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工商社会,时间宝贵,让我来灵魂一问:
您中午吃了吗?
自己做饭还是吃食堂?点外卖还是去店里吃?
最近我点外卖格外留意评论区;
因为快被网友和店家的评论笑晕了。
外卖评论区现在成了整活大舞台,建议春晚小品都来这儿找素材;
段子手在评论区神出鬼没,店家也回复得出神入化;
知道的以为是外卖评论区,不知道的都以为这是当代华山论剑呢。
率先出场的是「阴阳怪气组」,没点儿生活阅历还真就看不懂。
有网友点了个大米饭,结果米饭太硬;
该名网友顺势采用了拟人手法,再和自己的生活方式有机结合;
质问店家是不给米饭看片了,这么硬?
虽然阳痿是当代男性的福报,只是个互联网段子;
但米饭太硬终究是硌牙还伤胃;
网友用心良苦,想婉转告诉店家:该硬的硬,不该硬的别瞎硬。
另一名网友更是深谙阴阳怪气的精髓;
以乐景衬哀情,快吃完了发现有头发了,美其名曰“吃到最后的惊喜”;
话虽如此,行动上却还是打了一星;
店家面对此等幽默也毫不示弱,直接发挥了“欧亨利”式幽默。
一句“往往惊喜都在后面”化解了饭里有头发的尴尬,还显得极有人生哲理。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场阴阳怪气的battle,还真说不好谁输谁赢。
第二组出场的选手是无理取闹组,主要靠打直球的方式在评论区发疯。
有网友半夜一家四口吃烧烤,结果直接肠胃炎,气得直球怒评;
谁料店家的心比我前男友还硬,自己不占理还不道歉;
甚至评论了“团灭”,以及无情的嘲笑声。
另一位网友更是达到了无理取闹的最高境界——先发制人,想疯就疯。
还没吃就在评论区打了一星,不知道是精神状态真的堪忧,还是同行的高端商战,故意打差评。
店家看到评论都极尽无奈,竖起了大拇指,潜台词是:有种你小子别匿名。
还有网友觉得饭菜难以下咽,直接请出狗狗进行测评。
虽然“狗不理”包子只是名字上的都市传说,但“狗都不吃”确实伤人不伤命。
还有的网友对菜品辣度进行了锐评;
虽然是自己点的特辣,但辣得受不了真是不行;
整得商家也挺无奈的,不偷工减料竟然成了毛病。
第三组出锅的是文艺评论家型,如果这帮人退出文坛那我第一个不答应。
原以为中英结合用词是互联网白领和上海朋友的专属;
但在外卖评论区也出现了这般友好交流的光景。
中式谐音梗英文配上四级词汇,让买家和店家棋逢对手。
我细细品读二位高手的交锋,只能说还是文化人互喷高明。
另一位买家就猪肝的腥臭提出了诉求,店家使出一招猜疑与幻想;
把买家逼到了自证陷阱;
还有的买家直接靠一碗饭想到了自己的前半生;
那些在狱中的岁月,没想到在改造后也有了原形;
觉得力度不够甚至引经用典,参透了《西游记》的人物小传;
就怕吴承恩老师的棺材板差点儿压不住。
不仅有文学界的新星,理科才子也让人倍感吃惊。
一招“欲抑先扬”拉满了极致的讽刺;
让本该出现在实验室的未知研究物,彻底将卖家的狡辩征服。
当然,在外卖评论区也不只有一味的差评。
一位说自己60岁的买家,诚意满满给了店家好评;
扬言自己要吃到一百岁,甚至夸赞店家的餐品还有养生的效用。
外卖评论显然已经成了狠人整活圣地;
给咱的摸鱼时光带来了挺多乐趣。
但玩归玩,笑归笑,在这些买家和店家的battle背后,我却看到了一堵关于饮食的墙壁。
普通上班族点外卖在意的是什么呢?
