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磊、钟林楠:逆周期政策是新定价力量

鸿振财事 2024-09-26 16:44:43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郭磊摘要第一,2024年9月24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会上宣布了一揽子逆周期政策,我们理解这是政治局会议“加强逆周期调节、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精神的落地。政策涉及的方面较多,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货币政策、地产政策、金融政策、市场政策等四个方面。第二,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三降”。(1)央行宣布降准50BP,释放流动性大约1万亿元,并指出年内视情况可能再降25-50BP;(2)降息20BP,引导MLF利率、LPR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下降大约30BP与20-25BP;(3)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大约50BP,每年为居民节省利息支出大约1500亿元。“三降”同时落地,政策力度和推进节奏超预期。我们理解这一系列政策将带来较直接的影响:一是信贷条件大概率有一轮改善,后续我们可继续关注新增信贷量和BCI企业融资环境指数;二是实体融资成本将继续下行;三是居民部门尤其城市家庭部门消费被资产负债表收缩“挤出”的过程有望迎来改善,城市消费预计出现好转。第三,地产政策方面,也有一系列组合拳出来:(1)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2)延长“金融十六条”与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的期限至2026年末;(3)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比例从60%升至100%;(4)支持银行发放贷款帮助企业收购房企存量土地。我们理解政策整体延续了前期思路——供给端保供保主体,加快去库存,推动房企资产负债表出清;需求端鼓励居民适度加杠杆、支持政府收储。降低房贷首付比例至15%算是力度不低的政策,配合支持收储,以及未来可能继续有的地方政策放松,对销售量和价格预期应能起到一轮带动作用。第四,金融政策方面,主要是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我们理解,这有望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协助化债和稳地产、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前,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主要是依靠利润留存;在目前低息差环境下,利润补充资本的能力下降,需要更多依靠外部资金,理论上的方式包括定增、可转债及财政注资等。此外,政策还包括扩大大型银行下设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试点范围。我们理解,股权直投将进一步推动科技金融这一政策方向,有利于融资结构多元化,对一级市场投融资活跃度、价值发现均存在影响,对二级市场也存在映射。第五,市场政策方面,主要包括:(1)央行宣布将创设“证券、基金与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工具。前者第一期规模为5000亿元,后者第一期规模为3000亿元;(2)制定《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扩大投资范围的有关安排,支持保险公司资金加大入市力度等;(3)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大股东增持等方式提升投资价值,建立常态化的回购机制安排,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价值提升计划等;(4)通过支持企业并购重组进一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助力产业整合和提质增效。我们理解,一则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本身就映射出对股票市场引导微观预期功能的重视;二则有利于稳定股票市场流动性,同时着力建立一个稳定市场的常态化机制;三则鼓励长期化行为和增量资金,有利于“耐心资本”形成和市场生态持续优化;四则对并购的支持也将有助于加快产业重组、提升微观活跃度、增强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第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系列组合拳应不是政策的全部,后续政策依然有进一步的空间。在地产政策方面,一线城市进一步因城施策具有较大弹性;财政政策方面,空间包括加快既有的政策资源落地节奏,扩大新增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资使用范围等;在消费政策方面,还可以对年中政治局会议比较重视的服务类消费扩大支持力度。作为四季度,明年政策的空间亦将进一步打开。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稳增长都是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的“时段”,比如2018年四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央行降准同时伴随着地产政策边际调整;2019年三四季度央行接连进行LPR改革、降准与降息,同时中央也要求地方报送2020年重大项目以提前发行地方债;2022年4月央行降准,随后提出支持实体经济的23条举措,5月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6月增加政策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与创设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022年7-8月、11-12月以及2023年二三季度也都是如此。本轮政策要应对的是名义增长率中枢不足带来的宏微观问题,因此更需要一定的持续性。第七,对于资产定价来说,在前期报告《对于宏观面的七点认识》中,我们曾提示目前宏观面的几点重要特征:一是海外“降息+不衰退”的组合出现,从历史经验上看有利于新兴市场;二是工业品价格经历了6月初以来的持续调整,BPI自9月中旬以来已进入持平徘徊;三是消费品价格有经验底部区域迹象,BCI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持平于2012、2015、2020、2022年的周期底部。在上述特征下,我们进一步指出,逆周期政策是短期基本面和新定价力量的关键。逆周期政策落地一则会改变对实际增长和通胀的预期;二则会带来风险溢价的下降。正文 2024年9月24日,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金融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有关情况。会上宣布了一揽子逆周期政策,我们理解这是政治局会议“加强逆周期调节、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精神的落地。政策涉及的方面较多,我们可以简单理解为货币政策、地产政策、金融政策、市场政策等四个方面。

