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实亡于勃列日涅夫

香之观看过去 2024-11-07 07:15:10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在南方度假时接到一个电话——勃列日涅夫亲自打来,急切地请他即刻回到莫斯科参加一次重要会议。

赫鲁晓夫未曾想到,他的这一决定将彻底改写自己的命运,并将开启苏联的下一个时代——尾声。

几天后,在克里姆林宫的会场上,赫鲁晓夫面临的并非一场例行的会议,而是一场毫无退路的审判;最终,他不得不在一份早已准备好的退休声明上签字离场。

而接替他的勃列日涅夫,这位看似温和且无害的男人,在随后的岁月里,逐步掌握了苏联庞大的机器,从各级的协作到稳固,勃列日涅夫成功建立了一个属于他的苏联时代。

然而,这个“发达的社会”背后暗藏的却是无数复杂的权力角逐、石油经济带来的短暂繁荣、以及权力中的腐化与奢靡。

这一时代究竟是如何展开,勃列日涅夫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巅峰?一场有关权力与迷局的故事就此揭幕。

一、从赫鲁晓夫的退场到勃列日涅夫的崛起

赫鲁晓夫被召回莫斯科时,南方的度假阳光已隐退在权谋之中。

赫鲁晓夫未曾怀疑勃列日涅夫的忠诚,他将勃列日涅夫视作合作者。

甚至在自己的儿子谢尔盖送上证据后,赫鲁晓夫仍相信自己与勃列日涅夫的关系坚不可摧。这个决定却让他错过了最后的退路。

当赫鲁晓夫踏入克里姆林宫会议大厅时,等待他的不仅是空荡荡的座椅和寂静的空气,更是一张张熟悉却冷漠的面孔。

在那些过去随他上下的同志眼中,赫鲁晓夫是待审的被告。

坐在主位上的勃列日涅夫此时保持沉默,似乎没有任何动摇,但他眼中的目光却透露出决绝。

会场上,赫鲁晓夫受到不容辩驳的批评和指控,指责他对政策的无视、对各项事务的粗暴处理,甚至包括他推进改革的“莽撞行为”。

面对早已布置好的“审判”,赫鲁晓夫陷入无奈的沉默,他清楚地意识到反抗是徒劳的。

一场事先安排好的退休程序悄然进行,伴随一份措辞严厉的“自愿退休”声明,赫鲁晓夫结束了自己的执政生涯。

这个决策是他无力改变的宿命,而接下来的,是勃列日涅夫的崛起。

赫鲁晓夫离开克里姆林宫的那个夜晚,莫斯科安静得诡异,但紧张的气氛却在各个角落弥漫。

苏联核心的名单中开始悄然变化,赫鲁晓夫的名字从名单上被划去,而勃列日涅夫已然登上顶峰。

初登大位的勃列日涅夫谨慎而小心地处理着手中的权力,避免过多地吸引注意。面对新的环境,他秉持低调的原则,在各类活动中以“带三分笑”的和蔼面貌出现,迅速获得了各方的信任。

他甚至开始采用不同于前任的方式维持地位,凭借权力平稳地逐步安排支持者,采取“光荣退休”和调离等措施清除异己。

在赫鲁晓夫的旧部中,波德戈尔内、米高扬等人被悄然调离,或是在“退休”的名义下逐步退出中心。尽管新掌权的勃列日涅夫看似毫无威胁,但仍然存在一部分人对他保持怀疑。

为稳固地位,他始终小心行事,依靠旧部谢列平的协助稳步前进。

然而,随着形势逐渐清晰,勃列日涅夫的决心愈加坚定,他不再依赖任何旧部的支持,转而大力扶持自己一手提拔的人才,逐步将权力锁定在自己的掌控范围内,稳步迈向无可撼动的位置。

