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南昌起义打响了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随后毛主席在湘赣边界北段领导5000多人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发起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本次起义虽然未能按照预期达成起义目标,但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新的革命方向,也为后来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和发展壮大革命队伍奠定了基础。在55年的授衔中,有很多开国名将是都参加过秋收起义,今天小编就来带大家盘点下这7个具有代表性的开国将帅。
第一位:开国元帅罗荣桓
罗荣桓1902年出生于湖南衡山,早年接受了很好的教育。青年时期他曾积极参加反对军阀和帝国主义的爱国活动,于1927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秋收起义中,罗荣桓还只是一个特务连党代表,在三湾改编中他协助毛主席完成了把党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党代表,营、团建立党委的伟大实践。在土地革命时期,罗荣桓担任过多个部队的政委,参与指挥了历次反“围剿”战斗,积累了丰富的军事指挥和政治工作经验。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林彪的115师担任政治部主任,组织部队和发动群众在晋冀边界,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随后他又辗转山东建立八路军山东纵队,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和伪军,同时还将山东的抗日正规部队发展到了27万,民兵达到50万,是当时华北地区的四大根据地之一。
解放战争期间,罗荣桓担任东北野战军政委配合林彪等同志解放东北全境。他积极参与制定东北战场的作战计划,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东北野战军的胜利作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此外,东北野战军在入关时仅有十几万人而出关时就已是百万大军,这期间离不开罗荣桓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如此说来,四野之所以能够有实力解放新中国的半壁江山,罗荣桓功不可没。而罗荣桓之所以被誉为军政全优的人才,是因为他在军事指挥上展现出高超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同时在政治工作领域也极具建树。他能够将政治工作与军事行动紧密结合,既强化了部队的纪律性和战斗力,又保证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军队中的贯彻执行。
第二位:开国大将谭政
谭政1906年生于湖南省湘乡县一个农民家庭,小聪明好学,立志报效国家;18岁考入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21岁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秋收起义时,谭政还只是部队中一个文宣教导员,到井冈山后因为古文基础和写字工整,成为了毛主席的第一个秘书。在此期间,他迅速成长并先后担任宣传科长、政治部主任,随后更是历任军级政治部主任的职务。
因为长期从事政治工作,所以积累了丰富的政工经验。同时他注重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军队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效地推动了军队的政治工作。他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编写军史和战史等方式积极推动了军队的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他还曾协助毛主席完成了《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初稿,此报告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了全军政工工作的重要学习文件。1955 年,谭政被授予大将军衔。1989年11月,中央军委又将他评定为了新中国 33 位军事家之一。
第三位:开国上将宋任穷
宋任穷是从秋收起义走出来的开国上将,毛主席曾称赞这位老乡“文也来得,武也来得”。他曾任工农义勇军第四团第二中队党代表,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后上了井冈山。在井冈山斗争中,他积极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和发展党员,参与了湘鄂赣苏区的创建和发展。在“反围剿”战中,宋任穷率部负责掩护大部队撤离,随后部队被打散与红军失联,他凭借坚强的意志和革命信念,最终在1930年重返红军队伍。长征期间,宋任穷任中央纵队干部团政委,他曾率部连夜急行军抢占金沙江重要渡口皎平渡,成功掩护了红一方面军安全渡过金沙江。
抗日战争期间,宋任穷曾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他不仅在军事上指挥作战,更注重政治工作的开展,加强了军队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扩大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面对极端恶劣的天气和敌人的扫荡,他亲自带领干部战士开渠筑堤引水灌溉,开辟荒地种植粮食,以此来达到生产自救的目的。此外,他还广泛发动军民挖地道、挖道沟,改造村子布局,以更好地阻击日伪军。他带领冀南军区军民咬紧牙关顺利渡过了难关,因此被冀南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咬牙干部”。在新中国成立后,他还担任过中央组织部部长、对于特殊时期的冤假错案的修正发挥了很大作用,也在党的建设、干部培训、老干部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四位:开国上将张宗逊
