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太重要了,希望郑州这项惠民行动能继续下去!

智勇趣事 2025-02-28 04:28:12

曾经,郑州全城开启中小学午餐供餐及课后延时服务,不仅学生省去了中午回家往返奔波的时间,要上班工作的家长也“解放”了一次。这样惠民亲娃政策,让大家拍手叫好!

新学期开始,郑州部分小学悄悄取消了延时服务,这事儿在家长群里炸开了锅,对于很多双职工家庭来说,这无疑是一个让人头疼的消息。

这项执行了几年深受家长欢迎的官方“带娃服务”难道就这么没了吗?具体是什么原因呢?今天咱们来聊一聊。

没展开之前,先来个小调研,看看你家孩子目前的情况是哪个!

请在手机微信登录投票

孩子的小学延迟取消了吗? 单选

※ 取消了

※ 没有取消

接下来,先说说延时服务是怎么来的吧。2018年之前,郑州的家长们每天接娃送娃堪称“马拉松”,一天要跑学校多趟。好多家庭,为了接送孩子,不得不请老人帮忙,造就了学校门口的独特现象,一来老年人骑三轮车或走路接送孩子不安全;二来学校门口自行车、电动车大量聚集,影响道路通行。

据了解,后来从杭州来的大领导在调研教育时提出了“中小学午餐供餐工作及课后延时服务”等民生问题,中午餐饮公司配餐、孩子在学校吃饭并午休,不仅孩子们不用来回跑了,还能吃上可口热乎的午餐,最重要的是还能午休和午读,家长不用中午来回折腾了。

下午课程结束后,学校组织自习或课外活动,家长5:00左右下班正好可以去接娃,这样的举措既能辅导作业,又能发展兴趣,还为家长们节约了时间,不得不说这是一项亲们政策。

这是一项惠民好政策,可为什么会有变化呢?今天咱们从家长、教师、学生、社会四个维度分析利弊:

一、家长视角:时间与经济的双重压力

利:

减少依赖心理:倒逼家长重新承担家庭教育责任,强化亲子互动。

选择灵活性:部分家长可寻找更个性化的校外托管或兴趣班。

弊:

接送难题:双职工家庭难以匹配放学时间(如小学15:30放学),被迫依赖老人或付费托管,增加经济负担(郑州校外托管月均费用约800-1500元)。

安全焦虑:低年级学生独自回家或滞留校外的风险上升。

阶层差异扩大:高收入家庭可负担优质托管,低收入家庭被迫“放养”,加剧教育不公平。

二、教师视角:减负与责任的两难

利:

缓解工作强度:教师无需额外承担课后服务(备课、批改作业时间更充裕)。

减少非教学压力:避免因托管安全、家长投诉产生的纠纷。

弊:

隐形责任转移:家长可能将辅导压力转嫁教师(如微信群追问作业)。

收入影响:部分学校原将延时服务补贴作为教师福利(郑州约50-80元/课时),取消后实际收入下降。

三、学生视角:自由与风险的博弈

利:

自主时间增加:部分学生可发展兴趣(如运动、阅读),避免“校内圈养”。

减少疲劳感:低年级学生避免在校时间过长(原“早7晚6”模式)。

弊:

学习分化加剧:自律性差的学生无人监督,学业差距可能拉大。

安全隐患:留守儿童或无人看护的学生易发生意外(交通事故、沉迷网络)。

四、社会视角:短期矛盾与长期挑战

利:

推动市场化托管:催生更专业的课后服务机构,促进就业。

倒逼政策优化:暴露公共服务短板,可能推动社区托管、企业弹性工时等配套措施。

弊:

生育成本显性化:加剧年轻群体“恐育”心理,与鼓励生育政策相悖。

社会资源浪费:学校场馆、师资在放学后闲置,未能发挥公共服务效能。

关键矛盾:公共服务的“供需错配”

郑州作为人口超1,200万的省会城市,取消延时服务本质是教育资源短缺与多元化需求矛盾的缩影:

财政压力:延时服务需持续投入(教师补贴、安全管理),地方政府可能因财政紧张选择退出。

政策一刀切:未区分城乡、学段差异(如农村地区更依赖学校托管)。

建议:探索“第三条道路”

分层服务:低年级保留基础托管(收费减免),高年级开放自愿参与。

社区联动:整合社区中心、图书馆等公共空间,提供公益托管。

企业协同:鼓励企业推行“弹性接送假”或远程办公(如郑州部分IT公司试行“16:30家长优先下班”)。

教师激励:将课后服务纳入绩效考核,而非单纯“奉献要求”。

结语

这次取消目前看还不知道是短期还是长期行为,但郑州作为特大城市,学生量也是很多,需要综合来衡量。取消延时服务并非简单的“对错”问题,而是考验城市治理能否在公平、效率、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与其让家长教师“互害内卷”,不如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分担的“教育共同体”。

这事该怎么办?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怎么解决?如果你是老师会给予什么样的建议呢?底部留言区一起来聊聊吧。

0 阅读:112

智勇趣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