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写词悼念前妻,却遭胡适冷嘲热讽:写的不行,没一句通的

历史小书生短视频 2024-10-24 17:07:27

胡适出生于1891年,仅比毛主席大两岁。1917年,刚回国的胡适便登上了北京大学的讲台,成为教授。那时的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以其渊博的学识和先进的思想,在社会上拥有巨大的影响力。早年,毛泽东在湖南上学期间,常到各地进行实地调查研究,认为研究国内问题对国家和民族更为有益。在这个问题上,他曾向胡适请教,得到了胡适的支持,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毛泽东放弃赴法留学的决定。1920年,毛泽东拜访胡适,请他协助筹办“湖南自修大学”。胡适欣然应允,不仅为大学改了名,还精心修改章程,提出具体建议和办法,充分发挥了参谋的作用。然而,随着革命的浪潮汹涌而来,胡适却信仰起《淮南子》中的无为主义,劝说中国共产党放弃武力,从此与大家的道路渐行渐远。

解放后,胡适辗转于美国与中国台湾之间。尽管他与毛主席在政见上存在巨大分歧,但他并未诋毁两人早期的交往。相反,他还称赞毛泽东是白话文写得最好的学生。然而,在毛泽东的诗词创作方面,胡适却表现得极为苛刻,充满批评。1957年,毛主席为悼念杨开慧烈士和柳直荀烈士,写下了《蝶恋花・答李淑一》。这首词一经发表,便引起强烈反响,收获无数赞誉。但胡适却不以为然,在1959年的日记中,他称毛泽东的诗词“有点肉麻”,尤其是《蝶恋花》“没有一句通的”。

他甚至找来众多诗词专家和大学教授,试图证明这首词不押韵,认为其火爆全国是个笑话。从传统词牌的要求来看,“蝶恋花”的确有严格的韵律要求,而毛主席的这首词在押韵上似乎不太符合。但以毛主席对古诗词的深厚了解和卓越功力,显然不是水平问题。这或许是毛主席出于情感表达的特殊考量,他在备注中明确表示“不可改”,说明他为了情感表达而不惜“破格”。从这个角度看,胡适的批评显得过于死板、机械和苛刻,明显带有个人情绪。

胡适与陈独秀、李大钊一样,都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青年毛泽东在北京大学期间,受到了这些大师的重要影响。史料记载,毛泽东在北大时曾多次拜访胡适、周作人等名师,唯独没有见过鲁迅。这些大师对这位来自湖南的青年十分看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胡适却一直在蒋介石身边活动,1949年后更是频繁往来于美国和台湾岛。而周作人在北平沦陷时,选择留在北平,成为日本人手下的“文化汉奸”,令人费解。

实际上,一首词诞生后,必然会引发各种评价。但对毛主席而言,这首词饱含着他对昔日爱人和亲密战友的深切悼念之情,胡适的恶评也就显得无足轻重了。1962年2月24日,胡适在台湾突发心脏病猝死。这位曾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浓墨重彩、在民国时期的思想界掀起风云的大师,就这样结束了自己充满争议的一生。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