7月政治局会议指出,宏观政策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要加强逆周期调节,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快全面落实已确定的政策举措,及早储备并适时推出一批增量政策举措。要加快专项债发行使用进度,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更大力度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大宗耐用消费品以旧换新。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兜牢“三保”底线。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促进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要切实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形成各方面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要继续发挥好经济大省挑大梁作用。

货币政策方面,主要是“三降”。(1)央行宣布降准50BP,释放流动性大约1万亿元,并指出年内视情况可能再降25-50BP;(2)降息20BP,引导MLF利率、LPR利率和存款利率分别下降大约30BP与20-25BP;(3)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大约50BP,每年为居民节省利息支出大约1500亿元。“三降”同时落地,政策力度和推进节奏超预期。我们理解这一系列政策将带来较直接的影响:一是信贷条件大概率有一轮改善,后续我们可继续关注新增信贷量和BCI企业融资环境指数;二是实体融资成本将继续下行;三是居民部门尤其城市家庭部门消费被资产负债表收缩“挤出”的过程有望迎来改善,城市消费预计出现好转。

央行指出,货币政策总量政策有以下几项调整:

第一,关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今年2月份,我们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次存款准备金率拟再次下调0.5个百分点,可以向金融市场提供长期流动性约1万亿元。目前,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其中,大型银行目前是8.5%,这次改了以后将从8.5%降到8%;中型银行现在是6.5%,这次改完以后从6.5%降到6%;农村金融机构在几年前已经执行5%的存款准备金率,这次就不在调整的范畴。降准政策实施后,银行业平均存款准备金率大概是6.6%,这个水平与国际上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比,还是有一定的空间。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工具上,到年底之前还有三个月时间,我们也会根据情况,有可能进一步再下调0.25-0.5个百分点。

第二,关于降低政策利率。目前,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央行的主要政策利率。7月份,我们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从1.8%下调到了1.7%。这次下降20个点,从1.7%下调到1.5%,在市场化的利率调控机制下,政策利率的调整将会带动各类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预计本次政策利率调整之后,将会带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大概在0.3个百分点,预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存款利率等也将随之下行0.2到0.25个百分点。

这次利率调整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总体保持中性。下调存量房贷利率将减少银行的利息收入,但也会减少客户的提前还款。央行降准相当于为银行直接提供低成本的、长期的资金运营,中期借贷便利和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向商业银行提供中短期资金的主要方式,利率的下降也将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此外,刚才也讲到,预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存款利率将会对称下行。前几次的存款利率,我们通过利率自律机制,引导存款利率下行形成的重新定价效果将会累计显现。因为存款利率重新定价要比贷款慢,所以前几次引导存款利率下行,随着时间的推移,重定价的效果会累计显现出来。所以在政策调整的方案设计中,人民银行的技术团队经过多轮认真地量化分析评估,这次利率调整对银行收益的影响是中性的,银行的净息差将保持基本稳定。

第三,引导银行降低存量房贷利率。去年8月份,人民银行推动商业银行有序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效果是比较好的。今年5月17日,全国房贷利率的政策下限放开之后,原来对按揭贷款是在LPR基础上加减点,全国是有一个政策下限的,在5月17日那一次房贷新政中,我们把这个下限给取消了,新发放贷款利率在市场报价利率基础上减点幅度扩大,利率水平大幅下降,再一次拉大了新老房贷的利差。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这些大城市,原来的加点幅度比较高,那次调整之后,新发放按揭贷款和原来存量按揭贷款之间的利差更大。对此,人民银行拟指导银行对存量房贷利率进行批量调整,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的附近,我们预计平均下降幅度在0.5个百分点左右。之所以说是平均,因为贷款在不同时期放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银行,发放的存量房贷利率水平不一样,我们预测下降的幅度是一个预期的平均数。银行下调存量房贷利率,有利于进一步降低借款人房贷利息支出,我们预计这一项政策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的利息支出总数大概1500亿元左右,这有助于促进扩大消费和投资,也有利于减少提前还贷行为,同时还可以压缩违规置换存量房贷的空间,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地产政策方面,也有一系列组合拳出来:(1)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2)延长“金融十六条”与经营性物业贷款政策的期限至2026年末;(3)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支持比例从60%升至100%;(4)支持银行发放贷款帮助企业收购房企存量土地。我们理解政策整体延续了前期思路——供给端保供保主体,加快去库存,推动房企资产负债表出清;需求端鼓励居民适度加杠杆、支持政府收储。降低房贷首付比例至15%算是力度不低的政策,配合支持收储,以及未来可能继续有的地方政策放松,对销售量和价格预期应能起到一轮带动作用。

