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伤及美国工人利益,为何选特朗普维护自己的利益?

刘苏看世界风云 2025-04-30 17:38:37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

引言:铁锈地带的愤怒与政治转向

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五大湖沿岸的“铁锈地带”州——密歇根、宾夕法尼亚、威斯康星和俄亥俄——以微弱但关键的选票将唐纳德·特朗普送入白宫。

这一结果震惊美国政坛:

传统上支持民主党的蓝领工人群体,为何倒向一位共和党地产大亨?

答案深植于全球化四十年对美国工人阶级的冲击。

工厂外迁、工资停滞、社区衰败的切肤之痛,使工人群体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与“逆全球化”承诺视为救命稻草。

然而,这种选择究竟是理性自救,还是饮鸩止渴?

本文从历史脉络、经济数据与政策实效三重视角展开剖析。

一、全球化的四十年:从繁荣引擎到阶级分化器

美国工人阶级的困境,本质上是全球化进程与国内制度缺陷共振的结果。

1. 黄金时代(1944—1971):制造业霸权下的中产社会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全球货币秩序,美国制造业占据全球53%份额(1945年)。

底特律汽车工人时薪购买力相当于2023年的50美元,工会覆盖率超35%,一人工作即可负担别墅、汽车与子女大学费用。

这一时期的“美国梦”建立在制造业垄断与技术代差之上。

2. 资本出逃期(1970s—1990s):新自由主义打开潘多拉魔盒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解除资本流动枷锁。

里根政府推行新自由主义政策,企业为降低人力成本将工厂迁往墨西哥、东南亚。

1980—2000年,美国制造业岗位减少200万,工会覆盖率从27%暴跌至13%。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享受廉价劳动力与环保成本,利润率提升47%(IMF数据),而美国工人被迫接受薪资冻结。

3. 超级全球化(1990s—2008):中国入世的完美风暴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生效,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全球化进入无国界时代。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美国制造业遭遇三重打击:

劳动力套利:

中国工人时薪仅为美国4%(2005年),吸引60%美国制造业资本转移;

技术替代

:自动化设备价格下降50%,工厂用机器人取代流水线工人;

产业空心化

:2000—2010年,美国对华贸易逆差激增3倍,导致200万岗位流失(经济政策研究所数据)。

4. 系统性反噬(2008—2016):金融危机的阶级警示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全球化脆弱性:

华尔街通过金融衍生品转移风险,硅谷依赖离岸供应链攫取利润,而普通工人承担失业与福利削减代价。

至2016年,美国前10%收入群体占据50%财富,工人实际工资较1973年仅增长12%,中产阶级规模萎缩至总人口50%(1971年为61%)。

二、数据背后的阶级创伤:铁锈地带的绝望逻辑

特朗普的崛起,建立在对以下结构性矛盾的精准捕捉上:

1. 就业崩塌与收入鸿沟

岗位消失

:1980—2016年,美国制造业岗位从1950万跌至1230万,降幅37%。中国入世后的五年(2001—2006),铁锈地带州平均失业率从4.1%飙升至9.2%。

工资停滞

:1979—2019年,工人实际小时工资增长12%,但劳动生产率提升70%。资本家将利润转移海外:苹果公司通过离岸生产,将iPhone劳动力成本压至总成本的1.8%,而库克年薪达1.5亿美元。

2. 地域分化与社会断裂

铁锈地带的沉没

:五大湖沿岸制造业就业占比从32%跌至16%,社区陷入恶性循环:工厂关闭→税收减少→学校衰落→年轻人外流→房产贬值。密歇根州弗林特市因财政破产,饮用水铅污染危机持续六年未解。

沿海精英的繁荣

:硅谷程序员年薪中位数达15万美元,纽约金融从业者掌握70%的股票财富,与内陆形成“两个美国”的割裂景观。

3. 政治背叛感的爆发民主党传统上以工人政党自居,但其政策加剧阶级矛盾:

克林顿签署NAFTA,导致30万美国工人失业(劳工部统计);奥巴马推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被工人视为“第二次背叛”。2016年大选中,特朗普在铁锈地带三州以平均1.2%的微弱优势翻盘,标志着工人阶级用选票发动“政治罢工”。

三、特朗普的“逆全球化”药方:镇痛剂还是安慰剂?

