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咱们80后而言,小学课本里的不少文章,都像一把把钥匙,悄悄开启了认知世界的新大门。《统筹方法》便是其中一篇,哪怕二十多年过去了,它蕴含的智慧依旧熠熠生辉,持续在工作与生活里给我助力。
初次接触《统筹方法》时,还是个懵懵懂懂的小学生,只觉得文章里讲烧水、泡茶的事儿特别有意思。文章说,想泡壶茶喝,有好几道工序,洗水壶、烧开水、洗茶杯、拿茶叶、泡茶。要是一项完了再接一项干,耗时不少;可要是先洗水壶,接着烧水,在烧水的空当去洗茶杯、拿茶叶,水开了就泡茶,整体时间能节省一大截。当时就觉得,这法子真巧妙,能从平平无奇的日常琐事里挤出时间来。
长大后步入职场,这统筹的智慧一下子就有了用武之地。就拿每天上班来说,以前总是手忙脚乱。起床后先慢悠悠洗漱,再去翻找当天要穿的衣服,收拾包,等反应过来,留给吃早餐的时间所剩无几,常常只能随便对付两口,或者干脆不吃,一路小跑赶公交、地铁,整个人还没到公司,精力就耗了大半。
想起《统筹方法》后,做事顺序就大不同了。前一晚睡前先把第二天要穿的衣服搭配好放床头,早上一睁眼,先烧上开水,利用烧水那几分钟快速洗漱。水开了,泡杯热茶或者冲杯咖啡,再从容不迫地吃早餐,收拾好包出门,时间安排得妥妥当当,还能带着份闲适开启新一天的工作。
遇上项目任务多的时候,统筹更是“救命稻草”。手头有撰写报告、收集数据、联络客户这些活计,要是闷头一个个干,进度慢不说,还容易误了交付日期。这时候,就学着给任务排排序:先花点时间梳理报告框架,发给领导确认,趁着等待反馈的间隙,去收集数据、联络客户。领导意见一回来,结合收集的素材填充内容,项目推进得有条不紊,还能避免反复返工。
在家庭生活里,统筹也无处不在。周末大扫除,以往是先扫全屋地,再擦家具,接着洗床单被套,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还觉得时间不够用。现在呢,洗衣机先转起来洗床单,同时去扫卧室、客厅的地,扫完地顺手擦家具,这边刚弄完,洗衣机也差不多洗完,直接晾晒就行,同样的家务量,不仅省了时间,还没那么累人。
节假日招待亲友也是如此。要准备一大桌饭菜,还得收拾屋子、摆好果盘。那就先把炖菜、煲汤这种耗时久的搁炉灶上小火慢炖,趁着炖煮的时间,收拾客厅、摆好果盘,再回头处理炒菜,最后饭菜上桌,屋子整洁温馨,亲友相聚氛围满满。
回想起这二十多年,《统筹方法》不只是一篇印在课本上的文章,更像是一位无声的生活导师。它时刻提醒着我,做事别盲目,合理安排顺序、巧妙利用间隙时间,就能在忙碌日子里偷得几分从容,把生活与工作都经营得更有滋味,这般实用的智慧,值得一辈子揣在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