央行指出,房地产金融政策有以下几项调整。

(1)统一房贷最低首付比例至15%。为更好支持城乡居民刚性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全国层面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将不再区分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为15%。5月17日以后,首套房的已经是15%了,当时二套房是25%,这次把首套房、二套房统一为15%。这里我想说明两点,各个地方可以因城施策,自主确定是否采取差别化的安排,并确定辖区内的最低首付比例下限。因为全国这么大的地方,不同城市之间、地区之间房地产市场情况差别很大,地方政府可以采取差别化的安排,在全国底线基础上确定辖区内最低首付比例下限。另外一点,商业银行根据客户风险状况和意愿,与客户协商确定具体的首付比例水平。因为15%只是一个最低的首付比例,商业银行要基于对客户风险的评估,可能会比这个水平要高,也有客户说我有钱,可以付30%首付比例,这是商业银行和个人之间的一种市场化的磋商。

(2)延长两项房地产金融政策文件的期限。前期,人民银行和金融监管总局出台了“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这两项政策,对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和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房企存量融资展期、经营性物业贷款等阶段性政策,原来按照文件是2024年12月31日到期,我们这次和金融监管总局作出决定,把这两个政策从2024年12月31日延长到2026年12月31日。

(3)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5月17日,人民银行宣布了设立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支持地方国有企业以合理价格收购已建成未出售的商品房,用作配售型或配租型保障性住房,这是房地产市场去库存的一项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增强对银行和收购主体的市场化激励,我们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中人民银行出资的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原来商业银行放100亿元,人民银行提供60亿元,现在商业银行放100亿元,人民银行提供低成本资金100亿元,加快推动商品房的去库存进程。

(4)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在将部分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土地储备基础上,研究允许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贷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市场化收购房企土地,盘活存量用地,缓解房企资金压力。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人民银行提供再贷款支持。这项政策我们和金融监管总局还在一起研究。

金融政策方面,主要是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我们理解,这有望提升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协助化债和稳地产、以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此前,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主要是依靠利润留存;在目前低息差环境下,利润补充资本的能力下降,需要更多依靠外部资金,理论上的方式包括定增、可转债及财政注资等。此外,政策还包括扩大大型银行下设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的股权投资试点范围。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指出,当前,大型商业银行经营发展稳健,资产质量稳定,主要的监管指标都处于“健康区间”。大家知道,资本是金融机构经营的“本钱”,是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基础和抵御风险的屏障。近年来,大型商业银行主要依靠自身利润留存的方式来增加资本,但随着银行减费让利的力度不断加大,净息差有所收窄、利润增速逐步放缓,需要统筹内部和外部等多种渠道来充实资本。为巩固提升大型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作用,经研究,国家计划对六家大型商业银行增加核心一级资本,将按照“统筹推进、分期分批、一行一策”的思路,有序实施。我们也将持续督促大型商业银行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强化资本约束下的高质量发展能力。

市场政策方面,主要包括:(1)央行宣布将创设“证券、基金与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结构性工具。前者第一期规模为5000亿元,后者第一期规模为3000亿元;(2)制定《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支持中央汇金公司加大增持力度、扩大投资范围的有关安排,支持保险公司资金加大入市力度等;(3)研究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利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大股东增持等方式提升投资价值,建立常态化的回购机制安排,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价值提升计划等;(4)通过支持企业并购重组进一步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助力产业整合和提质增效。我们理解,一则这一系列政策组合本身就映射出对股票市场引导微观预期功能的重视;二则有利于稳定股票市场流动性,同时着力建立一个稳定市场的常态化机制;三则鼓励长期化行为和增量资金,有利于“耐心资本”形成和市场生态持续优化;四则对并购的支持也将有助于加快产业重组、提升微观活跃度、增强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

央行指出,为了维护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提振投资者信心,在借鉴国际经验以及人民银行自身过往实践的基础上,人民银行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协商,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这也是人民银行第一次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

