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许世友旧照
前言
许世友将军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在邓小平、刘伯承的指挥下,参加过一些战役,但是时间都不长,交往也不多。
在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先是在西南工作,后被调入北京,一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许世友当时则一直都在部队,彼此之间的联系也算不上紧密。
应该说是在毛主席逝世前后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对于邓小平,许世友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拥戴。
邓小平点将许世友
许世友“是一个具有特殊经历、特殊性格、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为此邓小平对他很器重和信赖,甚至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予以了很大的宽容。
邓小平在酝酿进行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前,曾征求过许世友的意见。
1978年12月,许世友将军在参加完北京会议后,9日回到广州后,便接到来自中央军委的书面命令。
对于这则命令,许世友非常重视为此便反复打开阅读,想要领会军委的战略意图。
在许世友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对于上级下发的作战命令,他是坚决服从,在执行上级指示时,总是一丝不苟!
图丨许世友和陈再道合影
10日晚上,许世友便指示司令部:通知各部门明天8点准时来开会!
在这次作战会议上,许世友作了总结性的讲话:
这次军委邓副主席点名要我指挥,那么我还要说几句。中央军委的命令,要认真执行,认真贯彻,决不能马马虎虎。这次打仗,不打是不打,打就一定要打好,续写新的光荣战史……
在这次会议结束后,许世友便将军区领导同志全部留下来进行分工。
在许世友看来,现如今的部队干部中很多人都没有打过仗,缺乏经验。为此许世友便说道:“我和向政委商量过了,需要安排几位同志到下边去加强指挥。下去之后,要搞好传帮带,要向他们讲述过去打仗的经验教训,教给下边干部办法,帮助他们工作……”
对于许世友将军的决定,得到在场各位司令员的认可。
1978年12月16日,许世友便乘坐军用飞机前往南宁市。在出发前,为避免走漏风声,为此许世友便特意指示:为了保密,不准迎接,不准报道!
正是如此,许世友一行人便神不知鬼不觉地住进南宁市明园招待所。
图丨许世友和参谋长周德礼
在刚抵达南宁时,只是开始了解情况,搜集材料,工作氛围并不紧张。当时在繁忙的工作结束后,许世友将军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
在白天时,如果有闲暇时间,便会打猎,偶尔也撒网捕鱼;晚饭之后主要是看电视、看纪录片,当然有时也看电影,偶尔下盘象棋。
在1978年12月中旬,有外电报道说,许世友到达广西南宁市活动。
当许世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一下警惕了起来:“南宁有特务,不然怎么能够知道我的行踪?”
许世友便找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有关同志,还有广西军区的同志,向他们了解情况。原来随着组织国际联运以来,越南在凭祥设有一个铁路交接所,有越南人员在此办公,如果部队到达这一带进行活动,他们都可以看到。
此外,在边境线上还有民间贸易在进行,敌人的侦查人员可以通过化妆进入我国境内获取情报信息。
图丨许世友和陈云
许世友知道这些情况后,非常重视。一方面写信,向中央汇报,要求停止铁路的国际联运,驱逐越南在凭祥的铁路交接所;一方面则是跟广西军区司令赵欣然通了气,要他们提出封锁边境的计划。
许世友在发现问题后,非常果断、非常明确地处理了这个问题,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1979年2月17日凌晨,我军进行对越反击战,从广西和云南两个方向开始出击。许世友将军则以74岁的高龄,负责指挥广西方面的作战。
从我方发动进攻,再到我方从越南境内撤军,总共用了28天!
在自卫反击作战结束时,许世友感慨地说:自古以来打仗就是要消耗财力、物力、人力,这都是不可避免的。不过通过这一战,换来的是祖国的尊严、边界的安定,这是值得的……
这次作战胜利之后,中央对于这次的作战成果是肯定的,为此便派中央慰问团前来。
图丨许世友和王震亲切交谈
当王震团长和各位副团长走下飞机后,许世友、向仲华等人便迎上去热烈握手、亲切问候。
3月26日下午,在南宁市体育馆举行了隆重的慰问大会。
在这场慰问大会上,尽管许世友并没有独自讲话,但他看上去很兴奋,跟周边的官兵聊得很开心。
4月20日至23日,广州军区前进指挥所在南宁市召开庆功大会。
在这场会议上,许世友说道:
这次作战给我军锻炼出大批骨干,尽管他们现在是班、排、连长,但这批人对于我军建设有重大意义。我们几十年没有打大仗了,这次打了一次比较大的仗,打出了一批有作战经验的干部,这可以使得部队几十年不缺乏骨干。
庆功大会结束后,全体人员便参加了庆功宴会。许世友打了胜仗,喜悦并没有放在脸上,反而全都聚在酒里。
在宴会上,许世友便对大家说道:“今天是庆功会,大家打了胜仗,应当好好庆祝一下,请同志们都拿起手中的酒杯!”
