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荟,这种常见的绿植,有着诸多独特之处。它的叶片厚实,里面储存着丰富的水分,在较为干旱的环境里也能生长。芦荟还有很多品种,像库拉索芦荟就比较大众熟知,还有不常见的中华芦荟,它的药用价值据说很高,叶片上的刺相对库拉索芦荟更细小些。还有木立芦荟,在华南地区一些人会用它来做菜肴。还有皂质芦荟,其叶片表面有着特殊的蜡质层。
很多绿植爱好者在种植芦荟的时候都会遇到一些痛点。就拿浇水来说,不少人在网上看到芦荟耐旱,就觉得越少浇水越好,结果把芦荟给干死了。我有个朋友在办公室就养了一盆芦荟,他觉得办公室环境比较干燥,就一个月才浇一次水,结果芦荟叶子开始发皱发黄,没几个月就死了。其实不同品种的芦荟对水分需求是有差异的,像库拉索芦荟相对比较耐旱,但是也不能长时间不浇水,而中华芦荟可能就需要稍微多一点的水分。
再说说施肥,芦荟生长也需要养分。有不少人不懂芦荟的施肥量,经常盲目施肥。我听说华北地区有个种植芦荟的新手,他看到别人给花施肥就用了很多肥料在芦荟身上,结果芦荟出现了肥害,叶片变得软趴趴的。不同的土壤类型对芦荟生长的影响也很大,芦荟比较适合生长在疏松、排水性好的沙壤土里。
这里就涉及到芦荟水肥配比法的重要性了。科学的配比能让芦荟茁壮成长。据一些有经验的种植者分享,在日常养护中,水肥的配比大概是水10份,肥1份的样子。不过这个也不是绝对的,还得根据芦荟的生长阶段来调整。在芦荟生长的旺盛期,可能需要稍微多一点的肥料,大概水8份,肥2份。而到了它的休眠期,可能水12份,肥1份就够了。这就像人吃饭一样,不同的时候胃口不一样,需要的食物量也不一样。
沙壤土对于芦荟的生长是很关键的。沙壤土具有很好的透气性和排水性。像在华南地区的一些花农种植芦荟的时候,他们就特别注重土壤的选择。有一位花农在用普通黏土种植芦荟时,发现芦荟总是烂根。后来换成了沙壤土,芦荟的生长状况就有了很大的改善。为了更好地了解芦荟在不同土壤中的表现,有人做了沙壤土渗透实验。这个实验是这样的,在不同的容器里分别装上沙壤土、普通园土和黏土,然后把同样大小和健康程度的芦荟苗种进去,定期浇水并观察芦荟苗的生长情况。
在实验开始的3天里,种在沙壤土里的芦荟苗根部就已经开始慢慢向周围伸展,吸收水分比较均匀,叶子状态也很正常。而种在普通园土里的芦荟苗,根部生长似乎稍微缓慢一些,叶子也没有那么饱满。种在黏土里的芦荟苗,土壤有点板结,浇水后水分散发很慢,芦荟苗的叶子开始有点发皱。7天的时候,沙壤土里的芦荟苗长出了新叶,新叶翠绿而且很厚实。普通园土里的芦荟苗长势依旧比较平均,但是没有沙壤土里的长得快。黏土里的芦荟苗叶子发皱现象更严重了,开始影响到整株的生长。15天的时候,沙壤土里的芦荟苗已经明显比其他两种土壤里的芦荟苗长得壮实了,高度也更高。普通园土里的芦荟苗开始有叶子边缘发黄的情况,黏土里的芦荟苗根系已经有点发育不良了。一个月后发现,沙壤土里的芦荟苗已经适应得很好,周围还长出了一些小的芦荟苗,普通园土里的芦荟苗虽然还在生长,但是整体比较衰弱,黏土里的芦荟苗几乎停止生长了。
在社区诊所这样的场景里,芦荟也有它的用武之地。社区诊所一般都希望有一个绿色、舒适的就医环境。芦荟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药用价值。有社区诊所尝试把芦荟放在诊所的角落里或者窗台上。比如我了解到上海的一个社区诊所,在窗台上放了几盆芦荟。那些芦荟在诊所里也生长得很好。诊所的工作人员说,芦荟的存在让诊所看起来更有生机,有些患者在等待的时候看到芦荟心情也会好一些。而且芦荟的生长也比较省心,不需要太多的打理,很适合在诊所这样的环境中种植。
芦荟的种植在居家场景里也很普遍。像在上海的一些老式公寓阳台上,很多居民都喜欢养芦荟。有一位老阿姨在自家阳台养了好几盆芦荟。她浇水施肥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讲究,就是每隔几天浇一点水,大概一周浇一次,施肥的话几个月才用一点自制的有机肥。芦荟就长得很好。但是在办公室场景就有些不同了,我在深圳的一家创业公司看到,很多办公桌上也摆放着芦荟。他们的问题就是环境相对封闭,水分蒸发比较慢,所以浇水就要特别注意。很多网友分享说,在办公室养芦荟一周浇一次水就差不多了,还得看具体的通风情况。
那对于不同地区的人来说,在种植芦荟的时候应该怎么调整水肥配比法呢?在华北地区,气候比较干燥寒冷,尤其是冬季。芦荟生长的速度会慢下来。这时候水就要少浇一些,大概一个月浇100 - 150ml左右,施肥也可以适当减少,大概一个月用5 - 10ml的肥料。而在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芦荟生长旺盛。水分蒸发快,可能一周就要浇200ml左右的水,每个月可以用10 - 15ml的肥料。这就体现了地域差异对芦荟种植的影响。
再看不同场景下的芦荟种植。在咖啡厅里,芦荟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装饰性的绿植。它的盆栽形式往往比较小巧精致。在咖啡厅里光线比较充足但通风可能不是特别好。所以浇水就不能太多,大概每5天浇100ml左右就够了,施肥的话可能两个月一次就足够,每次大概5ml。在居家阳台种植芦荟,如果阳台比较向阳,通风也好,那水和肥就可以相对充足一点。像前面提到的上海老阿姨的模式就比较可行。
再说说芦荟和其他绿植的对比。和绿萝相比,芦荟更耐旱。绿萝需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而芦荟在半个月不浇水的情况下还能存活。和吊兰相比,芦荟的药用价值更高。吊兰主要是净化空气的作用,而芦荟除了有观赏价值,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小伤口等。和文竹相比,芦荟对光照的要求没有那么苛刻,文竹对光照比较敏感,稍微强一点的光照就可能让它叶子发黄,而芦荟在阳光充足和稍微阴凉的地方都能生长。
芦荟在社区诊所的应用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可以想象,如果能够在诊所里推广芦荟的一些药用知识,比如芦荟胶对轻微晒伤的处理等。让患者和工作人员都能受益。而且随着人们对绿色的追求,芦荟这样的绿植在更多场所的种植也会越来越普及。那大家有没有试过在其他特殊的场所种植芦荟呢?比如在学校的实验室或者公园的角落?芦荟在不同场所的种植又会有哪些独特的要求呢?这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