第一项工具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这项工作支持的是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这些机构会由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按照一定的规则来确定,可以使用他们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中央银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国债、央行票据与市场机构手上持有的其他资产相比,在信用等级和流动性是有很大差别的。很多机构手上有资产,但是在现在的情况下流动性比较差,通过与央行置换可以获得比较高质量、高流动性的资产,将会大幅提升相关机构的资金获取能力和股票增持能力。我们计划互换便利首期操作规模是5000亿元,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我和吴清主席讲,只要这个事儿做得好,第一期5000亿元,还可以再来5000亿元,甚至可以搞第三个5000亿元,我觉得都是可以的,是开放的。通过这项工具所获取的资金只能用于投资股票市场。

第二项工具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这个工具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实际上,股东和上市公司回购或者增持公司的股票,在国际资本市场是一个非常常见的交易行为。中央银行将向商业银行发放再贷款,提供的资金支持比例是100%,再贷款利率是1.75%,商业银行对客户发放的贷款利率在2.25%左右,也就是可以加0.5个百分点,2.25%这个利率水平现在也是非常低的。首期额度是3000亿元,如果这项工具用得好,我和吴清主席也讲过,可以再来3000亿元,甚至可以再搞第三个3000亿元,都是可以的。但我们后面要看市场的情况,要做一些评估。这个工具适用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等不同所有制的上市公司,我们不区分所有制。人民银行将与证监会、金融监管总局密切合作,同时也需要市场机构的合作,共同做好这项工作。

证监会指出,目前我们已会同相关部委研究制定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要求上市公司依法做好市值管理。一是要求董事会高度重视投资者保护和投资者回报,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夯实市值管理的基础。二是要求上市公司积极运用并购重组、股权激励、大股东增持等市值管理工具提升投资价值。三是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常态化的回购机制安排,鼓励有条件的公司提前安排好资金规划和储备。四是要求长期破净公司制定价值提升计划,评估实施效果并公开披露,形成市场约束。五是要求主要指数成份股公司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市值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和应对措施,定期披露执行情况等。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要加强市值管理,但同时上市公司和相关方必须要提高合规意识,不能以市值管理的名义实施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

我们最近将就市值管理指引公开征求意见。同时,会同相关部委推动建立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市场化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上市公司大股东、高管等相关主体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

证监会还指出,为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的痛点堵点,最近在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证监会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近日将会印发。其中有一系列关于支持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安排,相信制度环境会不断优化。总体是着眼于“长钱更多、长钱更长、回报更优”的目标,进一步促进中长期资金入市。即将发布的《指导意见》重点提出了三方面举措:

一是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重点是督促基金公司进一步端正经营理念,坚持投资者回报导向,着力提升投研和服务能力,创设更多满足老百姓需求的产品,努力为投资者创造长期收益。近期,大家可能也关注到,新发行了10只中证A500ETF,很受市场欢迎,很快就达到了募集上限。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权益类基金产品注册,大力推动宽基ETF等指数化产品创新,适时推出更多包括创业板、科创板等中小盘ETF基金产品,更好服务投资者,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和新质生产力发展。此外,我们将推动公募基金行业稳步降低综合费率,这也是近期被讨论比较多的问题,现在已经走了两步,后面还有一步。通过稳步降低综合费率,更好让利投资者、回报投资者。

二是完善“长钱长投”的制度环境。重点是提高对中长期资金权益投资的监管包容性,全面落实3年以上长周期考核。打通影响保险资金长期投资的制度障碍,促进保险机构做坚定的价值投资者,为资本市场提供稳定的长期投资。同时,引导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障体系与资本市场良性互动,完善全国社保基金、基本养老保险资金投资政策制度,鼓励企业年金基金根据持有人不同年龄和风险偏好探索开展不同类型的差异化投资。

三是持续改善资本市场生态。重点是多措并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和投资价值,完善机构投资者参与上市公司治理等配套制度安排,同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塑造中长期资金“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的良好市场生态。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一系列组合拳应不是政策的全部,后续政策依然有进一步的空间。在地产政策方面,一线城市进一步因城施策具有较大弹性;财政政策方面,空间包括加快既有的政策资源落地节奏,扩大新增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投资使用范围等;在消费政策方面,还可以对年中政治局会议比较重视的服务类消费扩大支持力度。作为四季度,明年政策的空间亦将进一步打开。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轮稳增长都是一系列政策陆续出台的“时段”,比如2018年四季度至2019年一季度央行降准同时伴随着地产政策边际调整;2019年三四季度央行接连进行LPR改革、降准与降息,同时中央也要求地方报送2020年重大项目以提前发行地方债;2022年4月央行降准,随后提出支持实体经济的23条举措,5月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6月增加政策行信贷额度8000亿元与创设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2022年7-8月、11-12月以及2023年二三季度也都是如此。本轮政策要应对的是名义增长率中枢不足带来的宏微观问题,因此更需要一定的持续性。

