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你的阅读,友情提醒: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问诊。
人类与癌症斗争了几千年,却始终束手无策,全球每年新增癌症病例大几千万,近一半的死亡率。“谈癌色变”,依然是当下人们对于癌症发生的真实写照。
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患癌走了,有的人直到暮年依然未曾和癌字沾边,这又是为何?
发表在《Cancer》上的一项研究提到,约有一半以上的癌症其实是可以有效预防的。在这其中,又有约有五分之四是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者分别对不同生活习惯进行评分,发现不容易得癌症的人,往往拥有以下几个特质。

多项国内外研究都曾证实,体重长期不达标与癌症的发生有很强关联。
比如发表在《肥胖》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近149万名平均年龄在18周岁的参与者,长达三十多年的体质指数(BMI=体重(千克)/ 身高(米)²)及健康情况,进行跟踪随访。最终分析得出,与体重长期达标(18.5kg/m² ≤BMI≤24.9kg/m²)的参与者相比,刚成年就已经超重(25kg/m² ≤BMI<30kg/m²)的人罹患食道癌、肝癌、直肠癌、肺癌等,约十七种不同类型的癌症风险,均会有所增加。
尤其是消化系统方面的癌症,比如发生食管癌的风险增加了约1.36倍,胃癌的风险增加了约1.17倍,发生胰腺癌的风险增加了约0.7倍。

同时,从成年开始,BMI就已经高于30kg/m²(肥胖)的参与者,发生食管癌、胃癌、胰腺癌的风险分别增加了约2.61倍、2.13倍以及0.93倍。
而且,不仅是患癌风险高,与体重长期达标的人群相比,体重指数长期高于25kg/m²的人群,患癌后的死亡风险同样也很高。且随着体重指数的增长,风险性也更高。
人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会使周围免疫细胞浸润,两者都会释放大量的炎症因子(如 TNF-α、IL-6等)。而且脂肪在自我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自由基损伤细胞,这些都会使机体持续处于慢性炎症反应中。这就会刺激细胞,使DNA在复制过程中出现错误,随着细胞微环境的改变,正常的细胞也就更容易发生突变,最终变成恶性程度高的癌细胞。

而长期受慢性炎症干扰,身体的免疫力也会下降,对于这些变异细胞的清除能力也会降低,给癌细胞的增殖提供了有利帮助。
同时,炎性因子还会干扰身体对于胰岛素的敏感性,这也是超重人群为什么多会出现胰岛抵抗问题的所在。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平衡,超重人群体内的胰岛素含量可能会居高不下,而癌细胞的表面常会有很多的受体存在,两者结合,反而助力了癌细胞的扩散,为癌细胞提供了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而且,与皮下脂肪堆积相比,脂肪大量在内脏器官(如胃、肝、胰腺、肠道等)周围堆积,对于身体的危害性则更大。就比如这会增加腹腔压力,长期对腹腔内器官组织的压迫会直接影响它们的正常生理功能。

尤其是每天都要消化食物的胃肠道,高压很容易就会让食物反流到食管,长期的胃食管反流又会造成组织的慢性炎症,增加食管癌、胃癌等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
同时,除了储存能量之外,脂肪还可以分泌很多的激素,其中便包括雌激素。
当内脏堆积大量脂肪的时候,雌激素的分泌水平就会远超正常范围,这就会增加与之相关组织器官的癌变风险,比如宫颈癌、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
在对我国超1400万癌症患者数据分析后,约有近一半都与肥胖相关联,且两者相关的发病率正以每年3.6%的速度增长,年轻群体中(25岁至29岁)甚至出现年均15%的飙升。25岁开始肥胖的人群甚至是比65岁时肥胖的人群,患癌风险增加了近25倍。

也就意味着,长期保持健康达标体重是预防癌症发生十分关键的一步,这样的人相对来说更不容易患癌。
体重达标的核心判断指标就是体质指数(BMI)和腰围。我国的BMI正常标准范围是在18.5kg/m²至24kg/m²之间,高于24kg/m²则会被定义为超重,高于28kg/m²则会被归为肥胖,又以超过35kg/m²、40kg/m²来界定中度肥胖和重度肥胖。
又由于,有部分人群的脂肪都集中在腹部,虽然BMI达标但依然有非常大的患癌风险,所以,腰围同样是一个十分关键的指标。成年男性的应该低于85cm,成年女性的不能超过80cm。

而对于一些想要控制体重长期达标的人群来说,建议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
在饮食上,减少高热量(如红烧肉、蛋糕、奶茶、油条等)食物的摄入。主食可以选择全谷物(如糙米、燕麦等)或是杂豆(如红豆、芸豆等)替换掉30%-50%的精致碳水化合物主食(如大米饭、糯米饭等)。
多增加新鲜蔬菜(含50%深绿色)、水果和高膳食纤维的食物摄入;再搭配一周两次的鱼虾肉类及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保证食物多样性及营养均衡性。
在吃饭的时候,要先喝清淡的汤汤水水,再吃蔬菜、蛋白质,最后吃适量的主食;每餐保持七分饱就可以。

切记,不要通过全素餐、断碳水化合物、绝食等极端饮食方式来控制体重。
在运动方面,每周建议保持至少一个半小时的中强度运动(如慢跑、游泳等)。在身体允许下,至少进行两次的肌肉训练(如深蹲、俯卧撑等)。也可以利用一些闲暇的零散时间,进行脂肪的日常消耗,比如爬楼梯、贴墙站立、散步等。
不过,对于身体各项机能都在走下坡路的老年群体来讲,身体微胖一点可能更加有利于抵抗疾病袭击。所以,BMI也可以适当的放宽到不高于27kg/m²。

