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件大事:美参议院正式确认!泽连斯基突然力挺!中国车企状告欧盟!

兆视观察 2025-02-08 18:43:11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世界舞台上,每一天都有新的故事上演,而有些故事,正悄然改变着全球的政治、经济格局。最近,三件大事如同三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层层涟漪,引发了无数人的关注。这三件事看似互不相关,却又都蕴含着深刻的意义,背后是各方势力的博弈、不同理念的碰撞。究竟是怎样的大事,能让全球为之侧目?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故事,探寻其中的奥秘。

第一件事,据环球时报报道,当地时间1月25日,美国参议院进行了一场备受瞩目的投票,最终以59票赞成、34票反对的结果,确认克里斯蒂·诺姆出任国土安全部部长。这一任命,看似只是美国政府内部的一次人事变动,实则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在移民政策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美国参议院(资料图)

时间回溯到2024年11月1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表声明,提名南达科他州州长诺姆为新任国土安全部部长。在此之前,本周早些时候,参议院国土安全和政府事务委员会就以13比2的投票结果通过了对其提名。诺姆上任后,很快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她宣称确保南部边境安全并修复美国“支离破碎的”移民系统是首要任务之一。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目标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政治意图。回顾特朗普首个任期,“建墙”“零容忍”等一系列移民政策,给无数移民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边境地区也陷入了严重的人道主义危机。如今,作为特朗普亲信的诺姆,大概率会延续这一强硬的政策路线。她所谓的确保边境安全,极有可能是进一步强化对南部边境的“封锁”,加强边境管控力度。这对于那些渴望进入美国,寻求更好生活和庇护的移民来说,无疑是一道难以跨越的高墙。

诺姆提到的修复移民系统,听起来像是一项积极的改革举措,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美国移民系统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复杂的法律条款、长时间的审批积压以及缺乏人道主义关怀,而不是所谓的“边境安全危机”被夸大的情况。特朗普政府及其后的诺姆,不断渲染移民带来的“威胁”,将边境问题简单地与犯罪和混乱划等号,这更多是为了掩盖自身治理能力的不足。美国移民系统的“支离破碎”,很大程度上是特朗普政府刻意制造的结果,诺姆的上任,不仅难以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局面更加糟糕。

美国总统特朗普(资料图)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诺姆的政策还可能进一步撕裂美国社会。移民问题早已成为美国政治分裂的典型标志,特朗普政府的强硬政策让这种分裂愈发严重。在诺姆的领导下,国土安全部可能会推动一系列激进的执法行动,像大规模驱逐移民、限制合法移民政策等。这些措施虽然能在短期内迎合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移民问题,反而会加剧社会矛盾。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其发展离不开多元文化的融合,移民政策需要的是包容和理解,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铁腕”手段。

第二件事,据环球时报道,当地时间1月24日,欧洲的斯洛伐克发生了一件引发国际关注的大事。斯洛伐克多个城市爆发了主题为“斯洛伐克属于欧洲”的抗议活动,据报道,全国约10万人走上街头,仅首都布拉迪斯拉发的自由广场就聚集了6万民众。这场抗议活动的矛头直指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抗议组织方要求他下台,他们喊出“我们属于欧洲”的口号,主要是针对菲佐去年12月访问莫斯科的做法。要知道,这可是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欧盟国家领导人少有的访俄之行。

斯洛伐克总理菲佐(资料图)

1月25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在社交平台X上发文力挺这场抗议活动,他写道:“布拉迪斯拉发不是莫斯科,斯洛伐克属于欧洲。”泽连斯基的这番言论,瞬间引发了菲佐的强烈不满。菲佐回击称泽连斯基的言论是“可笑的”,是“对斯洛伐克内政的不当干涉”,还声称三分之一的抗议者是乌克兰人,不过这一说法并未得到《基辅独立报》的证实。

