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中印战争,我国为何仅用32天结束战斗,胜利如此之快?

侃侃社会 2022-09-30 23:58:33

在中印战争中,西方有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为什么中国战胜印度仅用了32天,明明印度军队实力装备也不差,双方并没有太大的悬殊,结果战胜却是一边倒的态势。

而战后印方痛定思痛,反复研究,总结出了解放军速胜的三大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是国际局势减少了战争时长。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中美、中苏之间的关系就逐渐降到了冰点。

在中印战争打响前,当时我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按理说没有客观条件发起反击战争。

因为当时美苏两国都压制我国,而且都在支持印度,不断挑战我国的底线。

然而毛主席却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反击印军,其中的主要外部原因,正是国际环境其实对我国有利。

尽管美苏两国都在封锁我国,但他们之间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到了1962年,这一矛盾集中爆发,这就是震惊世界的古巴导弹危机。

10月中旬古巴导弹危机的爆发后,美苏无暇东顾,伟人精准抓住这一千载难逢的良机,于五天后命令解放军进行反击。

一方面,当时中苏虽然关系不是很好,但苏联不可能反对我国实施反击,不然很有可能将我国推向自己最大的敌人美国,因此只能放下成见、保持中立。

另一方面,美国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关注中印战争了,毕竟苏联都将导弹部署到了家门口,这才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事,否则两国很有可能爆发核大战。

没了两大超级大国的干扰,按照中印两国的国力对比,印度自然比拼不过我国,其东西两端部署的精锐部队,均被解放军端掉。

而等到10月底,导弹危机暂时告一段落,伟人再次把握住时机,向印度提出和平谈判,希望就边界问题进行商议,以免美苏介入。

然而,自大的印军还不服输,再次派兵侵犯边界,结果又被解放军打得大败而归。这一次,被打出心理阴影的印度再也不敢主动派兵扰边。

之后伟人也恰如其分发布指示,宣布主动停火,解放军撤回实控线20公里之后。11月21日,中印战争顺利结束。

有意思的是,就在解放军宣布撤军的前一天,美国宣布从古巴撤军,苏联也解除了全国紧张状态,古巴导弹危机刚好落幕。

因此,国际形势很大程度减少了战争的时长。在导弹危机彻底结束后,伟人明智地选择停止反击,以免美苏借机干预,到时事态发展可能就不是我国能左右的了。

因此,我军的对印反击战,完全是在美苏自顾不暇的时候,突然发起而且闪电般结束,等他们反应过来,我军已经班师回国了。

这样的作战速度,让西方为之胆寒,他们发现中国军队的执行力太过强悍,也难怪在朝鲜战争,志愿军能横扫17国部队,这就是中国的实力!

而中印战争我国胜利如此之快的第二个原因,是地理环境决定我军必须速胜。

众所周知,中印战争在雪域高原爆发,也在雪域高原结束,中印双方军队争夺的要点,始终在平均海拔4000多米的喜马拉雅山脉一线。

在这种地势地形下作战,对中印来说都务求速战速决,因为在12月到次年的4月,大雪必定会封山,导致作战和后勤补给面临巨大困难,或者说根本没法作战。

而且由于当地气候恶劣,汽车经常出故障,人力、畜力也有限,加上当时我国在当地还没修建起比较完善的交通网络,运输成本十分高昂,汽车队光是运输一次的费用,就相当于8个农牧民一年的收入。

更糟糕的是,在战争的最前线,到处是荒无人烟的山沟密林,想要往这里运输物资,需要花上平常几倍乃至几十倍的精力,花费基本上是天文数字。

巨额的战争开销、艰难的作战环境,自然不利于持久作战。实际上,在开战之前,我国高层经过商讨,一致认为不能把时间拉太长,于是只派出了4个师的部队。

而且相对来说,此次作战是对印军更有利的,毕竟印度北部基本上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气候变化没那么复杂,当地经济和交通网络也比较发达,印军运输物资显然更加容易。

