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财经《天下财经》重点介绍了企业的“共享员工”模式。举的例子是“共享程序员”“共享设计师”“共享财务”成为不少科技型企业的用工新选择。
得出的结论是:共享员工的整体收入比之前提高了约40%至50%,企业采用“共享员工”模式后,人力成本降低了5%至10%左右,同时还解决部分企业用工难的问题。
这一看似多赢的用工形式却引起了网友的质疑。
质疑一,共享员工不就是兼职吗,这也是创新?
视频中介绍,在北京一家信息技术公司,交付工程师赵松松正忙着跟进项目进度,不过他的身份有些特殊,是一名“共享员工”,而在这个办公区里,有不少员工和赵松松一样,不只服务于这一家公司。
许多网友看后,表示这不就是兼职吗?农民工一人打多份工的人大有人在。
就因为这些人坐了在写字楼里,这就成了一种用工模式的创新。就这还值得大肆宣扬?
质疑二,共享员工真的能实现“多赢”?
这些“共享员工”一般不和企业签订固定合同,而是与企业就某一项目进行短期合作。项目结束后共享员工和企业的关系也随之终止。
很多企业采用“共享员工”模式后,人力成本降低了5%至10%左右,也许是普遍现象。但是节目中所说的共享员工的整体收入比之前提高了约40%至50%,则可能只是个例。
对企业来说也许共享员工是不错的形式,但对于员工来说,这种形式未必符合长远利益。
年轻时你可以拼命多打几份工,但是35岁以后你就不得不面对职场危机。
胖东来的员工已经实现普通员工140天的休假,管理层190 天休假,已经遥遥领先。近期又增加了十天不开心假。
有些人却在鼓吹所谓的“共享员工”,发掘所谓闲置员工劳动力的市场价值。真的很让人无语。胖东来没有用“共享员工”生意依然火爆。反而是那些鼓吹“共享员工”的网络企业存活的时间都很短。
“共享财务”竟然也能登上央视新闻,他们不知道这在以前是违法的吗?
质疑三,谁愿意成为“共享员工”?我爱上班难道不是“笑话”?
查询资料显示,共享员工开始于疫情期间。
由于疫情的严重影响,许多实体门店被迫暂停营业,而线上生鲜配送等业务却异常火爆,导致配送人员供不应求。在这种背景下,西贝餐饮旗下的一千多名员工被临时安排到盒马鲜生工作,从而开启了“共享员工”模式的先河。
这种模式很快被多家企业效仿,不仅涉及餐饮行业,还延伸到了物流、制造、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原因就是这种模式可以大幅度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让本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让员工自己去承担。现在所谓的35岁职业门槛本质上也是这种情况。
“共享员工”还有另一种模式就是劳务外包。目的都一样,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
但他们没有想过,一个人没有归属感的员工真的可以将工作做好。就是那些所谓的交付工程师,他们做的项目你敢用吗?
质疑四,那个企业会将自己的核心技术交给“共享员工”
央视视频里列举的几个“共享员工”的工作,基本上都是可以随时替换的底层工作,真正的核心员工是不可能共享的。
有些企业为了防止员工跳槽到竞争对手,甚至要签订竞业协议加以限制。就是作为“开源之神”的马斯克也不可能和其他企业“共享员工”。
说实话我看到这个新闻之后,“共享员工”唯一的好处就是可以短时间内会降低企业的人力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对企业的发展未必有利。
一边是就业压力巨大,一边却希望通过“共享员工”解决企业用工难。真不知道那个情况是真的?
也许这就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共享经济时代,难道员工也只是一种耗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