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各地的民族,各有各的活法,也各有各的吃法。这些不同的吃法,造就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美食文化。
后来,各个民族慢慢融合,他们的饮食习惯也逐渐被大家了解。
比如说,回族朋友不吃猪肉,藏族朋友不吃鱼,满族朋友则不吃狗肉,这些都是大家伙儿普遍了解的事儿。
打从人类走出原始社会,不少动物就成了餐桌上的食物。不过,有些民族还是守着他们的老传统吃法,这些吃法啊,都是从他们的信仰里传下来的。
【古兰经箴言】
在街上逛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挂着“清真”牌子的饭馆,这些大都是回族朋友开的。他们店里吃的都比较清淡,还有个特点,就是菜单上找不到猪肉这道菜。
回族朋友不吃猪肉,这事儿现在大家都清楚。
他们为啥不吃猪肉呢?这事儿在《古兰经》里头早有说法了。回族的朋友们不吃猪肉,是因为那是他们信仰里的一个规矩,是神给他们的特别指示。
回族是在元朝慢慢发展起来的民族。大概公元7世纪的时候,丝绸之路上来了很多新面孔,他们就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
他们很会做买卖,背着货物在两个国家间来回跑。
唐朝那时候,好多国家都来朝拜,丝绸之路也是火得不行。好多阿拉伯和波斯的商人,在中原混出了名堂,拿到了身份,于是就索性在中原安了家。
日子一长,他们慢慢汇聚成了最初的回族群体。
一开始,这些人数量很少,就那么一小撮。到了安史之乱那会儿,大食国出兵来帮忙,唐朝皇帝为了感谢他们,就让大食国的士兵留在了中原,还操心起他们的婚姻大事,给安排了婚配。这样一来,他们就成了回族的老祖宗。
过了好几百年的时间,蒙古人打进了中亚地区。很多人为了躲避战乱,就一路逃到了中原,后来干脆就在那里安家落户了。
这些人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中国的回族。
回族朋友生活在中国这片大地上,可他们并没有跟汉族完全混为一体,一直都在坚守着自己的老传统。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他们用的日历,就是按照伊斯兰教的历法来定的。
他们有个规矩,就是不吃猪肉,这在他们的圣书里写得很清楚。《古兰经》里的这些规矩,都是他们的先知根据自己的经历制定的。回族朋友们对此并不刨根问底,他们觉得,照着做就对了。
大家普遍认为,中东那块地方因为水少,不适合养猪,因此养猪的人家寥寥无几。
以前那会儿,生产条件差,搞养殖可真不容易。那时候,因为生产力不高,养点家禽家畜啥的,都得费老鼻子劲了。
在他们信仰的指引下,猪被视为不洁之物。猪生活的地方,常常是气味难闻,加上猪有乱交的习性,这些在讲究清洁、崇尚圣洁的伊斯兰教看来,是绝对不能容忍的。
猪爱玩水,啥都吃。不论是家里养的还是山上的野猪,它们都会搞乱水资源。特别是野猪,没人管得住,老把周围的水给弄脏。因为这样,穆罕默德就不让大家养猪,也不让吃猪肉了。
再说了,他们那时候的先知,烹饪手法可没那么讲究,大家就知道用水煮煮或者放火上烤烤。那时候调料也少得可怜,所以说实话,猪肉吃起来确实没牛羊肉那么香。
因此,他们的宗教领袖就在《古兰经》里规定了不能吃猪肉,好让后代都能记住这个教训。
大家普遍觉得,回族朋友不吃猪肉。还有个缘由,是说他们觉得猪就像是他们的老祖宗,所以吃猪肉就像是对祖先的不尊重。
但这种观点,就连回族人本身,也大多抱着将信将疑的看法。
现在美食的世界真是五花八门,猪肉的做法多得数不清。不过呢,有些人虽然也觉得猪肉挺诱人的,但因为信仰问题,他们就是不肯吃。
另外,回族朋友不吃马、驴、骡、狗,还有一些长相难看的飞禽走兽。如果是自己死掉的动物,他们也是不会碰的。而且,这些动物他们也不会自己动手杀。
对他们来说,就算没法吃猪肉,还有好多别的肉可以吃呢,只要每天吃得正常,营养跟得上就行。
【犬类的宿命】
