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谦之清整道教
寇谦之,字辅真,生于公元365年,卒于448年,是北魏时期道教的代表人物与改革者。他出生于上谷郡昌平县(今北京市昌平区),是东莱太守寇修之的儿子。他早年间喜好仙道,有超脱世俗之心,曾奉行正一盟威道,后来师从成公兴修道于嵩山。在修道过程中,他自称曾得到太上老君授予的“天师”之位,并从老子玄孙李普文那里接受了《录图真经》。
寇谦之对道教的改革始于他对“三张(张陵、张衡、张鲁)”伪法的去除。他致力于恢复道教的传统教义和仪式,倡导道教改革。在始光元年(424年),他将新整理的乐章、戒律等献给太武帝拓跋焘,得到了太武帝和宰臣崔浩的大力支持。太武帝亲自赴道场受箓,并修建了新的天师道场。
寇谦之对道教的清整是多方面的。在思想方面,他吸取了佛教的轮回报应思想,认为修持者在前世的行为会影响今身的修行效果,而今生的行为又会影响到来世。他强调除了修炼形体之外,还需要积善行德才能保证得道成仙。
在仪式方面,寇谦之借鉴了佛教的戒律和教仪,为道教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仪式体系。这套体系包括奉道受戒仪式、求愿时所行的仪式、为死亡人请祈的仪式、为消除疾病祈请的仪式、为宥过祈请的仪式以及三会仪式等。
在神仙塑造方面,寇谦之吸收了佛教的神灵观念。他引入了佛教的劫运观念来充实道教的教义,认为在末劫时期,人们只有通过立坛宇朝夕礼拜神灵、功德及于上世、修身炼药、学长生之术,才可能羽化成仙。
总的来说,寇谦之对道教的清整改革涉及到了道教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仪式、神仙塑造等。他的改革使得道教更加完善和系统化,对后世道教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