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农民起义,又称元末农民战争、元末民变,是元朝晚期爆发的一次农民阶级的反封建斗争。这次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起义阶层的全面程度是空前的。
该起义发生在1276年至1367年间,元朝晚期,具有反封建斗争性质,遍及全国大部分地区,造成了大规模的农民阶级反封建斗争。其中最为知名的有红巾军刘福通起义、郭子兴起义及张士诚起义、孙德崖起义等。
其中朱元璋在起义初期,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在元朝交替至明朝的历史过程中,郭子兴是最早举起反元大旗的农民起义领袖之一。
朱元璋身为一个流浪汉,初出茅庐之时选择加入郭子兴的队伍进行反抗。当时的郭子兴在濠州领导反元起义,朱元璋以其出众的智勇表现而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还接过了起义军的领导权。
此后,朱元璋凭借着坚韧的性格和过人的智谋,成功地把这支队伍逐步发展壮大,最后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自己也就此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
这些起义军利用白莲教组成的起义军,白莲教是一种带有宗教性的民间秘密结社,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南宋茅子元创立的佛教异端教派"白莲宗"。白莲教在历史上很长时间都是一个反抗封建统治阶级的秘密组织,曾多次遭到禁止和镇压。它经历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洗礼,与其他佛教的异端教派如香会、弥勒教进行了相互融合,最终形成了"白莲教"。
明代中叶,各种名目的宗教性秘密结社更是层出不穷,被官府通称为"白莲教"。白莲教在社会政治动荡的时期,如元末、魏忠贤统治期、清朝义和团运动等,都曾发动过大规模的起义,带动了历史的进程。
由于其秘密性和反抗封建统治的特性,各朝政权常视白莲教为威胁,对其进行严厉打击和镇压。尽管如此,白莲教仍然在民间传播,并在一些历史阶段影响深远。
刘福通于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在颍州颍上与韩山童一起引领白莲教教众和被征挖黄河河道的河工发动起义。他们部队以红巾为号,信奉弥勒佛,组织建立了“红巾军”,展开对元军的对抗,并成功攻克颍州城。
刘福通家族原本是安徽的富裕家庭,但在元朝治理河道的过程中,他的家被征用并毁掉。对此怀恨在心的刘福通,参加了白莲教,随韩山童一起进行传教活动。在起义爆发后的激烈战斗中,刘福通的军队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精神,他们用生死决战的态度面对元朝的追击。然而他本人在起义最后却并未能看到元朝的覆灭和明朝的成立,他在起义的最后阶段不幸去世,刘福通在元朝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在张士诚的将领吕珍的攻击下,在安丰失守并被杀。
张士诚起义,张士诚,原名张九四,是元朝末年的一位起义军领袖和地方割据军阀之一。他来自泰州兴化白驹场,原本以贩盐为业。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他率领盐民在泰州发起起义反抗元朝,待起义势头逐渐强大后,进一步扩大其控制范围,攻占了泰州、常州等地。
至正十七年(1357年),张士诚曾一度降元,被封为太尉。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放弃对元朝的反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他成功攻占安丰(今安徽寿县),自称吴王。
在元朝末年抗元起义领袖中,有“(陈)友谅最桀(残暴),(张)士诚最富”之说。他的军队多次与朱元璋的军队冲突,但最终未能取得胜利。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张士诚被朱元璋所俘,送至金陵(今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