1632年那会儿,皇太极下了道命令,不让养狗了。打那以后,满族人就慢慢养成了不吃狗肉的习惯,这事儿就这么自然地传下来了。
以前啊,满族人其实没有啥明确的规矩说不能吃狗肉。
满族还没进中原那会儿,他们的大草原上,牛羊成群满地跑,而且,猎犬也不少。
女真族早些时候,要是食物不够吃,偶尔也会宰狗吃肉。而且,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他们还会把狗皮扒下来,做成皮制品。
穷人为了保暖,常常会用狗皮来做皮靴,因为这是他们能找到的主要皮革。既然皮都用了,那狗肉肯定也不能白白扔掉,于是狗肉就成了他们那时候常吃的一种食物。
到了那些特别大的节日,他们就会杀牛、宰羊、处理狗,接着大家一起开心地过节。
大家普遍认为,狗是很有灵性的动物,它的血液被认为有净化作用,能驱走不干净的东西。因此,要是有人得了重病,没法医治了,他们可能就会选择杀掉一只狗,然后用那狗血来进行驱邪。
如今满族人不碰狗肉,大伙都说这跟努尔哈赤有点儿关系,说的是那个“努尔哈赤报恩”的老故事。
这事得从明朝快完蛋那会儿说起,那时候努尔哈赤的野心,大伙儿心里都跟明镜似的。朝廷一看这形势不对,就赶紧派了将领李成梁去收拾努尔哈赤。
那时候,努尔哈赤还年轻力壮,但连续的逃跑让他累得不行。他找个草丛躲起来想歇歇脚,结果实在太困了,不知不觉就睡着了。
李成梁找不着努尔哈赤,干脆下令放火烧草丛。火势迅速蔓延,转眼就逼近了努尔哈赤,可他这时候困得要命,根本醒不过来。
努尔哈赤的衣角眼看就要被火苗舔到,这时,他身边的猎犬挺身而出。它飞快地跑到河边,浑身湿透后,又奔回来,用湿漉漉的毛去扑打周围的火焰,帮努尔哈赤解了围。
努尔哈赤被熊熊大火惊醒,睁眼一看,四周全是火焰。他发现自己被火包围了,但好在,他养的狗正拼尽全力在救他。
这只猎狗的毛和皮都被烧得黑乎乎的,一点活力都没有了,现在就剩一口气在那瞅着他。
努尔哈赤被救时,怀里揣着条狗,他俩是从河边湿漉漉的小道上逃出来的。努尔哈赤觉得这条狗真是他的大救星,心里特别感激,所以就给这狗办了场隆重的葬礼。之后,他就规定,谁都不许杀狗,也不许吃狗肉。
说实话,这不过是个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就是为了解释为啥满族人不吃狗肉。那个听起来挺让人动容的情节,其实是编出来的。因为就算在努尔哈赤掌权的时候,人们还是照常吃狗肉,没啥禁令。
努尔哈赤攻打中原那会儿,好多城池的官员,为了城里老百姓的安危,干脆就直接打开城门投降了。努尔哈赤见他们这么做,心里头高兴,为了表彰他们,还特地赏了些狗肉给他们。
满族人不吃狗肉的习惯,源自皇太极后来颁布的一道严格命令。
清军打进关内后,皇太极就在紫禁城里当家做主,清朝就这么开始了他们的管辖。那时候,中原的老百姓特别喜欢养狗,差不多每家每户都有狗,有的人家甚至还养了好几条呢。
那天晚上,皇太极刚要睡觉,结果被屋外狗汪汪的叫声给闹醒了。
那时候,紫禁城里的猎狗都训练得特别到位,晚上除非有啥响动,它们才会一个劲儿地汪汪叫。皇太极听到的狗吠声,其实是从宫墙外面传进来的。
他那时候住的那个宫殿,离皇宫大门可远了,但奇怪的是,还是能听到狗叫声。就在那一晚,城里的狗们像是商量好了似的,一个劲儿地狂叫,那声音大得吓人,感觉都能传到天上去了。
后来,故宫里的那些训练过的狗狗也开始不停地乱叫,皇太极被吵得根本没法睡觉。他一生气,就下令把城里所有的狗都给抓起来杀了。
于是,清朝的军队开始行动,整整忙活了一整夜。
第二天,好多大臣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急着给皇太极递折子,求他别对狗赶尽杀绝。他们想啊,要是每家每户能留条狗,那家里也就安全多了,不怕小偷来光顾了。
最终,皇太极答应了官员们的提议,在整个城市推行了“限狗令”。规定说,每家人只能养一条狗,其他的都得处理掉。如果实在舍不得,那就带着狗搬到城外住吧。
禁狗令一出台,城里头肉铺那是一片狼藉,全都挂着狗肉、摆着狗皮,看着挺吓人的。打那以后,老百姓家里几乎都看不到狗了,狗在咱老百姓中间变得特别少见。