三要素:价格、味道、卫生。
但如果你生活在一线城市,要在外卖软件上找到三者都能满足的,实属困难。
我简单调查了一下,坐标北京,一线白领,点外卖的餐标基本在20元到30元不等。
价格上可满足的倒是有,但味道和卫生却不能全然保证。
外卖软件上的商家,不只有环境透明的连锁店,还有一些没有门脸,无法堂食的档口。
这些档口基本聚集在地下室负一层,或者没人去的美食城。
卖得也几乎是麻辣烫、炒饭、炒饼等碳水为主的食品。
量大实惠是它们的招牌,重口低廉是它们的卖点。
有人说以前人胖代表富有,人瘦代表吃不上饭的贫穷;
现在却是富人往往更瘦,因为他们请得起营养师、高端私教,有充足的时间提升自己,还没啥工作压力需要靠食物发泄;
而穷人往往会胖,因为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不吃点儿碳水充饥,根本干不动。
而那些高碳水低价格的食物、外卖档口,也成了普通人的救命稻草。
无论是外卖小哥那种体力劳动者,还是在办公室996的脑力打工人,吃了碳水,才能在工作中转起来。
但是论品质,谁也不知道会出什么意外。
有人问为啥不吃食堂?
那是国企、体制内或者挤破脑袋的高端大厂才有的福利。
有人问为啥不自己做饭?
光是打工就没了时间和精力,甚至在合租房里做饭还要遭室友嫌弃,或者压根儿没有能做饭的厨房。
有人问为啥不慢悠悠去店里吃?
在上厕所都要被监控时间的工作环境里,“浪费时间”去店里吃饭是场标好价格的梦。
北漂这几年,我妈总是叮嘱我得自己做饭,少点外卖。
我听了进去,但是打工的疲惫,精神的颓废,一个人做饭吃所花费的时间成本,我想想之后只能放弃。
时间和精力对打工人来说是奢侈品,一份像样的饭也是。
在刷到外卖评论区笑话的时候,我还看到了一个名叫“京兆尹”餐厅的视频;
米其林三星,人均两千多,以环保为名宣扬吃素;
摆盘简约(量少),仙气飘飘云雾缭绕;
宣传食物均未经任何烹饪、加工、调料(厨师只负责切菜,不做菜);
这是有钱有时间的人,才能享受的圣地;
它代表着服务和阶级,这儿的消费者,没有着急回工位上班的焦虑,也不用担心一餐花掉大半个月的工资。
而普通人,甚至不配当这些餐厅的韭菜。
《甲方乙方》里有这样一个桥段,有钱的土豪老板吃不下任何山珍海味,他被圆梦的途径是送到农村吃糠咽菜,一个月之内,村子里的鸡都被他吃光了。
《家有儿女》里有一集,爷爷让他们忆苦思甜吃野菜,当初看的时候只觉得平常,后来才意识到,他们吃野菜是为了新鲜的体验,毕竟他家在千禧年初就已经那么有钱。
有钱人可以在饮食上变着花样整活儿,但普通人吃饭的刚需终究是为了果腹。
一面吃的是身份认同和服务体验,在闲适的下午眼望窗外风景,优雅地听着黑胶唱片;
一面吃的是实惠和效率,急匆匆闷头干饭,心里唱得是游移不定的《明天会更好》。
前段时间,网上因为预制菜的事情吵得不停;
很遗憾的是,预制菜非常当代;
它意味着祥子能更高效的吃上饭,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回去拉车了。
即使我们今天看了那么多令人捧腹大笑,或隐隐担忧的外卖评价;
但某种程度上,打工人和平价外卖,是一种无声的相互救赎。
我的同事小李,曾在中午点外卖时吃到过好几次虫子;
一开始她会难受,还想着和店家掰扯;
次数多了之后她也就安静了,只是放下筷子装作看不见。
我问她为啥不说了,她只淡淡地回了我:
还要干活呢。
是啊,吃饱了这顿饭,咱还要干活呢;
干了活,才能吃饱下顿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