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位极人臣的三公之位为谁而设?不同时期代表不同地位

知历史 2019-04-20 09:17:28

“三公”是中国古代官员职位中的顶峰,其起源目前还有争议,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代由于皇权与大臣权利之间的博弈,形成了不同的对比。但无论怎么说,位列三公是一种莫大荣誉,对于历史上的中国来说,从夏商周到秦汉再到唐宋元明清都有不同的意义。

“三公”的起源:《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而历史上大家耳熟能详的“三公”并不少见,比如:三国时期的王允、曹操、乃至清朝时期的李鸿章都是位列三公的大臣。

但事实上,随着皇权的逐渐强大,以及三公九卿制的不断发展,到了清朝时,军机处大权独揽,三公实际上已经成为了一种荣誉称号,并不涉及实权。当然了,能够获得这种荣誉称号的肯定也不是一般人,所以说“位极人臣”其实指的就是做官做到“三公”这种地步。

而“三公”中最为大家熟悉的还是要属丞相一职,丞相本身就是总揽大局的存在。而结合现实因素无论是太傅、太保、太常还是宰相、司徒等等,实际上有的是名称上的变化,有的则是实际权力的改变。

三公的变化因为皇权的不断加强而日益沦为一种虚名,但是要知道,历史上很多权臣的诞生,三公就是实现其梦想之后的一种加封。汉朝以前,三公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比如当皇帝要选立太子时,三公的参考意见是必须要听得。其中著名太子太傅孙叔通就是如此,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同样避免不了喜新厌旧,之前的太子刘盈本身并无大的过错,但是出于对后宫的偏爱,刘邦很想改立太子,而这个时候,正是孙叔通的出面改变了这一状况,最后上位的仍然是之前的太子刘盈,也就是大家较为熟知的汉惠帝。

除此之外,三公本身还需要承担“辅政”的作用,对于新皇帝而言,三公不仅仅是大臣,同样也有可能是老师。当然,一旦三公出现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也是非常严重的,其中无论是指鹿为马的赵高、还是刻意逢迎的秦桧、亦或是史上第一贪官和珅,都时位列三公的重要臣子,然而,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不能够利国利民,反而成为天下动荡的根源。

简单来说,“三公”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基础政治形态,它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个人能力,同样还要看皇帝是否信任,只有做到这两点以上,才能真正做好三公。

无论是忠心还是实际问题的处理都是皇帝所在意的,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有哪些出色的人才才能真正走到位列三公的地位,其本质上来看,无论三公的权利势力多么庞大,能够真正走出确实非常不容易。这个天下始终还是皇帝的。

本文来自知历史工作室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 禁止转载

1 阅读:384
评论列表
  • 2019-04-20 15:14

    军机处大权独揽?小编,你的历史是体育老师教的吗?“跪受笔录”的机构大权独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