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云岗谈RISC-V:新时代中国芯片的机会在哪里?

智汇科技潮 2025-04-10 13:45:32

开篇:

上个月,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技术宅小李和老同学们聊起了国产芯片。

小李说:“你们知道吗,现在中国芯片也有自己的‘画布’了!”

肾好事儿让平时温文尔雅的老王大发议论:“什么画布?”

小李笑了:“就是RISC-V这种开放的指令集,芯片设计不再被欧美牵着鼻子走,我们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机会。”当大部分人没搞懂这是一件多么深远的事时,他们中的几个人却开始认真思考,这是不是国产芯片破局的机会。

RISC-V的灵活性如何影响AI时代算力版图

随着技术的发展,AI的算力需求越来越大。

大家对大模型DeepSeek的讨论热情,让计算能力成为了焦点。

当我们买一台新电脑或新手机时,里面的芯片很可能是X86或者ARM架构的。

这两种架构大多被欧美企业控制。

RISC-V作为一种开放的指令集,意味着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包云岗曾在一次科学沙龙上提到,RISC-V的灵活性可以打破传统设计的限制,尤其在当前AI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适应高性能、低功耗的计算需求非常重要。

未来,如果RISC-V能充分利用其优势,它将有望成为AI算力的最佳伙伴。

专家们对RISC-V未来发展的看法

提起背后的技术大咖们,3月22日的“好望角科学沙龙”上的讨论十分热烈。

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包云岗和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围绕RISC-V的未来展开了深度对话。

包云岗认为,RISC-V能从AI推理的算力需求入手,以其低功耗和灵活定制的特点满足大规模算力的需求。

另外,中国科学院软件所的武延军也强调了这一技术趋势。

他指出,RISC-V的崛起不只是通过技术的堆砌,而更像是一项‘范式革命’,从‘私有封闭’到‘开源协作’的转变。

应用开放生态,能更自由地依靠全球智慧推进技术发展,正是这一开放性让RISC-V在中国大放异彩。

RISC-V在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RISC-V在中国的应用前景光明,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是工具链的建设,完善的开发工具链对技术推广和普及非常关键。

而对于案例应用的缺乏,也影响了市场的信心。

更严重的是,与国际芯片巨头相比,人才短缺问题非常突出。

包云岗谈到,从芯片设计到解决方案,各个层次的相关人才严重不足。

为了弥补人才短缺,他推动了中国科学院大学启动“一生一芯”计划,希望每个学生在毕业时都能完成一款RISC-V处理器的设计。

通过这样的计划,缩短人才培养周期,培养出更多面对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同时,深圳大学特聘教授吴登生也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目前中国已经成为RISC-V研究的重要一环,美国虽然发表的相关论文最多,但中国紧随其后,具备成为创新中心的潜力。

高校与产业如何通过RISC-V培养人才

说到人才培养,实际行动尤为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讲,技术突破不仅依靠设备和思路,还依赖于一代代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持续努力。

为了打造RISC-V生态,一些大学开始设置相关课程,让学生们动手实践。

比如,参与“一生一芯”的计划,不只是纸上谈兵,而是让每个人都能体验从零开始设计芯片的过程。

除了高校的教育,产业界也在做加法。

像阿里巴巴等科技公司,通过项目合作、技术交流等方式,加速了人才的培养和项目落地。

这种产学研协同合作的方式,能更好地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赢。

结尾:

RISC-V的出现,有望改变中国芯片长久以来的技术劣势。

但面向未来,除了技术上的先天优势,生态建设、人才培养、工具链改进等各个环节也都是不可忽视的关键。

包云岗和他所代表的那些科研工作者们,正在铺就一条新路,让我们不仅成为市场的参与者,更能引领下一个科技浪潮。

未来的算力世界,也许正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而如何把握住这个时代带来的新机会,正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芯片的设计与开发,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大山”,它已经变得越来越贴近我们的生活。

每一个投入这个领域的人,都在共同努力,推动技术的进步和创新的实现。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芯片的“画布”上会绘出更多美丽的画卷。

0 阅读:10

智汇科技潮

简介:汇聚智慧,紧跟科技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