二、勋章癖好与苏联的全民风潮

勃列日涅夫的风格逐渐在党内显现,除了对人事安排的谨慎控制,他在形象构建上也有自己独到的方式。

最有意思的是,他开始在各类公开场合佩戴勋章,作为象征性的表达。

随着时间推移,勋章成为他个人的“权力符号”,无论在何种场合,他总是穿着庄重的服装,胸前佩满奖章,成为引人注目的焦点。

而这一偏好逐渐影响了苏联的民众,不少人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勋章是国家荣耀的象征。佩戴勋章成为民间模仿的风潮,不少重要场合,很多人也纷纷佩戴勋章出席,以彰显自身的荣耀。

电视节目和报纸杂志更是时常登载勃列日涅夫授勋的消息,他甚至给了一些影视演员奖章。

苏联的著名喜剧演员彼得罗相便曾在克里姆林宫大会堂模仿勃列日涅夫颁发勋章的场景,这样的节目总能引发台下观众的热烈掌声。

不仅如此,勃列日涅夫曾因观看间谍剧《春天的十七个瞬间》而误认为剧中侦察员伊萨耶夫是真人,打算为其颁发英雄勋章。

虽然安德罗波夫提醒这是艺术虚构,但他仍将奖章授予了扮演伊萨耶夫的演员吉洪诺夫。这一举动迅速在社会中广为流传,成为民众的热议话题。

勋章对于勃列日涅夫而言,是巩固权力的一种表达,而在民间的喜剧化演绎中,佩戴勋章成为“奖章领袖”勃列日涅夫的标志。

无论是为官员还是普通演员颁奖,勋章带来的权力象征使他在民众心目中形成了不可取代的形象。

三、苏联的石油繁荣与单一经济体系的隐患

在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的石油经济迈上了新的台阶。西伯利亚石油开发的成果,为苏联经济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1965年,西西伯利亚油田的投入开发,让苏联迅速跻身世界主要能源出口国之列。

石油出口带来的外汇收入使苏联的基础设施建设迎来了高峰期,全国范围内铺设了电网,交通设施也得到了全面升级改造。

勃列日涅夫甚至亲自宣布降低物价的决策,力图为苏联民众带来生活质量的提高,这让他的理念在全国上下传播。

1974年,苏联的贝阿铁路通车,使得西西伯利亚的油气资源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和国内的工业城市。

石油收入的大幅增加让苏联逐渐形成一种依赖性,财政逐渐依赖于能源的贸易收入,油气的战略地位愈发突出,石油的利润不仅用于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还用于进口食品与生活物资。

对于勃列日涅夫而言,这种“石油繁荣”成为苏联的一大成就,他的言辞中充满了对这一成果的自豪感。

他曾多次在公开讲话中提到西伯利亚的资源为苏联所带来的财富,甚至将这种繁荣称为“发达的国度”。

然而,苏联经济过度依赖石油出口逐渐显露出问题。由于粮食生产无法满足国内需求,苏联不得不依赖进口来弥补供给缺口。

当美国通过与中东产油国合作调控市场价格后,苏联的石油收入遭受重创,原先的石油经济逐渐变得不堪一击。

曾经靠石油繁荣支撑的各项政策开始面临难以为继的局面,整个苏联的经济结构逐步陷入单一化的风险。

对石油的过度依赖掩盖了苏联经济内部的问题,短期的繁荣终究无法维系,这样的隐患日益突出,勃列日涅夫仍沉浸在石油经济的荣光中,面对这样的状况,他未曾想象到其中的风险。

四、勃列日涅夫健康困境中的迷雾

进入中期,勃列日涅夫的健康问题逐渐恶化,医生们对他的日常生活进行了严格管控。由于长期的压力与失眠问题,勃列日涅夫依赖安眠药才能入睡,日渐对药物产生依赖。

他的医护团队频繁地更换药品,甚至用与安眠药相似的“假药”来安抚他的需求,但这一办法并未让他的状况得到好转,反而让他的健康逐渐变得更为不稳定。

1976年二十五大上,勃列日涅夫勉强支撑了长达4小时的报告演讲。尽管医生竭力劝阻,他仍然选择出席,而在台上几度体力不支。

医生们不得不在幕后时刻待命,他的衣衫被汗水浸透,台下观众无法看出他的体力不支,却在事后意识到他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健康问题不仅影响了他在公开场合的表现,也使得他在日常工作中力不从心。