说完这句话后,许世友便举起手中的酒杯:“这一杯,我们向英雄敬酒!”
在喝完这杯酒后,许世友看到大多数都一饮而尽后,便又添满一杯:“这一杯,祝愿大家能再立新功!”
许世友率先喝完后,便举起第三杯酒说道:“这一杯酒,祝愿大家永远爱国家,永远当英雄!”
图丨许世友和基层官兵握手
酒席上,各军代表向许世友和向仲华政委喝酒。许世友兴致很高,只要有人敬他酒,他都是来者不拒。
用当时参谋长周德礼的话来说:在那样的氛围下,许司令他喝了多少酒,谁也不清楚。大家只知道,喝到最后许司令一点醉意都没有……
归隐南京的“老将军”
许世友在军队工作时,小平同志没有忘记许世友,在他退居二线后,小平同志同样记着南京的老战友许世友同志!
1982年9月12日,在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专门设立了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央顾问委员会是在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对党的方针、策略的制定和执行提出意见,接受咨询;协助中央委员会调查处理某些重要问题;在党内外宣传党的重大方针、政策;承担中央委员会委托的其他任务。
在党的十二大上,许世友告别担任了三届共14年的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职务,正式退出了党的这一核心领导机构,并且不在是中央委员会成员。与此同时,他也不再担任中央军委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等职务,他被选入到中央顾问委员会中。
根据资料查询:邓小平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许世友被选为副主任。
图丨左起 杨勇、杨得志、许世友
在中顾委的第一次会议上,邓小平作了一个纲领性的重要讲话。许世友也在这场会议上,进行发言。
几位参加会议的人员透露,许世友在这次会议上,主要是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你们选我为中顾委副主任,我这个副主任是一不“顾”、二不“问”的副主任;
第二,我向党中央请了假,找几个人帮我写回忆录;
第三,我不住在北京,住到南京去;
总而言之,就是许世友将军将“退”的决心公开化了。此后,许世友便从北京搬到南京定居,住在中山陵8号。
在大家看来,许世友先是在中顾委第一次会议上,直接表态对中顾委的事情“不管不问”,接着又请假回南京写回忆录去,是一种不太“聪明”的做法。
可是,邓小平却能体察许世友的本意,爽快地批假放行。
在定居南京城后,除去一些重要的会议外,许世友几乎不在公众面前露面,异常的低调。用许世友自己的话来说:要退,就要退得彻底,何必再揽那么多事!
尽管许世友退居二线,但中央为能够让这些老同志更好地交换意见,研究问题。为此便按照地区,分为四个组:华东、中南、华北和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其中,许世友便被分到华东组!
图丨许世友和聂凤智
华东组的第一次集会,是由许世友召集的。许世友委托聂凤智和南京军区承办,会议地点是在南京军区华东饭店。
能够出席这次的会议的委员,大多都担任过华东各省和军队的重要领导职务,在战争年代也曾一起并肩作战过,为此这次会议整体的氛围上是轻松的。
南京军区对于这次会议自然是非常重视,调集精兵强将进行服务保障。在聂凤智的主持下,会议开得很顺利。尽管会议后面发生了些“波折”,不过在聂凤智的协调下,得到了妥善的处理。
此后,许世友便继续在南京城写自己的回忆录。对于自己的回忆录,许世友将军只有一个要求:不要过多地去描写一个人、两个人,要去总结过去的作战经验,为后人留点值得研究的东西。
许世友归隐南京后,便有意想要隔绝自己与外界的联系。然而中央领导人,对于许世友将军很是挂念,每当中央领导同志来南京时,总会跟他谈谈话!
