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科技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四本科生任德敏在学术圈成为了话题人物。刚刚结束大学三年科研生活的她,已经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 10 篇 SCI 论文,总文章数 21 篇。
多发低分刊物被疑灌水
今年3 月份,她的第 10 篇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 Reactions of 2-Aza-21-carbaporphyrin with Aniline Derivatives 发表在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上,该杂志影响因子 5.45。
当时,任德敏还是大三学生。
经过半年的发酵和最近一段时间媒体的炒作,任德敏重新进入大众话题,这恐怕连她自己都始料未及。然而,与半年前低调而正面的宣传不同,任德敏如今面临更多的,是灌水的质疑。
她所发的一作 10 篇 SCI 文章里,有 7 篇都发表在 Journal of Chemical Research。虽然是本英国杂志,但该杂志的影响因子在近几年一直在0.6 到 0.7 徘徊。
在 2018 年该杂志总共发表的 146 篇论文中,来自中国的论文占比超过 65%,其中来自湖南科技大学的论文有 14 篇,占比近一成。湖南科技大学这 14 篇文章里,任徳敏占 6 篇(另有一篇发表于 2017 年)。
换言之,她在去年以平均两月每篇的速度发表一作 SCI 论文。
有网友评论说,该杂志基本就是学报水平,无非把学报换成了英文的;还有的在表达敬佩的同时,也为任徳敏感到可惜;还有人为任德敏的学术生涯担忧……
盲目追求 SCI 数量的现象一直存在任德敏「让硕博汗颜」的 SCI 论文数量,只是最近 20 年来我国高校疯狂追求 SCI 论文的一种延续,也是高校奖励 SCI 论文的畸形恶果。
2001 年,中国 SCI 收录化学类论文篇数第一名花落宁波大学郑岳青教授名下,他当时的 SCI 论文总数为130 多篇。而他「做研究」的方式,则是用固定范式给不同合金材料做测试,论文发表后,每篇学校奖励 4000 元。
武汉某学院教授在 2003 年共发表 65 篇 SCI 论文。「研究思路」与郑教授类似,测定晶体结构数据后发表在《晶体学报 E 卷(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E)》,每篇可获得奖励 1 万元。
十年前,影响因子不到 1 的 Acta E 在国内一度关注度很高。2009 年 12 月 19 日,《晶体学报》宣布,井冈山大学两名讲师在 Acta E 发表的 70 篇文章存在造假,一次性予以撤销,并将其所属学校列入黑名单。接着,网爆黑龙江大学教授高山 2004 到 2009 年的 5 年间在 Acta E 发表了 279 篇文章。
Acta E 在那时被认做中国大学提高 SCI 数据的有力推进器,几年时间内,大陆高校陆续发表文章 9000 多篇。疯狂的灌水导致 Acta E 的期刊质量大大降低,2011 年,该杂志被 SCI 除名。
最近十年,学界宣传 SCI 论文数量的风向有所变化,主角从原来的导师转变为学生。当然,并非所有的新闻主角都是在灌水。不过,水刊总还是有些许特点的,比如发文量巨大,对作者收取过高的版面费,发表较容易等。有人还总结说水刊往往是 OA 期刊,影响因子适中,而且中国人文章占据发文量的大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目前学界对论文灌水,以及水刊的标准仍有争议
低影响因子也有好杂志,杂志上也有好文章;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也会发表烂文章甚至造假文章。一言蔽之。
科研评价仍然很难定量
这也是滋生各种 SCI 乱象和影响因子崇拜的现实土壤,灌水,灌的是水,水的是整个学术圈。
无论在哪一行,灌水都不是好事。都说天地之间有杆秤,其实任何一个专业领域,大家心里也有杆秤。文章好不好,稍微有点专业素养的人都能一眼看出来,所以,论文灌水刷出的惊人「数量」,并不会受到内行的认可,顶多就是忽悠一下外行而已。
很多网友反映,本科灌水论文太多,联系国外导师的时候反而会起负面作用。不分学科的任何研究,idea 都是最重要的。具体到实验科学,设计实验也同等重要。灌水论文基本没有 idea,研究范式也非常固定和落后,对培养学界后备人才非常不利。
此类追求论文数量的新闻频出,对学界本身也是种误导。
灌水论文对学界的伤害还不止于此。从杂志角度来说,已经有 Acta E 被 SCI 除名的前车之鉴。就现今状况来看,
中文期刊早已深受灌水之苦,如今连 SCI 也难以幸免。
另外,很少有人意识到,学术论文的发表,也代表着科研品味。科研品味从表面看是论文的行文和叙述风格。很多大牛的论文,行文都非常优美。从内核看,科研品味则是研究的角度和方式。
灌水一般都采用固定模式量产论文,在拉低科研品味的同时,也会限制研究者的学术思路,难以做出更高水平的研究。
但学生不应被苛责
网络的很多讨论,都指向任德敏。但作为本科生而言,她已经足够优秀。任德敏无疑是勤奋的。
大一进入实验室,她只要没课就泡在实验室,仅用半年时间就学会了各种仪器的操作。像大部分实验学科的研究生一样,任徳敏晚上十点多才回寝室。勤奋背后是兴趣的支撑。高中就喜欢化学,任徳敏说「做化学实验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两种化合物放在一起便会发生反应,进而产生一种新的物质,我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挑战、突破并一直探索,找到一个又一个新世界。」
任德敏所在实验室的研究条件并非一流
我们可以在图片中看到发霉的墙壁,以及用作实验仪器的一次性纸杯。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够以本科生身份发表 10 篇 SCI 文章,已经没有人可以求全责备。
而且从 2019 最新的三篇文章来看,已经有两篇发表在 Organic Chemistry Frontiers 上。人家不是不做大文章,可能只是先把一些小结果发表而已。
无论如何,有这样的本科生在,说明我们的科研体系还是有希望的。
作为本科生,拿灌水论文来熟悉套路,完全无可厚非。况且,能发表 SCI 论文,对本科生的精神鼓励非常正面。谁都想做好东西,但憋大文章,需要的不仅是个人实力,平台基础,很多时候也需要运气。以任德敏现在的情况来说,已有的结果,已经是她个人奋斗的最优解。
我们应该为她点赞!
科研之路,道阻且长。新手上路,灌水无妨。
只是,不要太贪杯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