为确保他能够顺利履行职务,医护团队采用了多种办法,甚至在克里姆林宫内为他准备了特殊办公室,以方便在极端情况时供其休息。

1979年,勃列日涅夫的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医生们不得不控制他的工作时间,许多重要决策不得不移交给安德罗波夫等人处理。

在此后的阅兵式上,勃列日涅夫依旧坚持出席。1981年,在冷冽的秋风中,他站在列宁墓观礼台上向民众挥手致意,向士兵们致敬。

这是他最后一次在重大公众场合露面,他以颤抖的手举起礼帽,微笑着向民众告别。这样的形象留在民众心中,而他对健康的固执也让他最终倒在工作岗位上。

1982年11月10日清晨,医生发现他在睡梦中安然逝世,莫斯科一时间陷入静默。

医生将他的遗体转移至克里姆林宫特设的停尸室,这一过程中,有关他去世原因的各种传闻不胫而走,而关于其健康问题的隐情随之浮出水面。

其贴身护卫曾说道,勃列日涅夫其实身体不适已经很久了,并且巧合的是,由于勃列日涅夫的失眠,晚上一般医护人员都不会打扰他。

这也导致勃列日涅夫在晚上睡觉中病逝没有人第一时间发现。

五、权力交替与安德罗波夫的崛起

勃列日涅夫去世的消息在克里姆林宫引起震动,苏联紧急召开会议,商讨继任问题,其中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的名字被反复提及。

这场权力更替在克里姆林宫的沉默中悄然展开,众人在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迅速行动起来,各方默契达成,安德罗波夫最终接过了权杖。

11月10日晚,克里姆林宫周边加强了戒备,巡逻队夜以继日地在市中心巡逻,严密监控任何不安定的动向。

11月11日清晨,苏联官方电视台发布了勃列日涅夫去世的公告,荧屏上黑衣播音员的沉稳语调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契尔年科作为勃列日涅夫的主要盟友,但他却在关键时候放弃了竞争,将自己定位于支持安德罗波夫的第二人选。

当天的会议上,安德罗波夫得到了契尔年科的支持,契尔年科退居第二位置。

11月12日,苏联正式宣布安德罗波夫接任,并成立了勃列日涅夫的治丧委员会,负责安排后续的葬礼事宜。

在克里姆林宫四周,军队加强了警戒,街道上人群静默。次日早晨,克里姆林宫的钟声响起,全体委员身着黑衣出席悼念仪式。

民众齐聚在克里姆林宫墙下,这片葬礼现场象征着苏联最高等级的荣誉。

契尔年科的发言缅怀了勃列日涅夫的岁月,而安德罗波夫则发表哀悼,表达了对这位十八年执政元首的敬意,象征着苏联对勃列日涅夫的最后致敬。

勃列日涅夫的遗体被安葬在克里姆林宫墙下的墓地,这一安排不仅象征了他生前的地位,也昭示了国家对他的认可。葬礼现场肃穆,象征了苏联对逝去领袖的悼念。

安德罗波夫的上任,标志着新一代的领导力量将带领苏联度过接下来的未知岁月,而他在随后的日子里将继续勃列日涅夫未竟的事业,同时肩负苏联未来的挑战。

结尾:

勃列日涅夫的权力时代终结在1982年11月的那个平静早晨,他留下的并不仅仅是勋章满胸的形象,而是一个在高峰与隐忧中摇摆的苏联。

克里姆林宫墙下,他的墓碑上刻下了这个时代的标志。而在勃列日涅夫之后,苏联已经走向尾声。

时至今日,每年纪念日,克里姆林宫墙下的这片墓地依然吸引着人们前来悼念。一些曾与他共事的旧部,也会时常前来瞻仰这位在位18年的苏联领袖。

如今,他的墓地不仅象征着苏联历史的一个节点,也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俄罗斯民众回忆往昔的场所。

对此,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果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