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中行查账,发现周总理1.2万英镑巨额存款,真相令人泪目

文史吏 2022-06-26 19:44:03
前 言

1967年6月,正忙于公务的周总理突然收到了一封没有署名的信,疑惑之余他打开了那封信,里面的内容让众人都感到无比震惊。

原来,这封信是一对夫妻写的,写信的目的是想告诉周总理,他们给周总理的个人账号汇去了一笔1.2万英镑。

1.2万英镑,在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一笔巨款了,按照当年的汇率计算,1.2万英镑折合成人民币是82308元,而在当时,周总理的工资也不过是每个月400元。

收到巨款的周总理,很快对这件事作了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要尽快查到捐款人,将钱退回去。

然而,30年过去了,1997年中国银行内部进行审计时,突然发现了一笔总额为1.2万英镑的存款,户名是代周总理存。

周总理的清正廉洁是出了名的,他的名下不可能会有这么一大笔钱,这笔钱到底是怎么回事?银行工作人员不敢怠慢,赶紧将这一情况上报给了领导,经过一番调查,才最终弄清了这笔巨款的来龙去脉,其中的渊源还要从上个世纪四十年代说起……

01 英国女孩邂逅中国才俊 二人喜结连理

1918年,一个叫多利的女孩在英国伦敦出生了,她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出落得亭亭玉立,然而生不逢时,在多利21岁的时候,二战爆发了,二战的硝烟弥漫着整个欧洲,身在伦敦的多利一家人也未能躲过战争的干扰。

因为德军的肆意轰炸,多利所在的公司不得不停业,失业的多利为了生计,前往了与她前公司在同一栋楼的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应聘。

幸运的是,凭着出色的业务能力,多利应聘成功,她在银行担任柜台出纳的职务,平时主要负责日常的银行业务,不过还有一项工作,便是为上百名中国海员发放工资,并为他们办理汇款。

那个年代,很多海员们拿到了钱就开始肆意挥霍,吃喝嫖赌都不落下。眼看着这些海员们如此挥霍,多利内心感到非常同情,但又很气愤,她经常劝说这些海员,与其将钱财挥霍浪费在那些没有意义的事情上,不如将钱寄回国内的家中,或者存起来。

对于那些听进了劝说的海员们,多利都会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帮助他们减免汇款的手续费,这一举动也得到了不少海员的感激,他们衷心地感激这位外国姑娘的善举。

其中,就包括一个叫刘本昆的年轻人,他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高材生,当时在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工作。

原本,多利的工作一直进展得都很顺利,从1940年入职到1944年,她在伦敦分行兢兢业业工作了4年多,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也得到了经理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

然而,意外还是来临了。

1944年冬天,中国国内的抗日战争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中国政府和红十字会在中行伦敦分行设立了募捐箱,而管理募捐箱的这项任务就交到了工作认真负责的多利手中。

接到任务后,多利也是非常用心和仔细地保管着募捐箱的钱财,因为她知道这些募捐款都是用于补偿救助那些在抗战战争的受害者所用。

然而,这笔募捐款经常会被一些官员盗取,为了保管好募捐箱,不被他人所盗用,多利就将其放到了柜台底下。

她的这一行为彻底激怒了募捐官,他以私藏政府募捐箱为借口,迫使银行的管理者将“罪魁祸首”多利开除掉。迫于上头的压力,即便大家都知道多利是无辜的,经理也不敢违背上级的命令,只得同意将多利开除。

就在多利即将面临被解雇的风险时,刘本昆站了出来。在多利劝说海员将工资寄回家的时候,他就被这个善良的姑娘所感动了,看到多利被诬陷,他义无反顾地站了出来。

在刘本昆的全力帮助下,再加上原本多利也没有犯什么大错,最终多利没有被解雇,继续留在银行工作。

对于刘本昆的解救,多利很是感激,正直善良的多利吸引着刘本昆,而多利也被刘本昆的正义和勇敢所倾心。慢慢地这两个年轻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密,自然而然,他们相爱了!