发表在《Cancer Discovery》上的一项研究提到,过量的红肉摄入可以诱导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IARC也曾指出,每天红肉的摄入量多于100g的时候,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就会提升约五分之一。
红肉其实就是没煮熟之前红色的肉,我们平时最常接触到的肉,比如猪肉、羊肉、牛肉、兔子肉、驴肉等都属于红肉。这类肉之所以会出现红色,就是因为肉里面含有丰富的肌红蛋白及血红素铁。
而它们的大量存在,会与体内的特定非血红素铁结合蛋白(Pirin)结合。尤其是三价铁离子( Fe³⁺)增多的时候,这会将原本被抑制的端粒酶再次被激活,就给了癌细胞无限延长、增殖的可乘之机。

同时,红肉的血红素中还存在一类可以破坏正常DNA结构的亚硝基化合物,它们更多见于远端的结肠、肛管等位置发生基因突变,增加患癌风险。且损伤越严重,癌症死亡风险则越高。
而像火腿、腊肉、培根、肉脯、肉罐头等加工肉类,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保持色泽,或是延长保质期,往往需要加入亚硝酸盐等防腐剂。它会与肉类中的胺类物质反应,生成具有强致癌物的亚硝胺。
而像一些加工肉可能还需要高温烘制、熏制等特殊的处理方式,制作过程中同样会产生大量致癌物(如多环芳烃、杂环胺等)。所以,目前此类食品已经与香烟、砒霜一样被列为了一级致癌物,它与胃癌、食管癌、胰腺癌等多种癌症有直接关系。

红肉和加工肉吃的少相对来说更不容易患癌。
当然,建议日常生活中,加工肉类最好能不吃就不吃,红肉可以适量食用。
每天尽量保持在75g以内,可以选择里脊、腿部等低脂且营养丰富的地方。同时多补充白肉,比如禽肉(鸡肉、鸭肉)、鱼虾肉等,以及适量的豆制品来保证每天蛋白质所需。不过,不建议白肉完全替代红肉,这样容易出现营养失衡。

发表在《The 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对超10万多名成年参与者,进行了长达九年的饮品(如软饮料、100%果汁、奶类含糖饮料等)及疾病随访。
发现,每日饮用含糖饮品超过100毫升的参与者,整体的患癌风险增加了约18%。
其中,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分别增加了约19%和22%。
在这些含糖的饮品中一般都包含大量的果糖、蔗糖等成分,比如一瓶500ml的饮料中含糖约为38g。饮用后,这些糖会短时间内迅速的让血糖水平升高,为应对此种情况,机体会分泌大量的胰岛素。长期下去,就会增加胰腺的负担,并诱发胰岛抵抗。大量胰岛素在体内,又会与癌细胞上面的受体结合,助长它们的生长。

这种剧烈的血糖波动还会增加饥饿素的分泌,让人越喝越有食欲,越想吃高热量的食物。
这种代谢紊乱会加速肥胖的发生,继而增加多种癌症的发生风险。
大量的糖类,还会在肝脏种转化成脂肪堆积,增加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风险。同时糖类在代谢的过程中产生大量物质引起氧化应激反应,会直接损伤DNA,诱发基因突变。
而且研究人员还发现,即便是那些标榜100%纯天然果汁的饮品,同样会增加整体的罹患癌症风险,所以一样要少喝。现实生活中,想要远离癌症,那就先从远离这些含糖饮料开始吧。可以用白水,或者是清淡的茶水(如绿茶、乌龙茶等)代替。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酒精就已经被列为一类致癌物。
在全球范围内,它是包括口腔癌、食道癌、喉癌、肝癌等数十种癌症的直接诱因。发表在《The Lancet Oncology》上的一项研究提到,在全球与酒精相关的新发癌症病例中(约74万例),中国占比最高,约为38%,其中又以食管癌和肝癌最为突出。
这主要由于饮酒后,口腔和食道官腔粘膜最先会受到刺激。随后到胃部,经过肝脏转化成强致癌物(乙醛),后者可以直接干扰正常DNA细胞的复制,诱发基因突变。

而且与其他国家人群相比,我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群都有乙醛脱氢酶2基因缺陷,就是那些喝酒十分容易脸红的人。
他们对于乙醛的代谢速度,不足无基因突变人群的六分之一。这也就使得,他们患癌风险又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许多。
同时,还能影响正常的肝功能,诱发慢性炎症,加速肝癌的发生。
而且即便是少量的喝酒,这种风险依然是存在的。研究者还分别根据每日饮酒量推算大于60g,20g-60g,小于20g以及小于10g的新发癌症数量分别为34.6万、29万、10以及4万。也就是说,酒精根本不存在安全的饮酒量,滴酒不沾才不容易得癌。

总而言之,与其“谈癌色变”,或是患癌“悔不当初”,不如从改善生活方式上,做些自己力所能及得事。比如控制体重、少吃红肉、不喝饮料及酒,让癌症远离自己。
同时,在这个基础上,也别忘了早期的筛查,尤其是有癌症家族史得人群。目前医疗手段即便是患癌,早期的治愈率也是很高的。再有,一旦发现癌前病变,一定要听医嘱积极进行控制。
切勿觉得一个小息肉,或是某个囊性增生,不以为意,最终发展成无法挽救的结果。

[1]陈燕子,刘莉,付晓丽,等.肥胖与癌症的关系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2016, 20(6):5.DOI:10.16462/j.cnki.zhjbkz.2016.06.016.
[2]牛海力,孔保华.红肉及加工肉制品与癌症风险关系的研究进展[J].肉类研究, 2015(12):6.DOI:10.15922/j.cnki.rlyj.2015.12.002.
[3]于荷.含糖饮料是癌症的"助燃剂"[J].家庭科学·新健康, 2022(3):14-14.
[4]无.烟酒与癌症[J].抗癌之窗,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