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铜元,竟然是由炮弹铜料制作而成!

尼春说文化 2023-02-24 01:59:07

贵州“当银元半分” 铜元是中国大陆最后铸造流通的铜元,为中国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造。这种银元铸造背景特殊,流通时间短却版式众多,是非常值得研究的一种银元。

发行背景

1949年,国民政府发行的金元券大量发行,最后成为废纸。为了解决地方的财政危机,贵州省政府决定另立金融货币体系。当时贵州政府抛出26万壹元纸币,就是想增加流通辅币。

但结果市面上还是流通银元,缺乏辅币。于是已退出流通多年的铜镍币又出来了。

时任贵州省主席谷正伦抓住了这一发财机遇, 决定迅速再发行硬辅币, 并以省政府名义, 强制推行。

贵州省银行于1949年7月7日在贵阳各报刊登《贵州省发行银元铜辅币公告》:即日起开始发行“当银元半分” 铜币。铜辅币200枚折银元一元, 凑足铜辅币20枚可向银行兑换银元辅币券一角, 200枚兑换银元一元。

铜元特色

“分”币值

解放前夕,市面上流通以银元为主,为了便于兑换,该币值为当银元半分。“分”可以对应“元”,这样就可以与银元挂钩,改变了清朝以“文”为单位的常规。

图文及形制

该币别出心裁地在币正面设计长“铜元” 与扁“铜元” 大楷字,背面中心的“黔” 字,采用篆书,突出了地方特色。

清末至民国的铜元, 逐渐减重, 面值越来越大, 信用度却越来越低, 而“半分铜元”,却恰恰相反,分量反而比较重。藏友经常说他是“个大肉厚”。

存世量

最初,制作一枚铜元,材料价是面值的4/5,后来铜价上涨,材料价格超过面值。民间多纳不出,商人也趁机收购回炉,另做他用。

特别是紫铜币, 本来就很珍贵, 即使铸出来也极为稀少。加之, 贵州多雨潮湿,该币的锈蚀程度也高于外地, 所以非常具有收藏价值。

发行

“半分铜元” 上虽有“贵州省造” 四字,但其实是由“青山矿业药品公司” 生产。该厂设于贵阳市东郊,私人厂主胡昆山, 主要产品为开山用炸药、雷管及避水引线。

私人设备本来就比较简陋,造币设备更差了。只有压片机三部、马电动机二部,达冲机二部。但因为发行得急,资金少,材料价格上涨。厂方停止铸造,银行也没办法。这种“公私合铸钱”, 在中国货币史上属罕见之举。

截止1949年8月底止, 共发行19万枚, 9月份继续发行26000枚, 前后总共铸造发行210000枚,但流通仅两个多月, 其寿命之短, 堪称历史上的“昙花币”。

制造

半分铜元” 90%的铜材居然是炮弹壳, 所以比一般铜元要坚硬得多。

当时电机压力不足, 钢模质量差, 更换频繁, 制作又靠半手工, 以致很多铜元的花纹浮浅, 再加上锈蚀的影响, “当半分铜元” 的艺术效果和时代风韵均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携带不便

“半分铜元” 发行,市面上还是挺受欢迎。可是, 它的面值过低, 而它又要与银元挂钩兑换, 每当兑换银元时, 人们就会感到不便。

当时一斤猪肉要卖60枚“半分铜元”, 如每枚以18g 计, 60 枚总重量为1080g, 约二市斤多, 真可谓“两斤铜元一斤肉”。太不方便了!这也是它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之一。

“半分铜元”版别

“半分铜元” 的版别到底有多少种至今尚无定论。因铸造多手工,私人铸造较粗糙,其版别应该比较多样。仅就现有的铜元进行归纳分为以下类别。

按铜质分:分为黄铜币和紫铜币。

按“铜元” 二字的大小分:分为大字版(也叫长字“铜元”) 、小字版(也叫扁字“铜元”) 。

▲长字版

▲扁字版

按铜元面、背图文的细微变化又可分为:正面大珠圈、背面大珠圈、双轮间距宽、双轮间距窄、“贵州省造” 四字较小、背“黔”字粗笔大字。

按“銀”上边的笔画又分“入” 头“银” ,“ 八” 头“银” 、“人” 头“银” 。

▲“入” 头“银”

▲“ 八” 头“银”

▲“人” 头“银”

▲外圈多一圈齿

▲“同” 竖钩长

▲“同” 竖钩短

▲背“黑” 少上两点

▲背“黑” 少上一点

以上是不完全的例举, 供参考, 如再经过多方面的考证、研究, 相信会有新的发现。

自光绪26年(1900)年广东开制铜元起,到1949年贵州铜元止,前后刚好50年,道出了多少兴衰故事!

0 阅读:26

尼春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