相恋几年后,这两个年轻人携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为了跟随丈夫的脚步,这个伦敦姑娘还为自己娶了一个中国名字,随夫姓,叫刘道蕊。

02 为追随丈夫回中国 英国女孩毅然改国籍

婚后的夫妻二人恩爱有加,也过着幸福平淡的日子。不过彼时的新中国发生了一件大事,那便是新中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了,建国初期,全国上下都处于百废待兴的局面,为了保护国家财产,在周总理的主持下,中国银行成立了总管理处,并下达了冻结各海外资产,等待接收的指示。

然而,伦敦分行的经理却拒绝了这一指令,他不仅拒绝中国政府的领导,甚至还想将中行在欧洲存储的大量外汇转移到台湾。

面对这一紧急情况,满腔爱国热忱的刘本昆在得到消息后,为了保护中国银行在欧洲的资产,保护国家财产,他联合其他4个在中行伦敦分行工作的爱国员工进行起义。

“我们按照总处的指示,以中行的名义在伦敦汇丰银行另外开设了一个英镑帐户,并规定使用这个帐户必须有我们五人当中一人签字方为有效。”在刘本昆的自述材料中,他这样说道。

在5人起义小组的努力下,成功护住了国家的财产,刘本昆也被任命为襄理,协助经理主持银行业务。总行考虑到他刚结婚不久,而且妻子又是英国人,就安排他继续留在伦敦工作。

被委以重任的刘本昆,其实内心深处还是非常渴望回到热爱的祖国工作,思忖再三,他给远在国内的中国银行总行的领导写了一封信,在信中表达了自己想回祖国工作的请求:“我希望回国工作,我的夫人也极愿随我一同回到中国。”

得知丈夫想回到中国工作的想法后,身为妻子的刘道蕊并没有表现得很抗拒,反而对去中国生活充满了期待,虽然她知道当时的中国,不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工作环境,远没有在英国舒适和便捷,但是她尊重丈夫的选择。

为了达成丈夫的心愿,刘道蕊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在与父母反复商量,做通了父母的思想工作后,她毅然决然地放弃了英国国籍,转而加入中国国籍。但转国籍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当我去申请转国籍的时候,英国政府要求我必须先出示中国愿意接收我为公民的文件,否则他们拒绝解除我的公民身份。当时,我就将这个情况向驻伦敦的中国大使馆做了汇报,他们对于我的申请,表现得很积极,没多久就给我颁发了入籍的证明。”

“当我将这份入籍证明摆在英国移民官面前时,他们都觉得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也没有其他的办法,最后也只能同意我申请转国籍的请求。”刘道蕊回忆道。

1957年,这位金发碧眼的英国少妇,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正式加入中国国籍,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公民。

03 夫妻二人终回中国 匿名捐1.2万英镑建设祖国

妻子的国籍改为中国国籍后,1967年初,刘本昆再三向中行总行提出了想要申请回国工作的请求。最终,总行同意了刘本昆夫妻二人回国工作的申请。

得到总行同意后的刘本昆,迫切地想尽快回国,于是他跟妻子刘道蕊商议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将伦敦的家产全部变卖,其中有一套品质很好的公寓,也被二人以1.2万英镑的低价卖出去了。

处理好这些事情以后,刘本昆就带着妻子踏上了回国的归途。

回到祖国的刘本昆被安排到中国银行国际部工作,而妻子刘道蕊则被安排到总行进口部欧美组工作。

回国后的夫妻二人看着国家正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他们又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匿名向国家捐款,也就是开头提到的那笔1.2万英镑巨款。

当时,夫妻俩也不知道究竟要将这笔钱捐到哪儿去,才能真正地为国家建设所用,思来想去,二人将目标锁定在了清廉如水的周总理身上。

在他们的眼中,周总理就是人民的好总理,是为人民鞠躬尽瘁的好总理,既然不知道将这笔钱捐到哪儿?那就直接交给周总理定夺吧!

打定主意后,1967年6月的一天,夫妻二人就给周总理写了一封匿名信,信上是这么写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我们今天通过银行给您汇去英金一万两千镑。这些钱是我们这些年来从我们工资内节省下来的。”

“我们早就打定了主意,要把这些陆续积累下来的钱交给国家,用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但是由于目前的情况,我们还不很清楚应该通过何人将这笔钱交给国家才是稳妥可靠。万不得以,我们才将此事交您处理,因为我们深深知道,我们国家的领导人是我们群众可以信赖的人。”

与这封匿名信件一同寄过来的,还有一张1.2万英镑的汇票。

收到这笔巨款后,周总理也深深地被这对夫妻的慷慨大义的行为所感动,针对这封信件周总理很快作出了批示:个人存款,国家不能收。并下达命令,要求尽快将这笔捐赠款的主人找到,然后将钱退回去。

