时候,我们实际上并没有触犯地方目标地的文化、伦理、法律的制约,但大规模的介入时会面临一系列的审查。

我们需要从源头进行改造,而不是发的剧拍完之后,我们的剧本提交到目的地,由目的地采取审查。

大家包括我自己天真的认为,微短剧就是把它的剧本进行跨语境、跨语言的一种翻译,再找一些本土的作家进行迁移就行,但实际上这种策略在微短剧领域是失效,目前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我总结了一下,有语言层面、文化层面、形式层面,故事类型层面,同时也有制度层面和监管层面,还有技术运用层面各个方面的问题。

主要在国际传播中间我们所面临的文化禁忌的问题,我们怎么从源头上解决这个问题,而不是等到我们的作品在当地引起负面反映再去禁止,而是从创作端开始解决这个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在我们系统里增加一个国度和区域选择,还有语言选择,它就是基于电子围栏,通过GPS统一识别,将内容进行本地化,我们在这个地方就对于相关的违禁信息和敏感信息伦理做了一个知识图谱,做了大的数据库,几乎把各个文化里面各种禁忌,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这类的禁忌全部一一列出来,还有封锁了一些禁忌。

0 阅读:0

凝云聊综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