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青春电影有着一个颇有看点和新意的设置,就是把80后的英语课本里的两个经典人物,李雷和韩梅梅代入为男女主角。曾先森觉得挺好。在我们那个年代,学英语用磁带,读着韩梅梅和李雷是常态。(哇塞,暴露了自己的年龄了)
而这种代入感,和呼唤集体记忆的设定,显然都在导演杨永春的算计之中。
这部电影好的地方在于它非常的真实,至少两个主演不会出戏。这种年龄上的吻合度,让影片有了一种淳朴的感觉。同样的例子,在扮嫩的《同桌的你》
《致青春》
等影片里的那种人物你是看不到的。就算是广受好评的《我的少女时代》里,女主角都和角色不在同一个年龄段。
这是一个“同龄人演同龄人”的故事,显然有着本色的优势。导演杨永春试图“反套路”颠覆打造一部“无流血、无堕胎、无撕逼”。而这部电影里的女主角韩梅梅,确实找到了一个既符合年龄,又十分贴切的演员张子枫。张子枫近几年挺火,从冯小刚的《唐山大地震》成名后,接连演了《唐人街探案》和电视剧《小别离》。
曾先森喜欢女主角张子枫,她表现得很自然。自然,从来都是一个年轻演员的最好赞赏。造作,那都是有经验的演员的通病。张子枫没有,点个赞。她好在哪里呢?她好在她的年龄相当,她现在就是一个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妹,她梳着学生头,她踩着自行车,就是韩梅梅。影片中的她暗恋同班的学霸李雷。
她还是一个学渣,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啊,这不是《垫底辣妹》
和《四月物语》
的套路吗?没错,张子枫演得让曾先森相信,在人物方面我是可以打个高分的。但是,问题出在韩梅梅的人设和剧本上。套用英文课本的共同记忆,试图营造一种“回忆杀”的模式本身无可厚非。曾先森不觉得韩梅梅就要和记忆中的那个角色完全一致,但是韩梅梅这个爱踢球、爱画漫画的现实和书本人物基本特质是一样的。但在角色性格刻画方面,导演杨永春确实做得不够。尽管,张子枫演得不错,但是这个部分不是她的错,编剧写得不够饱满,人物在塑造和叙事在推进时完全不到位。导致什么后果呢?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只能用募捐办演唱会这样的桥段硬撑时间,用英语老师私自办学被处罚这样的故事来改变故事的节奏。但是很显然,这部电影的叙事倾向更多的似乎是少女的成长,这种成长是个人在岁月中的成长,这种成长是那个差生在英语课本上涂鸦,却有一天成为漫画家的坚持。影片没有做出这种变化,那它就是冗长却单薄的。
女汉子韩梅梅靠一个饱满刻画的人物,已经勉强把这部电影撑了很多分了,可是故事里的那些琐碎支线完全,不能让这部电影加分。没错,这是一部没有堕胎,没有撕逼,没有亲吻的青春电影,可是那又怎么样?
影片不知道如何,用最好的姿势来缅怀青春?电影里的青春看似是用来回忆的,实际上可以用来对比的。韩梅梅,为什么从没有女人味的踢球女汉子变成了长发飘逸的画家?动力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是学渣,用自己的爱好去努力一回吗?编剧为什么不把重点放在这里?英语老师私自办学被处罚这样的设定,在曾先森看来也是纯粹为了和英语扯上一点关系而已。以上种种问题,都是曾先森为这部电影感觉可惜的地方。
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说,这部电影那就是烂片啊,贩卖情怀还卖得那么蹩脚。曾先森觉得它不是烂片,它在人物上是有刻画的,它在情节上虽然有不足,但没有任何一丝狗血,堕胎撕逼甚至于吵架都没有。就凭这种安安静静的讲了一段回忆,就比市面上的狗血青春不廉价了。这段回忆和这个构思值得鼓励,只是人设的过于简单和叙事的不会取舍,使得它的力度不够,使得它的成色不足而已。杨永春加油,张子枫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