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东吴老将军黄盖讲过一句话,我认为堪称至理名言。
那是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正酣,黄盖突然用一句话劝阻住了诸葛亮:
“愚闻多言获利,不如默而无言。”
这几天,我在解读电视剧《雍正王朝》的时候,看到有朋友给我有类似这句话意思的留言,叫:
“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这两组话语,想要表达的意思,都是劝告任命尽量保持沉默,减少没必要的纷争。
第一次看《三国演义》之时,我曾经惊讶于,这样一句颇有哲理的话语,居然是出自东吴的一名武将之口。
为什么不是水镜先生或者诸葛亮的老岳父这类世外高人讲出来呢?
这些天,在解读《雍正王朝》之时,看到读者们的留言后,我无意间再次想到黄盖这句话,顿觉老将军黄盖之所以用这句话去劝告诸葛亮,一定是出于某种深意,绝不是贸然讲出。
我们知道,孙策临终之时,留给弟弟孙权的治理方针只有两句话:
“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
简而言之,就是军事上的问题让周瑜拿主意,政务方面的问题,让张昭拿主意。
孙策在将死之时,把整个东吴政权交给自己弱小的弟弟孙权接手。
彼时的孙权,要智谋没智谋,要魄力没魄力,更没有武力值加持,无论是在军事理论还是在政务管理方面,孙权都是小菜鸟。
孙策让周瑜和张昭二人作为肱股之臣帮助孙权,共同治理东吴,实在是无奈之举。
可以想见,孙权初登大位,面对大堂之上,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皆是年岁长于自己的老员工,内心中必然是充满忐忑。
这些文臣武将之所以心甘情愿站在棠下对孙权俯首,仅仅只是因为他们曾经是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孙策的下属。
他们从心底是看不上孙权这个毛头小子的。
缺乏父兄的雄才和勇武的孙权,想要让这些人继续听命于己,能有什么好的方法呢?
想来,也只有凭借“相互牵制、互相消耗”的策略,进行制衡,让以张昭为首的文臣和以周瑜为首的武将,通过相互掣肘,以达到管理局面的平衡。
更多的时候,我想是孙权利用张昭等文臣在牵制周瑜等武将。
因为孙氏父子,在江东是以武力夺取地盘,不断壮大自身实力,渐渐站稳脚跟。武将追随孙氏的时间最长,也最容易居功至傲,让孙权充满忌惮。
我想,大家在看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疑问,当真是诸葛亮自身过于优秀,还是那些江东文臣太过草包?
如果问题出在那些文人身上,难道吴侯孙权当真是钱多的没地方花了?养了这么多既没什么才干、也没什么眼界的酸腐文人。
想来,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孙权为了达到让文臣牵制武将的目的,只好不断扩充以张昭为首的文臣力量,一而再再而三地增加文臣的编制,不断吸纳各种各样的文人加入张昭麾下,不管其是徒有虚名、还是有真才实学。
孙老板吸纳文臣员工的思路,和一千多年后某大某老板造车的思路有着几分相似,都是:
“买买买,圈圈圈,好好好!”
然而,诸葛亮舌战江东群儒的时候,却如同试金石一般,一下子把江东的这些文臣的成色给试了出来。
《天下无贼》中黎叔讲过一句话:人才是最珍贵的。
这句话,即便是在三国世界中,也不例外。
纵观整个三国之中的几大割据势力,能够真正称得上文臣中的翘楚的,也就那么几位。
那么,再回到小说中黄盖这个人物。
为什么我会认为黄盖讲出那句至理名言,是出于某种深意呢?
我们可以想象出来,在孙权以文臣制衡武将的策略之下,黄盖、程普、韩当、周泰这些老将军们,平日里估计没少跟这些文臣怄气拌嘴。、
可是吵架又不是他们的强项。
更何况张昭招募的那些文臣,都是一些只会空谈、长于辩论,却没有真才实干的迂腐之人。
时间一长,估计黄盖在面对这些文人咄咄逼人的话语之时,早就麻木了。
所以,黄盖劝告诸葛亮的那句话,我认为并非只为了拦住诸葛亮,而是黄盖看到诸葛亮和这些文人吵得不可开交,更加有感而发。
只不过孙权在看到这些文人一起上,都干不过一个诸葛亮,少不了训斥张昭:
“尼玛!老子给你的招聘经费,都花哪里去了?就招过来这样一群废物点心!
说好的遥遥领先呢?”
最后一句你讽刺谁呢[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