接到指令后的工作人员,苦苦寻找了很久,但因为是匿名信,找起来并不容易,最终,这笔款项被工作人员先以周总理的名义,作为专项账户存进了中国银行。

原本想着继续调查的,但当时遇到了一些事情,导致这个调查暂时被搁置了。久而久之,就被当时负责这个工作的人员所遗忘了。

那个时候,谁也没料到,这笔捐赠款,一存竟存了整整30年之久。

04 30年后夫妻二人拒不收钱 成立刘本昆基金会

一直到1997年,中国银行进行内部审计时,才发现了这笔看似蹊跷的巨款,一查才发现,户名上显示着“代周总理存”。

对于周总理名下竟然存有这笔巨款,工作人员深知这不可能是周总理本人的,其中一定有什么原因。于是,这笔被尘封了30年的存款,再次被展开调查。

经过多方咨询和查找,终于找到了这笔钱的“主人”,他们便是刘本昆和刘道蕊夫妻。

从1967年到1997年,整整30年的时间,原先1.2万英镑加上这些年的利息,折算成人民币已高达467000元。

当银行的工作人员找到他们二人,提出想要将这笔巨款退还给他们的时候,夫妻二人异口同声地说道:“这笔钱早在30年前已经捐出去了,不能再收回。”

其实,此时的刘本昆夫妻二人已经退休十多年了,在身边同事和朋友们的眼中,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是清贫如洗。

据一些老同事回忆,“他们家里的家具摆设都非常简陋,家里的沙发用到陈旧不堪也舍不得换新的,在穿着上,刘本昆前辈也丝毫不介意穿着破洞的就是帆布鞋,他的鞋子破旧到什么程度?脚后跟磨出一个大洞,鞋子上出现了很大的裂缝,他还是舍不得换新的。”

而他的妻子刘道蕊女士也是一样勤俭朴素,曾经的中行职员说:“刘道蕊前辈平时也节俭,在穿着饮食上从来都是一切从简,她常年都穿着一身深蓝色的长裤套装,脚上穿着一双松紧口的布鞋。中午吃的也都是简单的窝窝头,连食堂的师傅看到她,只要微微一笑,师傅就知道她要什么了,直接递给她一个窝窝头,这已经成为了彼此之间的一种默契。”

除了生活清贫外,刘本昆本人因为长期患病,经常需要住院治疗,这无疑是需要用钱的地方,即便如此,他们还是坚决收回这笔捐款。

因为在这对老夫妻的心中,这笔钱是他们对祖国的赤子之心,这笔钱应该用于祖国的建设上,钱已经捐出去了就是国家的,不再是属于他们的私有财产了。

最终,还是刘本昆的妻子刘道蕊提出了一个解决办法。她建议道:“就将这笔钱以我丈夫的名义建立一个基金会,用来表彰在银行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杰出员工。”

虽然银行领导也不忍心接受这笔钱,但为了尊重两位老人的意见,还是决定设立“刘本昆优秀青年奖”,奖励那些为推动中国银行工作的进步而努力奋斗的青年员工。

1997年8名青年职工成了第一届刘本昆基金获得者。这笔善款最终也用到了祖国的建设上,两位老人的心愿也终于实现了!

结 语

刘本昆夫妻二人为国家慷慨捐款的消息也成为众人口中的善举,对于刘本昆夫妇而言,能为国家做点贡献是他们毕生的愿望,如今终于实现了。

在设立银行基金会不久,刘本昆因病去世,只留下了刘道蕊一人在中国生活。

但她并不孤单,2007年1月6日,是她89岁的生日,中国银行青年员工为这位暮年老人举办了一场热闹非凡的生日盛会,刘道蕊开心得像个孩子一样。

从1967年跟随丈夫来到中国,已经过去整整40年了,这40年间她从未再回过自己的故乡英国。

按照她自己的话来说,“中国是我们的家,我们是中国人,我是中国人。10年后,我还要在北京过自己99岁的生日。”不过,2013年,刘道蕊还是没能等到99岁生日的到来,她走完了余生,与丈夫团聚去了。

一笔神秘的巨额捐款,让这对有着强烈爱国之心的夫妻的善举被众人所知晓,他们的光荣事迹令人感动。

在感动之余,也让我们看到了敬爱的周总理,即便在国家急需资金的情况下,仍然遵循着坚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原则,总理的行为更令人敬佩。

正是因为有着周总理这样的伟大领袖和刘本昆夫妻这样的爱国志士们慷慨付出,在无数普通人前赴后继、不计得失与回报,把自己的青春全部奉献给祖国的爱国热情下,中国才会不断地变大变强,实现繁荣富强。

如今,敬爱的周总理和刘本昆夫妇已经去世,但他们的无私奉献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将永远感动着我们,值得我们所有人铭记。

参考资料:

[1]央视网:英镑的故事

[2]南方都市报:清贫周恩来有1.2万英镑外汇存款

1 阅读:182

文史吏

简介:文史酷爱者一枚,带你了解更多古今历史文化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