2019年二三季度,经济环比回落,央行在8月进行LPR改革,9月央行降准,监管部门也同时要求地方政府报送2020年重大项目,并在2020年提前发行专项债;10月中旬经济数据发布,触及5%的增长下限,央行在11月下调了MLF与LPR利率。

2020年1-2月,经济遭遇外生冲击,增长、物价、居民生活与企业生产等均受到较大影响,央行在春节之后利用大额逆回购、降准等方式投放流动性,稳定微观主体预期,然后两次降息、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创设直达实体的结构性工具等支持实体经济;财政端跟进,主要是大规模减税、发行特别国债支持基建等。

2022年1月,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稳增长基调之后,政策开年靠前发力,央行在1月份降息10BP,财政主要是加快提前批专项债的发行进度,在前3月完成1.46万亿元的新增专项债提前批额度。

2022年4月,经济再度遭受外生冲击,政府部署一轮逆周期政策应对,央行在4月15日宣布降准25BP,投放5300亿元流动性,稳定信贷金融环境;4月18日,央行联合外管局下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5月15日,房地产金融政策跟进,央行调整首套房贷利率下限;5月20日,央行在MLF利率未调整的情况下,下调5年期LPR利率;6月份广义财政跟进,调增8000亿元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创设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基建发力,额度为3000亿元。

2022年7月,经济与宏观预期再度趋弱,逆周期调节政策迎来新一轮加力。8月15日,央行下调MLF利率10BP;8月24日追加3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额度,盘活5000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9月14日宣布设立设备更新再贷款,额度2000亿元,支持制造业和小微企业进行设备更新。

2022年11月,经济环比重新走弱,政策再度加力,先是调整了疫情防控政策,下发金融十六条,稳定房地产市场;然后再11月末宣布在年末降准25BP。

2023年二季度经济内外去库存,政府在6-10月加大逆周期政策力度,先是6月央行降息10BP,然后在8月、9月再度降息10BP与降准25BP,下调首套住房和二套住房首付比例;财政端跟进,加快专项债发行进度,调整预算增发1万亿国债。

2024年1-2月相对特殊,这一轮央行与证监会也均有不同程度的政策部署以稳定预期与资本市场,但财政没有跟进,地产政策在5月中旬跟进。

关于这一轮政策发力后的潜在财政空间,在前期报告《如何看8月财政数据与年内财政政策空间》中,我们曾提出,一是可以继续利用既有的财政资源,如上所述,普通国债的8000亿元左右存量空间可能被使用;二是新增专项债在扩大使用范围上存在空间,如收购闲置土地和存量住房收储等,可解决目前收储去库存资源不足的问题,亦符合“合理扩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的精神;三是可以进一步调整扩大超长期特别国债的使用范围,用于对当下经济拉动较快、微观预期影响较大的领域,比如设备更新、技术创新投资、重大项目基建、弹性较大的消费和服务业领域;四是理论上,依旧存在10月人大常委会调整预算的政策窗口。对于资产定价来说,在前期报告《对于宏观面的七点认识》中,我们曾提示目前宏观面的几点重要特征:一是海外“降息+不衰退”的组合出现,从历史经验上看有利于新兴市场;二是工业品价格经历了6月初以来的持续调整,BPI自9月中旬以来已进入持平徘徊;三是消费品价格有经验底部区域迹象,BCI消费品价格前瞻指数持平于2012、2015、2020、2022年的周期底部。在上述特征下,我们进一步指出,逆周期政策是短期基本面和新定价力量的关键。逆周期政策落地一则会改变对实际增长和通胀的预期;二则会带来风险溢价的下降。核心假设风险:政策力度不及预期;房地产销售超预期下滑;化债影响超预期,政府主导的投融资需求表现不及预期;海外流动性环境超预期,外需超预期变化;政府债发行计划超预期,信用环境变化超预期;增量政策效果不及预期。——————郭磊:8月经济数据简析郭磊、王丹:用电量还能反映经济增长吗郭磊:7月经济数据的五个关注点郭磊:如何看本轮海外“套息交易”及其影响

郭磊:二十届三中全会公报要点理解

郭磊:哪些价格环比上行,哪些环比调整郭磊丨等待需求侧:2024年中期宏观环境展望郭磊:如何看5月经济数据郭磊:为何5月出口数据好于订单指数

0 阅读:0

鸿振财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