张宗逊1908年出生于陕西省渭南县堰头村,早年受到叔父张浩如的革命思想影响。1926年,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于同年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成为黄埔军校第五期学员。张宗逊参加了毛主席领导的湘赣边秋收起义后,一直紧随毛主席28年,忠诚地守护着主席的安全。他还参加了我军著名的三湾改编,见证了把党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变革。在抗日战争期间,张宗逊更是八路军最初的六大旅长之一,率部开赴晋西北抗日前线,参与了多次战斗,为抗击日本侵略者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解放战争初期,由于晋察冀军区在未能顺利攻克大同的同时又致集宁重镇失守,而作为集宁战斗主要的前线指挥官张宗逊与主帅聂荣臻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大概意思就是在集宁战斗中,由于张宗逊对前线敌我作战情形判断存在重大失误,导致部队未能在规定时间消灭傅作义部队,最终导致集宁失守,进而攻取大同失败。但是战场瞬息万变,战机稍纵即逝,成败不能单纯的怪罪于其中某位将领或者主帅,随后在中央军委的调和下,张宗逊被调到西北彭老总麾下。而随后他辅佐彭老总在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战三捷,成为了一野仅次于彭老总的“二号首长”。
第五位:开国上将黄永胜
黄永胜湖北咸宁人,少年时期即投身革命,1927年参加秋收起义并跟随主席上了井冈山。在红军队伍中,他从基层战士做起,逐步成长为一名猛将。在四渡赤水期间,他曾率领第三团与佯装成红军主力,采用来回穿插的作战形式迷惑国民党军,最终取得了胜利。解放战争期间,黄永胜是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司令员,他指挥部队参与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尤其是在辽沈战役中的锦州阻击战中,第六纵队在黄永胜的指挥下,成功阻挡了国民党廖耀湘援军,为攻克锦州、进而赢得整个辽沈战役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虽然晚年因为政治性错误被开除党籍,但是单论军事能力的话,他还是比较有能力的一名战将。
第六位:开国上将陈士榘
陈士榘出生于湖北省荆门市一个贫困农民家庭。早年他参与了农民协会的活动,并受到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在参加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后,他跟随部队到达了井冈山并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反 “围剿”中,他参与指挥的温坊战斗,取得了歼国民党军4000余人的重大胜利。在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危急时刻,他率领教导营和军委工兵队在茅台镇架起的两座浮桥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日战争期间,他参与了开辟晋西抗日根据地,并在广阳战斗中巧妙设伏,歼灭日军1000余人,首次抓获日军战俘。
解放战争期间,陈士榘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参谋长、华东野战军参谋长等职务,参与指挥了宿北、鲁南、孟良崮、豫东、淮海和渡江等重大战役。在淮海战役后期,他代行指挥权,取得了歼敌25万余人的重大胜利。在渡江战役中,他担任第八兵团司令员,该兵团是第一个攻占国民党总统府的部队。新中国成立后,陈士榘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教育长、工程兵司令员兼军事建筑部部长和特种工程指挥部司令员等职。他不仅注重军事工程建设的技术和业务工作,还高度重视部队的思想政治建设和组织管理。同时他负责领导的国防工程和导弹、原子弹试验基地的建设工作,为“两弹一星”重大国防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此他也被称之为“工兵王”。
第七位:开国上将陈伯钧
陈伯钧是唯一一个有红一、二、四三方面军经历的开国上将,也被毛主席称为红军“干才”。他出生于湖南省醴陵县一个农民家庭;15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在此期间受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而积极参加学生运动;17岁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同年成为一名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秋收起义时,陈伯钧担任工农革命军第1军的一个排长,参与了新兵训练和直接军事作战。在到达井冈山之后,他曾被毛主席选派到袁文才的农民自卫军中做改造和训练工作。
在长征期间,陈伯钧历任师长、军团参谋长等职,率部执行断后任务,多次阻击数倍于己的追敌。尤其是在湘江战役中,他亲率部队在国民党军夹击中激战一天一夜,很好掩护了主力部队过江,也因此赢得“铁屁股”的美誉。抗日战争时期,毛主席充分发挥他的专长,将他调任抗大工作,为我党我军培养了大量的抗日军政干部。解放战争中,他曾任四野第12兵团副司令员并率部参加衡宝、广西等战役。在建国之后,继续从事新中国的军事教育事业,为军队现代化建设付出了大量心血。
结语
秋收起义是我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要开端。同时在起义后的三湾改编,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使军队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政治素质得到极大提升。当然,这次起义也为革命培养了很多骨干人才,这些人在后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除了小编盘点的这7位具有代表性的开国名将外,您还知道哪些将领是从秋收起义走出来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