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全球7000多万人死亡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损失最惨重的战争。这场惨烈的战争也极大地塑造了全新的世界格局。如今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二战中打出来的。如今的世界格局被形容为一超多强:美国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领域全方位的超级大国,中国、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国则属于国际上有影响力的强国。可如果穿越到二战时期世界各国的实力对比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美国
美国是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二战时期的美国有世界上最强的后勤保障能力和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1940年的美国人口约为1.32亿、全年钢产量约为6070万吨、发电量约为1780亿千瓦时。到了二战后期美国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大量物资。战争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75%的武器都由美国供应。二战期间美军成功实施了多次空降、登陆等多兵种配合的行动,而强大的海军航母舰队也使美国在二战就建立起了全球作战的高机动能力。

先进的军工技术水平使美国在二战后期就拥有了战略轰炸机、重型航母等先进武器系统。二战并未波及到美国本土。战争非但没对美国国内造成破坏,反而激发了美国生产力最大程度的释放。二战结束时美国的工业生产已达到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量的2/3、黄金储备达到3/4、对外贸易额达到1/3,与此同时美军兵力总数已达1200多万。这时美国已拥有全球最强大的海军和空军,而且还掌握了核武器的制造技术。美国陆、海、空三军不仅规模庞大、装备精良,而且在训练水平、后勤补给、指挥体系方面也占据绝对优势。
苏联
二战中的苏军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在战争中后期苏军维持着600万人以上的规模,到了二战末期苏军一度达到1200万人。苏联拥有强大的军工生产系统: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4万架飞机、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苏联拥有世界上最广袤的疆土。这为苏联提供了辽阔的战略纵深。二战期间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戈梅利-基辅一线后步兵和辅助单位受制于苏联国土的广袤就出现了后勤补给不继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有1.7亿人口。苏联在二战中损失的人口加上沦陷在德国占领区的人口几乎就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

如果是德国面临这么大的损失直接就亡国了。可苏联在损失这么多的人口之后还能充分动员未沦陷区的上亿人口。二战期间苏联动员了全国20%左右的人口。如此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举世罕见。苏联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铁矿、木材等自然资源。这为战争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苏联还拥有世界一流的教育体系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和技术工人。二战期间苏联生产制造的T-34坦克、喀秋莎火箭炮、伊尔-2攻击机等装备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战时期的苏联战术思想方面也形成了装甲集团化冲击的思想。这为苏联日后打造出强大的钢铁洪流奠定了基础。
德国
德国自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以来就逐渐冲破凡尔赛体系的束缚重新武装成为一个强国。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前其军火产量已超过英、法之和。德军除了武器装备优良之外在战略战术、组织纪律性方面也有明显的优势。二战前期德军以闪电战这种全新的战争模式在西线几乎将所有欧洲国家碾平。战前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的法国只抵抗了43天就投降了。德军掉头东线后一路打到苏联首都莫斯科城下。1940年德国全年钢产量约为2150万吨、发电量约为630亿千瓦时。这低于美国高于苏联排名世界第二。

二战巅峰时期的德军加上仆从国军队一度达到1500万人。二战期间德国各种黑科技层出不穷:V2导弹、隐身轰炸机、21型潜艇......德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研究核武器的国家之一。直到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还使出全力想方设法争夺德国科学家。德国的短板是国土面积狭小、战争资源有限。随着战争的持续使得美国、苏联这种大洲级体量国家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而只有中等体量的德国最终陷入了多线作战的不利境地。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不仅是军事上的,也是资源和人力上的全面溃败。
英国
英国是传统的海军强国。在二战前英国海军舰艇吨位与美国并列世界第一。1939年英国海军拥有战列舰12艘、战列巡洋舰3艘、航母6艘、巡洋舰56艘以及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驱逐舰部队。二战爆发后英军海军的航母数量一度达到50多艘。英国在空军方面拥有喷火、飓风这种当时世界上最顶级的战机,到了二战后期英国连喷气式飞机都弄出来了。英国还发明了雷达将其应用于战争之中。当时的英国还能动员整合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等英联邦属地的资源。可也正由于英国过分依赖强大的海空力量和大西洋的天然壁垒导致了陆军力量的萎缩。

英国在二战中依靠强大的海军实力打垮了德国的海上力量主导了大西洋的制海权,又在塔兰托海战中基本摧毁了意大利的海军控制了地中海,但英国陆军却在东南亚战场创下了十多万人向三万日军投降的纪录。英国陆军在欧洲战场也是直接一场敦刻尔克惨败后再无任何表现,之后英国就只能退回本土依靠强大的海空力量固守。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二战前的英国已不是世界头号工业强国,但在造船、航空、机械制造等方面仍实力强劲。此外英国在金融贸易方面也具有优势:英镑仍是国际主要结算货币之一,伦敦也是仅次于美国纽约的世界第二大金融中心。
法国
法国在二战中只坚持了40来天就投降了。这可能让很多人对其实力不以为然。其实法国的失败并不是其军事实力的客观展示,而是战略战术思想严重失误所导致的。法国在战前重金打造严密部署的马奇诺防线在战争中基本上没发挥任何作用。二战爆发前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殖民大国、世界第五工业强国。法国还是欧洲主要的农产品生产国之一。法国无论是经济实力、工业实力还是军事实力在全世界都名列前茅。战前拥有200多万陆军的法国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倒也不纯粹是吹牛。

