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达是古希腊的一座奴隶制城邦,它地处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南部的拉哥尼亚地区。这是一个三面环山的美丽处所,中间有一块土地丰饶的小平原,碧波荡漾的欧洛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境,因此这里的农业生产非常发达。

公元前2000年的时候,有一批名叫亚该亚人的希腊部落来到拉哥尼亚地区定居,从此就在这里休养生息,世代繁衍,并且建立起了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城市,社会制度也逐渐由氏族公社向阶级社会过渡。这些城市中就有著名的斯巴达。

公元前11世纪左右的时候,一批名叫多利亚人的希腊部落入侵伯罗奔尼撒半岛。进入拉哥尼亚地区的多利亚人分作三个部落,并在一个多世纪之后,于已毁的斯巴达旧城附近,联合成为一个新的政治中心,于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就建成了,这部分多利亚人被称作斯巴达人。

拉哥尼亚地区原有居民都被斯巴达人变为奴隶,并冠以“希洛人”的称呼,被驱逐到边远地区,同那里的居民合称为皮里阿西人。皮里阿西人被斯巴达人剥夺了公民权,并禁止同斯巴达人通婚,但他们却要承担纳税和服兵役的义务。

随着斯巴达对外征战的胜利,大批被征服者都沦为希洛人。希洛人作为一个整体,是所有斯巴达人的公共财产。平均四五户希洛人供养一户斯巴达人,一半以上的收获物被斯巴达人攫取走了。斯巴达人无权买卖希洛人,但可以任意伤害希洛人,实行残暴的奴隶主统治。希洛人即使没有犯任何过错,也每年要被鞭打一次,以使其记住自己的奴隶身份。

面对如此悲惨的境遇,希洛人的反抗连绵不断。斯巴达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便在内部实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整个斯巴达变成了一座冷酷的军营,这可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项举动。

首先,斯巴达严格把持人口素质的关口。每一个斯巴达婴儿呱呱坠地之后,都要通过两道生死关,第一关是由长老给婴儿检查身体,必须是强健合格的,才能得到父母的养育,如果先天不足或畸形丑陋,则将被丢弃在山谷里。第二关由母亲用烈性酒给婴儿浇身,如果婴儿出现昏厥,经不起考验,则任其死去。

幼儿在7岁之前由母亲抚养,从小就培养他不哭、不挑食、不怕黑暗、不怕孤独的习性,以便长大后成为效劳国家的勇敢斗士。

当男孩年满?岁时,就被编入儿童队,离开家庭,过集体生活,严格的体育训练和军事训练从此便成了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他们学习跑步、掷铁饼、拳击、击创、殴斗等等各项技能。

男孩长到12岁时,便升任少年队。要进入少年队,必须通过一次测验。测验项目中最激烈的就是搏斗:两组儿童列队站好,都是赤手空拳,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一声令下,双方就冲上前去,拳打脚踢,撕咬抠挖,为了显示自己的力量、智慧和凶猛,他们竭尽全力,无所不尽其极。

20岁时,斯巴达男青年正式成为军人,30岁允许成亲,60岁退伍,列入预备役,终其一生都离不开军事操练。

斯巴达女孩不需要参军,但她们一样要学习竞走、掷铁饼、搏斗等运动形式,从事体育锻炼的时间远远多于她们做家务的时间。斯巴达人认为只有刚强的母亲才能生育刚强的战士,在这种思潮影响下,斯巴达人崇尚在战争中流血牺牲。母亲们并不为儿子的负伤或死亡而伤感,当她送儿子去打仗时,没有祝福的赠言,只是交给他一面盾牌,并说:“要么拿着,要么躺在上面。”意思就是要么凯旋,要么光荣战死,被人用盾牌抬回来。

在持续不断的武力扩张中,斯巴达控制了伯罗奔尼撒半岛上的各个城邦,并结成了以它为主的伯罗奔尼撒同盟。在公元前431年至前404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战胜了希腊的另一个有影响的城邦一雅典,从而确立了它在整个希腊的霸权地位。

斯巴达对希洛人的残酷压迫,不断激起希洛人大规模的反抗,有的时间长达十几年之久。在公元前464年,又一场希洛人武装斗争的烈火熊熊燃烧起来了。起义军一度进逼斯巴达城下,最后退守伊汤姆山,坚持斗争了10年,终于迫使斯巴达统治者向他们妥协。起义军携带着眷属离开伯罗奔尼撒半岛,获得了梦寐以求的自由。

斯巴达的反动统治在声势浩大的希洛人起义中慢慢动摇了。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以后,斯巴达一天天地无可挽回地衰落了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