回顾此前的情况,1月18日,菲佐在议会公开了该国情报部门的一份机密文件,借此指控斯洛伐克最大反对党“进步斯洛伐克党”领导人米哈尔·希梅奇卡“密谋政变”,还在网络直播中嘲讽对方“亲吻泽连斯基的戒指,承诺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而在1月17日,希梅奇卡率领斯洛伐克反对派议员代表团访问基辅,宣布将“重新打开”支持乌克兰的大门。菲佐此前还多次质疑西方军援乌克兰的合理性,并叫停斯洛伐克对乌武器供应,转而强调“和平谈判优先”。

泽连斯基力挺这场抗议活动,背后有着复杂的原因。乌克兰在俄乌冲突中,一直渴望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尤其是来自欧洲国家的支持。斯洛伐克的政治态度对于乌克兰来说至关重要,如果斯洛伐克继续保持对乌克兰的支持,那么乌克兰在国际舞台上就多了一份力量。而菲佐的访俄行为以及对军援的态度转变,让乌克兰感到不安。泽连斯基希望通过支持抗议活动,向斯洛伐克政府施压,让其重新回到支持乌克兰的阵营。

第三件事,据环球时报报道,中国三大车企比亚迪、吉利和上汽,为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毅然启动司法程序,将实施反补贴措施的欧委会诉诸欧盟法院。这一消息经报道后,一直代表中国车企与欧委会进行价格承诺谈判的中国机电商会于1月24日回应称,针对欧委会在对华电动汽车反补贴调查中违反欧盟反补贴条例的错误做法和裁定,已代表授权企业向欧盟普通法院提交起诉书。目前,欧盟法院网站上已显示3家中国车企起诉欧委会的信息,提起诉讼日期均为1月21日。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2024年10月29日,在历时一年多的反补贴调查之后,欧委会发布终裁公告,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电动汽车征收为期5年的最终反补贴措施。其中,比亚迪被加征的反补贴税率为17%,吉利为18.8%,上汽集团最高达到35.3%。另外,特斯拉上海公司向欧委会申请了单独税率,为7.8%。其他配合欧盟调查的企业被征收平均关税20.7%,未配合调查的车企被征收最高税率35.3%。

欧委会的这一做法,无疑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凭借先进的技术、可靠的质量和合理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逐渐崭露头角,尤其是在欧盟市场,中国电动汽车的份额不断增加,这让一些欧盟本土车企感受到了压力。于是,欧委会便以反补贴调查为借口,试图限制中国电动汽车的发展。

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资料图)

然而,中国车企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选择拿起法律的武器,捍卫自己的合法权益。香港《南华早报》称,本案目前公开的细节较少,预计这些车企会对欧委会在调查中对补贴的认定、计算方式以及补贴对欧盟单一市场造成损害的假设等提出质疑,相关企业还可能对“调查的性质”提出质疑,比如样本企业的选择。欧方调查中,未选择出口量最大的特斯拉上海公司作为样本企业,而平均反补贴税正是据此计算出来并适用于其他车企的,这显然存在不合理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特斯拉上海公司和德国宝马也对欧盟的关税措施提起诉讼。欧盟贸易发言人奥洛夫·吉尔回应称,“我们注意到了,并将准备在法庭上(为关税)辩护”。欧委会表示其将有两个月零10天来准备应诉,并称与中国的技术谈判一直在进行。中方一直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达成双方均能接受的解决方案,并提出了价格承诺方案,双方就此进行了多轮密集磋商,但目前仍未达成实质性进展。欧盟中国商会24日在微信公众号上刊文称,尽管去年10月份欧方加征关税,但去年12月份中国对欧盟27个成员国的电动汽车出货量仍“大幅增长”。这充分说明了中国电动汽车的竞争力,也表明贸易保护主义并不能真正阻挡中国企业前进的步伐。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到,合作与共赢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在移民问题上,美国应该摒弃强硬的单边主义政策,以更加包容和人道的方式处理,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解决移民带来的问题。在国际政治冲突中,各国应该尊重彼此的主权和内政,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分歧,而不是相互指责和干涉。在国际贸易中,欧盟不应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而应与中国等国家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电动汽车等新兴产业的发展,实现互利共赢。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