法国光是本土人口就有约4100万。如果再加上殖民地人口,那么法国控制的总人口超过1亿。这为法国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1940年法国拥有约3250辆坦克,而同年德国只有2400多辆。在1922年的《华盛顿海军条约》中法国主力舰总吨位上限被确定为17.5万吨。在一战与二战之间这段时间里法国是世界五大海军强国之一。不过法国强大的陆、海军在二战中都没派上用场就投降了。后来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在美、英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军事力量。到二战结束时法国已拥有130万兵力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西线盟军第三大武装力量。
日本
二战前日本的工业水平同欧美国家比起来属于二流,所以二战时期日军的步兵武器、坦克等与西方列强相比明显逊色不少,但日本在亚洲是第一个实现工业化的国家。当时的日本能自主生产飞机、汽车、航母等各种军事装备。整个二战期间日本一共生产了6万辆汽车。当时的日本年产钢铁580万吨、年产煤5070万吨、年产石油169万吨、年产铜8.7万吨、年产飞机1580架、年产大口径火炮744门、年产坦克330辆、年产汽车9500辆......日本陆军装备比起欧美列强有差距,但胜在兵力规模足够庞大。

战争期间日本陆军总兵力一度达到800万人左右。要知道英国二战期间陆、海、空军总兵力也只有540万人左右。日本海军在开战前已是仅次于美、英两国海军的世界第三强海军。二战期间日本海军光是航母就有25艘,此外日本海拥有战列舰、重型巡洋舰等大型舰艇。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一度与美国海军打得有来有往,甚至在战争初期阶段还曾一度占据上风。1941年日本本土的人口普查数据是7800万,加上日本在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占领控制区的人口已上亿。这为日本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兵源。
中国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那时中国不具备生产飞机、坦克、汽车、军舰等武器装备的能力。抗战全面爆发时中国空军能投入战斗的飞机仅有223架、能执行任务的飞行员只有620人。同一时期的中国海军兵员只有约两万五千人。中国陆军规模倒是庞大,但装备和训练水平参差不齐。除了武器装备落后于人之外当时的中国在指挥体系、后勤补给、兵员训练等方面也都处于相对落后状态。战前的中国军阀林立导致各派系部队在指挥上高度不统一。抗战爆发后国、共两党合作了,地方军阀也表示支持抗战。

可这些以往从未互相合作过的部队要团结抗日总需要磨合的过程。好在中国有着广袤的国土辽阔的战略纵深能以空间换时间。中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多、兵多的国家。4亿多人口为当时的中国提供了相对充足的兵源和劳动力。战争爆发时国民党部队有200多万。巅峰时期国民党军一度达到400多万,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也达到100多万。中国还拥有煤炭、铁矿、木材等丰富的战略自然资源。除了战略纵深辽阔、资源充足之外从战术战略思想上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游击战等理论在大纵深的防御战中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意大利
意大利是二战轴心国三大主要成员之一。意大利自1870年完成统一以来就参与到列强殖民扩张的行列中。意大利先后占领了厄立特里亚、索马里、利比亚、爱琴群岛等地,还曾在1900年参加过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13年意大利作为当时全球八大主要列强之一工业产值已占到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4%,而当时亚洲唯一的列强日本工业产值只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2%左右。意大利已成为当时世界主要工业国之一。二战时期意大利已能生产远程战略轰炸机和航母。二战期间连日本都曾向意大利进口过飞机和大炮。

如今由于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那句经典台词让更多的人对意大利炮有了认知。二战期间意大利的兵力规模超过了250万。战争期间意大利生产了约30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约1.5万架飞机。从兵力规模和军工实力来看意大利其实并不弱,不过意大利军队在二战中的实际表现就实在太拉胯了。德军攻入法国巴黎时意大利趁火打劫集结了32万大军试图从东南方突破法军的防线,可愣是没能突破意法边境6万法军驻守的防线。整个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最大战绩竟是一炮击落了自家空军元帅的专机。
芬兰
在二战前夕各国深陷经济大萧条无法自拔时芬兰却以每年8%的工业增长率迅速向工业强国转型。那几年里芬兰的公共汽车、私家汽车数量翻了三倍,与此同时教育、医疗等社会福利也迅速跻身世界一流水平。1939年11月30日苏联向芬兰发动进攻。战争爆发后芬兰人利用自己主场作战熟悉地形、气候的有利条件给予苏军迎头重击。苏联在苏芬战争投入了巨大的兵力,然而却付出了375491人伤亡的沉重代价。芬兰在此战中不仅保有了主权,而且还赢得了国际声望。苏德战争爆发后芬兰一度配合德军进攻苏联。