如果不把印军快速推下高原,那么我国只有等到来年再次发起反击,或者等到直接放弃印军侵占的地方,无论是哪种情况,都对当时急需恢复的我国不利。

因此,地理环境决定了解放军不能拖延,必须速战速决,否则到了来年,印军有了高原作战经验和相关准备,再想胜利就得付出大代价了。

不过,古巴导弹危机的天时和青藏高原的地利,虽然决定我国只能速战速决,但能不能快速打印,还得看解放军和印军的具体实力。

这就是第三个我国速胜的第三个原因,也是最根本的原因,解放军战力比印军强。

而第一个方面,是我军战术比印军高明得多。

在此次战争中,印军的防守战术十分保守,在各大险要之地修筑了大量地堡和炮兵阵地,企图通过严防死守来抵挡住解放军的进攻,从而拖垮我国。

不仅如此,印军主动出击时的战术也十分僵硬,奉行的是古老的一字长蛇阵,也就是部队以一整列的方式行军,阵型几乎跟没有一样。

然而我军怎么可能会呆板地挨个攻打要塞,前线总指挥“佛光将军”张国华中将冷静分析,认为我军可以使用在朝鲜战场的迂回穿插战术,打印军一个出其不意。

就这样,解放军驾轻就熟地运用迂回穿插战术,千里奔袭。在四次战役中将印军包了大饺子,而印军以为我军是神兵天降,本就不高的士气瞬间崩溃,被打得溃不成军。

尤其是在西山口-邦迪拉之战中,11师历经7天5夜的急行军,一路上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跨过整整5座近5000米海拔的高山,穿插到印军身后180多公里的地方,成功完成了围歼任务。

1962年我国为什么仅用32天就打败印度,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是解放军战术比印军强。

例如在一场战斗中,解放军四个人灵活运用战术,交替穿插,居然击溃了多达200人的印军,夺取了两处榴弹炮阵地,被载入了战争史册。

而第二个方面,是解放军意志也比印军强大。

由于民族、阶级、信仰等种种矛盾,印军内部长期处于组织混乱的局面,将官争权夺利,士兵意志不高,整体战斗力较弱。

以印军挖掘的驻防工事中为例,其军官将挖掘命令甩给底层士兵后就完全不管了,而士兵在接到任务后也经常磨洋工,造出来的部分碉堡一碰就碎。

但另一边的解放军则完全不同,将士们对祖国和人民有归属感,身后就是人民,容不得半步后退,作战意志强烈。而且这次是合乎公理的反击战,士气天然就比印军高。

正因如此,我军才能在西山口之战中,7天6夜奔袭250多公里,翻过5座大雪山,以神兵天降之姿,一举全歼印军王牌第4师!

据雪域老兵回忆,他们将印军包围后,最先带头投降的不是薪资低下、受人歧视的底层士兵,往往是那些养尊处优的高级军官。

而印军王牌第7旅旅长达尔维准将之所以投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在山中打游击时受不了艰苦的条件。

此外印军67旅旅长古尔比斯·辛格,在半个世纪后回忆这场战斗时,仍然后怕不已,当时自己手下的士兵已经被解放军打得丢了魂,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而最后第三个方面,是我军武器装备比印军优良。

中印战争中,印军虽然获得了美苏两国的军备支援,但只是杯水车薪,印军大部分士兵使用的,仍是老式的李·恩菲尔德栓动步枪,打一枪拉一下枪栓。

而解放军此时已经用上了56式半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不仅射速快、威力大,还结实耐用,能适应雪域高原的恶劣环境。

两相对比之下,解放军三个人组成的小组,就能火力压制得印军一个排抬不起头,400米内印军只要敢近身,除非人数超过我军几倍,否则就是被歼灭的下场。

此外,印军的机枪和火炮也根本比不过我军,在火力上完全落入了下风,他们使用的布伦式轻机枪,早已被前宗主国英国淘汰。

在邦迪拉一战中,印军士兵被解放军优势火力吓破了胆,还没等看清前来追击的解放军的武器,就缴械投降了。

而等到他们被俘之后,才明白追过来的这支解放军部队,居然是只有7个人的炊事班,一些战士手上还拿着菜刀!

因此,在战术、士气、武器装备三个方面,印军都比不过我军的印军,自然只有大败而归了。

因此在多种因素加持下,解放军所向披靡,仅用了32天就战胜了印军,实现了教训印度的战略目的。

而在这场战争中,印军最大的噩梦,就是他们引以为傲的王牌第7旅都被我军全歼,其旅长达尔维准将,甚至被我军生俘,而这也成了印军直到现在都畏惧我军的原因。

4 阅读: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