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五千年的奇诗,共四句,每句两字,作者不详,读来却豪气冲天

奋斗的人读历史 2023-09-04 12:03:44

一首五千年的奇诗,共四句,每句两字,作者不详,读来却豪气冲天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说中华歌声穿越了五千年也是有根据的,当然不是指从颂歌《南风》开始,因为那距今只有四千多年。是从哪开始的呢?

根据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记载,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是上古时期的《弹歌》,也就是一首上古时期狩猎时代的八字歌谣: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古“肉”字,代指禽兽)。

这要感谢清代乾隆时候有个苏州人沈德潜,他慧眼独具,将载在《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中,善射者陈音应对勾践询问时引用的古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作为上古时期的优秀诗歌,收入其所编著的《古诗源》,并题名为《弹歌》。

从此,这首“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的八字《弹歌》,才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并引起了学者的注意和研讨。

后来,中国音乐家协会在考察江苏河阳这个地方的时候,发现就有这么一首山歌叫《斫竹歌》,歌词与《弹歌》一致。

现在一般对这首小诗的解释是说,“断竹”,砍伐并截取竹子;“续竹”,是用韧性的藤葛或竹索做弦,制成弹弓,强劲有力;

“飞土”,把泥做成弹丸,装在竹箭上,干了后坚硬异常,这样才能击伤猎物;“逐宍”,这样的弓箭不一定能“一‘箭’封喉”,猎物负伤而逃,这就要追逐了。

八字短歌,流露出原始人对自己学会制造得用的猎具的自豪感、以及追逐并获得猎物的喜悦心情。

这首中国最早的诗歌,虽然十分简短,但押韵有了,节奏有了,诗歌的雏形有了,语言还很形象生动。

这首距今五六千年的诗歌,在江苏河阳的山歌里现在还有人唱着。

或许,在很多现代人看来,这根本不算诗,只是几个简单的动作叠加罗列而已。我们也可以按照这种方法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

开机、点鼠标、敲键盘、移鼠标、关键盘,关机……可是,和古人相比,这逊色多了。

那么这首古歌里到底有什么秘密呢?还是先让我们暂时抬起头来,仰望天空,回到那个鲜活的原始世界吧。

那会儿,世界还是温暖湿润的,茂林修竹四处可见,猛虎野兽时常出没,太阳月亮和星星还是日常生活最重要的指示物。人们早已经掌握了火的魔力,过上了穴居的生活。

然而,生存依旧是艰难的,温暖的火光可以抵御暂时的寒冷,却不可能变成裹腹的食物。

所以,当清晨的第一缕光芒射入那个黑暗的洞囗时,洞口的守卫者率先感受到了光的亮度和温度。

一睁开眼睛,他的肚子里开始咕噜咕噜乱叫——饿,是他活到现在最多的感受。

他从身上披着的兽皮中摸出一件精巧的小玩意来,那是用竹竿和兽皮做成的一把小弹弓。

他轻悄悄地站起来,顺手捡起脚边的一块儿小石块,朝丛林走去。

鹿,果然是只鹿,他从细密的灌木之间看到了小鹿那向外伸展着的美丽鹿角,虽然那鹿角和树枝十分相像,但凭着多年来的狩猎经验,他还是一眼就看出来了。

他把那小石块儿放好,拉紧了弓弦,屏住呼吸,瞄准,射击。

小鹿听到了声响,连忙闪身一窜。

那时,他急了,也赶紧捡起石块儿去砸,不过已经迟了。

他走过去,只见小鹿刚才站立的地方留下了一小滩血迹。

“啊,血!”血会招来猛兽,他一个人身处密林之中,顿时害怕起来。

他要回去,赶紧回去。他还要告诉同伴,这里有头受伤的小鹿,他们可以顺着血的足迹一路追踪下去。

一会儿,他们就要开始新一天的活动了。

他要去砍竹子,砍下一截更粗壮的竹竿来(断竹),接上一段更结实的兽皮,做成一把更好用的弹弓(续竹)。

然后,他们整个氏族一块儿出动,世界就是他们的了。

他们也会屏住呼吸,像老虎扑食一般让那弦上的弹丸瞬间射出,直击小鹿的要害部分(飞土)。

当然,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要趁这个空当,迅速包围上去(逐宍)……

联想到先民们手握弹弓尘土飞扬、追逐野兽的画面,那真可谓威风凛凛、豪气冲天。

他们总会吃到香喷喷的鹿肉。他们的后代也依旧会用弹弓这样机智的工具来和自然搏斗。

不知多少年以后,直到文字出现的时候,这种充满生命力的活动就被记录下来了,一切就开始不朽了。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