战争后期德军节节败退之时芬兰与苏联达成和解。这又引发了芬兰与德国的冲突。在1944年9月至1945年4月的拉普兰战役中芬兰以不到1000人的伤亡歼灭德军2000人并将德军赶出了本国境内。芬兰的战斗力丝毫不弱于苏联、德国,但当时芬兰毕竟是一个人口不过300多万的小国,所以对整个二战局势走向的影响相对有限。像芬兰这样的小国不可能对二战的整体走向造成什么根本性的影响。芬兰在二战中的影响当然无法与美、苏、德、英等列强相提并论,但在参加二战的所有小国当中应当是无出其右的。
波兰
在二战正式打响前波兰的实力看起来其实还是很强大的。波兰曾在1919年2月至1921年3月的苏波战争中挫败过苏俄红军。苏波战争后波兰国土面积扩张到38.8万平方公里成为欧洲第六领土大国。到二战爆发时波兰的人口已达3500万左右在全欧洲仅次于苏、德、英、法、意五国。此时的波兰已是名副其实的欧洲大国。当时的波兰作为世界十大工业国之一各项经济和工业指标均位居世界前列。那时的波兰已能自主生产飞机、坦克等武器。1939年由30个步兵师、11个骑兵旅、2个摩托化旅构成的波兰军队总兵力高达100万。

如果再算上预备役整个国家的战斗力量超过了250万人。当时的波兰拥有700余辆坦克。这一数据在全世界排名第六。此外波兰军队还装备有飞机600余架、驱逐舰4艘、潜艇5艘。不过波兰的军事思想仍停留在传统战争模式上。没能跟上战争新变化趋势的波兰在德国的闪击下仅坚持了36天就全境沦陷。波兰在二战期间唯一的闪光点是其规模较小的空军。本来战前世人都以为波兰作为一个欧洲大国会主要发挥陆军作用,但战争爆发后规模不大的波兰空军却通过引进和自主研发提升了战斗力在保卫华沙和克拉科夫等城市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从中世纪以来就是欧洲的经济发达地带。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继承了奥匈帝国雄厚基础的捷克斯洛伐克一度跻身世界七大工业国行列。奥匈帝国的斯柯达兵工厂生产的重炮武器曾雄踞世界第一。1918年奥匈帝国解体后斯柯达兵工厂被捷克斯洛伐克继承。除了斯柯达兵工厂之外奥匈帝国时代的克拉德诺钢铁厂、维特科维采钢铁厂等大型企业也由捷克斯洛伐克继承。事实上捷克斯洛伐克继承了奥匈帝国超过七成的工业生产能力。捷克斯洛伐克不但承接了奥匈帝国大部分工业设施,而且继承了众多的技术人才以及经验丰富的工人。

20世纪20年代捷克斯洛伐克人均国民收入就已超越奥地利与法国相差无几。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工业大学、布尔诺理工学院这类高校培育了众多的工程技术人才。这为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业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捷克斯洛伐克的钢铁产量长期位居欧洲乃至世界前列。捷克斯洛伐克不仅工业产量巨大,而且技术水准在欧洲也堪称一流。二战爆发前捷克斯洛伐克已装备有22个步兵师以及4个快速师。这些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当时捷克生产的武器在国际军火市场上颇受欢迎。
巴西
巴西作为拉美第一大国素有雄心壮志。一战结束后巴西就曾争取过国联常任理事国地位1938年巴西在自己的土地上发现了石油。从1940年起巴西政府效仿苏联开始推行五年计划。以淡水河谷为代表的一大批巴西国有工业企业横空出世为巴西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型打下了基础。1933年至1940年间巴西的工业产值增加了44%。巴西无论从领土面积、人口数量还是资源禀赋来看都毫无疑问是一个大国。随着经济复苏也使巴西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二战前后巴西凭借长袖善舞的外交手腕在同盟国与轴心国两边左右逢源。

巴西先是通过与纳粹德国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以致于美国一度怀疑巴西要加入轴心国。1937年德国邀请巴西加入德、日、意三国轴心,但精明的瓦加斯对此断然予以拒绝。1942年巴西决定站在美国一边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巴西这样做就是想在新一轮世界秩序重组中凭借战胜国身份提升国际地位。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美国总统罗斯福支持巴西入常,但不巧的是罗斯福在当年就去世了。罗斯福的继任者杜鲁门对巴西没什么兴趣,加之英国和苏联又反对巴西入常,所以巴西没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