现在民间的狗数量减少了,满族贵族养的猎狗倒成了热门宠物。后来,这些猎狗逐渐演化出好多不同的宠物狗品种,有时候贵族们还会把狗当作礼物相互赠送。
天聪五年的那会儿,皇太极把他养的一些宠物狗,赠给了来朝见的喀喇沁部的人。打那以后,送狗这事儿就流行开了,狗的身价也噌噌往上涨,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
由于狗狗价格飙升,满族人就不再打狗肉的主意了,转而开始把狗当宠物养。他们还特地下了命令,禁止手下的士兵吃狗肉。时间一长,这就慢慢变成了现在的习惯。
【汉族的饮食变迁】
跟回族和满族人比起来,现在的汉族人在禁忌方面好像宽松了不少。而且啊,现在的厨师们特别有创意,研发出了好多新式菜肴,都是把中西方的烹饪方法融合在一起的。
在很久以前的原始社会,人们还不知道烹饪,肚子饿了就直接吃生肉。但后来,他们学会了用钻木的方法生火,于是就开始用火烤东西吃。
日子一天天过去,大家慢慢琢磨出把食材搁在器具中加水煮熟的方法。有了炊具和盛东西的容器后,大伙就能鼓捣出各种各样好吃的了。
从周朝那时候起,中国的吃饭习惯就慢慢固定下来了,不过主要还是靠谷物和蔬菜。那时候能吃的菜种类也不多。
商周时候,粮食不够吃,结果那些五谷杂粮就成了奢侈品,只有贵族人家才吃得起。普通老百姓呢,没办法,只能靠吃肉来填饱肚子。
古代时候,人们吃肉可没那么随便。一开始,他们只能吃野生动物。后来,人们学会了饲养动物,开始自己养牲口,不过,打猎还是主要获取肉食的方式,饲养的只占一小部分。
古时候,人们常吃的肉主要是羊肉和狗肉,狗肉那时候特别受欢迎,还被列为“八大美味”里头的一种。要是非得说有啥肉古代人基本不吃,那就是牛肉了。
古代时候,牛肉价格很高,主要是因为那时候官府有规定,不让随便杀牛。
以前啊,因为生产水平不高,农民种地都得靠牛来出力,所以说,那时候一头牛的作用,可比它的肉值钱多了。
在西周那会儿,周王有过一道命令,说的是“诸侯们要是没啥大事儿,就别随便宰牛”。
秦汉那会儿,规矩可严了,私自宰牛的话,就得进大牢。
唐朝那会儿,政府出了新规矩,说牛啊,不管是活着还是死了,都不能杀。牛要是死了,也不能随便处理。
但这可不意味着就得跟牛肉说拜拜。除了唐朝、五代、宋朝那些时候,其他朝代里,有些牛老了,干不动活了,那时候就能上报给朝廷,让官府来判断能不能杀掉。
要是官府检查了这头牛,觉得它没病没痛的,那就可以杀了卖了。
清朝那会儿,有个人偷了别人家的牛肉,悄悄拿出来卖。后来被官府给逮住了,官府就让他赔牛主人的钱,还把他发配到三千里外的地方去了。
在古代,牛那可是相当金贵,不是说吃就能吃的。
但以前的人们没法吃到牛肉,对牛肉也没啥大需求,有的人一辈子都没尝过牛肉是啥滋味。
对古人而言,牛肉并非啥必需品,他们有好多其他肉可以吃。以前的人想吃肉,要么自己出门打猎,要么就到肉铺去买,自己动手宰杀牲畜的情况很少。
以前的人挺懂得享受生活,要是懒得动弹,直接叫外卖就行,让那些小贩把刚宰好的新鲜肉送到家门口来。
在先秦时期之前,大家主要吃肉就是羊肉、鸡肉还有狗肉。听说孔子是个肉食爱好者,他收了很多学生,要是有的学生家里穷,交不起学费,那拿肉来抵也行。
秦汉那会儿,大家特别喜欢吃狗肉和羊肉,可对猪肉却不怎么感兴趣,吃的人挺少。
不过,大伙通常都觉得,吃草的动物的肉,味道上要比啥都吃的动物好上一些。正因为这样,古代的人们对猪肉不是特别喜欢。
到了唐宋那会儿,饭桌上最常见的肉还是羊肉。可后来羊肉价格一路飙升,大家伙儿就开始琢磨着吃猪肉了。到了宋朝,猪肉就成了人们做饭的主要材料。
清朝快完蛋那会儿,大家伙儿都不再把“不能随便杀耕牛”这条规矩放心上了。从那以后,牛肉就成了想吃就吃的普通肉。
不过由于以前的那些原因,牛肉和羊肉的价格一直都比猪肉和鸡肉高出不少。
中国地方大,东西多,就算用最普通的食材,也能做出超级好吃的菜。因为历史上各种原因,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吃法。在现在这个啥都变得很快的时代,这事儿也不奇怪。咱们应该做的就是尊重各地的文化不同,还有他们的吃法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