特朗普的政策以关税壁垒、资本回流、能源扩张为核心,但其效果充满悖论。

1. 贸易战:短期美国工人利益受损,长期则利好。

关税壁垒的双刃剑

:2018年对华37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短暂提振钢铁业就业1.6万人。但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测算,关税使美国企业损失460亿美元,每个新增岗位成本高达90万美元。

农业带的反噬

:中国对大豆征收25%报复性关税,导致美国农民损失180亿美元。联邦政府被迫拨款280亿美元补贴,最终由纳税人买单。

2. 制造业回流:特朗普的目的是高中高端制造业回流,中低端制造业由自动化取代。

第一个任期内:特朗普带来的工作岗位大部分被自动化取代。

:尽管特朗普宣称“带回50万岗位”,但截至2020年,制造业就业仅恢复40万,且集中于机器人装配线。通用汽车在俄亥俄州投资23亿美元建厂,仅雇佣1100人,不足传统工厂的1/5。

资本逐利本质很难改变。

:2017年企业税改后,苹果虽承诺回流2450亿美元海外利润,但其中77%用于股票回购,仅3%投入美国国内实体岗位(布鲁金斯学会数据)。

3. 能源与移民政策:分化工人阶级

页岩气繁荣的代价

:放宽环保限制使美国成为能源出口国,但创造的钻井岗位多为临时工,且导致铁锈地带饮用水污染率上升18%。

移民政策的矛盾

:限制拉美移民虽迎合白人工人,却造成农业、建筑业劳动力短缺,推高食品价格与住房成本。

四、逆全球化能不能使美国工人获利?

有点难,因为美国工人未能从全球化获利是财富分配问题,而不是制造业是否回流问题,美国工人不肯能像东南亚,印度工人那样996,拿着微博的薪水,干超重的活。

另外制造业回流,也很难解决美国工人的就业问题。

1. 技术革命不可逆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25年美国制造业自动化率将达25%,再削减200万岗位。

即使工厂回流,机器人也将取代工人。特斯拉上海工厂每辆车的工时成本仅为加州工厂的1/3,其中70%效率提升来自自动化。

2. 全球化的共生性美国消费者依赖中国廉价商品维持生活水平。

若全面“脱钩”,服装、电子产品价格将上涨30%-50%,通胀率可能飙升5%,工人实际购买力反而下降。

当然三到五年之内,东南亚、印度和墨西哥可以成为美国低价产品的新产地。

3. 制度缺位的真相美国工人困境的根源,在于资本权力膨胀与福利制度萎缩的叠加。

工会瓦解

:1955—2022年,私营部门工会成员从35%跌至6.1%,工人议价能力丧失;

税收不公

:2017年税改后,亚马逊等巨头实际税率仅为4.3%,低于普通中产家庭;

教育断层

:德国每年投入GDP的4.2%用于职业培训,而美国仅0.1%,导致工人难以适应产业升级。

真正解决工人困境,需强化工会权利、征收资本利得税、重建职业培训体系——但这些触及共和党金主利益的改革,被特朗普刻意回避。

结语:没有替罪羊的全球化未来

特朗普的“逆全球化”本质是一场政治表演:

他将资本贪婪导致的阶级矛盾,简化为“中国偷走工作”的民粹口号。

这种策略短期收割选票,却长期恶化工人处境——既未夺回岗位,又错失产业升级机遇。

历史证明,全球化不可逆转,但它的红利与代价必须公平分配。

若美国持续回避制度性改革,铁锈地带的怒火只会催生更多“特朗普”,而无人真正拯救工人。

全球化的未来,不取决于高墙与关税,而在于能否构建包容性的社会契约,让技术进步与贸易扩张惠及每一个劳动者。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