1980年6月,叶剑英便从杭州来到南京,被安排于中山陵5号。
图丨许世友和叶剑英合影
作为国宾馆,中山陵5号曾接待过一批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它与中山陵8号靠得很近,两个庭院的围墙最近处仅仅相隔着一条马路。
从中午开始,许世友便一直询问秘书,叶帅是否抵达南京。在一二个小时之内,起码问了四五遍。
提前半个多小时,许世友便对秘书说道:“我先到5号去看看。”
许世友便提前去了中山陵五号,迎接叶剑英,并陪着吃了晚饭。闲居南京的许世友,尽管不再出现在公众面前,但对于国家大事,他还是很关注的,有时有些问题的处理,也需要老帅对他进行指点。
许世友询问了叶帅几件事,叶帅都是笑而不语,只有一句话:“明天到你家里去谈。”
叶剑英便前往许世友的住处看望了他,并进行一番谈话。
至于他们那天谈了些什么,除去当事人外谁也不知道。(在场的陪同人员和工作人员,都被许世友将军给“赶”了出来)
1985年1月,邓公南巡途经南京,为此便告诉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韩培信:我到南京后,要看望下世友同志,你提前告诉他一下。
图丨许世友将军
韩培信在放下电话后,便立即赶往许世友的住处,将这则消息告诉了许将军。
许世友在得知这件事后,内心无疑是高兴的,为此便准备亲自前往迎接。尽管韩培信知道许世友和邓公之间深厚的革命友谊,但当时许世友的身体每况愈下,为此韩培信便对他进行劝阻,奈何没有劝下来。
为此韩培信便急忙将情况汇报给中央办公厅,邓公在得知后便回复道:让世友同志在家中等我就好!
2月1日上午,许世友的秘书便接到韩培信的电话:“请立即转告许世友同志,小平同志快到了,住中山陵5号3号楼。”
当许世友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便立即带上工作人员前去迎接。等到小平同志下车后,许世友便紧紧地握住对方的手,直言道:“欢迎,欢迎!”
随后两人便一起走进会客厅,坐下后,服务员便送上茶水。
图丨邓小平和许世友合影
邓公便关心地询问道:“世友同志,你这回忆录写得如何?”许世友听后便回答道:“我写回忆录,还是您批准的……”
当天下午,邓公请许世友吃饭:“世友同志,这次我来给你带来了茅台酒,祝你八十大寿!(当时距离许世友生日还有半个月的时间)”
“太好了,我就喜欢喝茅台”许世友笑着回答道。
在用餐结束后,在邓公的提议下,两人便合照一张。从种种小事上,我们便能察觉出一件事:对于小平同志,许世友是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拥戴!
特殊葬礼
1985年10月22日下午16时57分,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逝世,享年80岁!
许世友病逝后,首都各大报纸、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和全国各地的党报,均用突出版面或在新闻联播中,相继播发以中共中央、中顾委、中央军委名义发布的《讣告》。
对于一般人而言,最关心或者说最有兴趣的,还是许世友将军能否棺葬的问题。在三十九年前,许世友在中南海,并没有在那份火葬《倡议书》上签字。
1985年,许世友将军曾交代秘书,给党中央写份报告,言简意赅,直奔主题:希望党中央同意在他死后实行棺葬。
图丨许世友
关于许世友丧事安排其中包括实行棺葬的请示报告,最终还是交到了小平同志的手中。
在全党推行丧事从简的情况下,许世友的这则请求,可以说是出了一道不合时宜的难题。不过对于许世友这位同志,邓小平并不陌生,两人共事起于抗日烽火中。对于许世友的性格、经历、贡献等,邓小平都是清楚的,对于他的逝世,邓小平深感痛惜。
对于许世友的遗愿,邓小平表示了充分的理解和宽容,为此便批示为: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前有毛主席,后有小平同志,领袖自有领袖的胸襟。
图丨王震和许世友出席会议
10月26日上午,王震在受到小平同志的委托,并代表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宋任穷,专门乘坐专机来到南京。
王震在下飞机后,不顾旅途疲惫便立刻驱车前往去见自己老战友“最后一面”。
王震在听取相关同志在汇报关于治丧工作的情况后,便转达了小平同志对许世友后事安排的原则意见:
许世友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许世友的这次土葬,是毛泽东同志留下的、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1985年10月31日下午3时,在南京军区机关大礼堂举行许世友同志遗体告别仪式。
在遗体告别仪式结束后,随即就举行了入殓仪式,值得一提的便是三件殉葬品:一瓶茅台酒、一支猎枪、一叠人民币。
图丨许世友将军墓
1985年11月9日清晨6时整,一场隆重而又神秘的葬礼终于画上了句号。
许世友将军的灵柩被安放在墓穴里,灵柩的周围填满了大量石灰和木炭。工兵连的战士们给墓穴盖上了钢筋水泥浇筑的墓丘圆顶,接着又给整个墓丘堆砌上一层厚厚的水泥……
许世友将军的遗愿得到了满足,回到了他日思夜想的故乡。在许世友将军的墓前,只有一块石碑矗立着,石碑正面,不冠职,不记功,不叙史。在“八一”军徽的下面,镌刻着七个大字:许世友同志之墓!
纵观许世友将军的一生,他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对党、对人民更是无比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