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红旗渠引水工程,本意是造福百姓,为何却遭村民不断状告?

看历史浮沉吖 2024-12-10 14:11:53

1960年2月11日,林县迎来了元宵节,更迎来了引漳入林工程的第一天。

被斩断的45座山崖,被搬走的13座山头,85道山沟道道都被填平。

真如神话传说中的愚公移山、精卫填海那般吗?

削平山头1250个,钻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座。

1969年7月6日,历经10年,总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工程全面竣工通水。

红旗渠通水

过去“十年九旱”的林县,如今放眼望去,可见一片潺潺不息的水流,一望无际的碧绿田野,到处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

谁能想到这里曾是一片荒田,连用水洗脸都是个问题。

是55万劳动人民的双手撑起了这片荒芜,变为一片生机。

历尽艰辛,踏破双鞋,鲜血与汗水交织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呢?

倒下的身影,牺牲的背后是陡峭惊险的落崖和深不见底的峡谷。

随处可见的巨大落石和那声声爆破又从何处而来,只听又一处塌方了,村里的房梁晃了晃,村民们的叹气声再一次响起……

打造林县“山河”

1960年的元宵节这天,本该是灯火通明,家家团聚的日子。

但对林县这个小县城来说,却更是意义非凡的一天。

这天,是引漳入林工程正式开工的第一天。

这个美好的开始也暗示了它最终的走向,但它的过程却是艰辛且不平凡的。

林州听名字就能想象这里一定山清水秀,绿林繁茂。

实际不然,在红旗渠通水前,曾有记者实地采访过,当地的现状比他们想象的还要糟糕,连一片池塘都难寻。

这里的地表水竟少的可怜,村民们唯一的水源却是在那漫长的取水道上。

杨贵还记得初来乍到的他,连洗脸都可以算得上是一件奢侈的事了。

他清楚地记得村民对他的大声叮嘱:

“您洗完脸千万别把水泼了,俺还等着用洗脸水喂牲口哩!”

当初的窘境仿佛还历历在目。

回想他在地图上勾勒的道道红线,仿若马良神笔般绘成了现实。

杨贵(左一)

如今看着村民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他的心境已然发生了一番变化。

古人常说,依山傍水,可林县却是个只见山不见水的地儿。

却不想那水不是没有,而是藏在了险峻深长的峡谷里。

那里有着一条凶猛的浊漳河,气势磅礴,波涛汹涌。

但对林县和杨贵等人来说,却是一件天大的喜事儿。

彼时的村民们对缺水这件事也是无可奈何,他们已习以为常,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和双脚,爬山路,挑山水。

或者夜里默默祈盼天上能来点及时雨,对村民来说就是莫大的荣幸了。

虽然发现了地下水,但这还仅是个开始,真正要如何规划引渠还是得从长计议。

想到这里,杨贵本人扬起的眉头不由变得紧皱起来。

但这并不影响他停止思考的步伐,他拿到这条神秘浊漳河的资料后就马不停蹄地赶往家中开始了他的引渠计划。

说起杨贵,没有人知道在不久的将来只要说起他,林州人都不禁对他肃然起敬。

因为没有他,就没有红旗渠!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见他工作的认真了,而他的奉献却远不止如此。

那时的他,身任林县县委的书记,却丝毫不见一点官架子。

杨贵(右二)

虽然年纪大,精神头却依然很好。

也正是这样一个以身作则的领导干部,带领了林州人走向了致富的美好道路。

但这条路并不平坦,充满了荆棘和困难,却打不倒每一个修建红旗渠的劳动人民。

据资料记载,林州市这片范围浅层地下水的区域仅有8平方公里那么大,而开采深层的地下水却要深入地下层200米以上才有机会获取。

可想而知,当时摆在杨贵等人面前是个巨大的难题。

那时的他们,没有高科技的勘探技术,也没有先进的工具或材料,连一把趁手的钢钎都是费劲了心思才得来的,但他们也并非临时起意。

建设一项工程,人力、财力和物力是无法避免的。

而在一个物资匮乏的年代里,这样一个缺水的贫困县又怎样拿的出来这些呢?

杨贵心中却早已有了打算,几个县委领导也秘而不宣,这里又暗藏何处玄机呢?

我们接着往下看。

当时的中国还并不富裕,工业化进程更是紧张沉重。

彼时的林县却有着自己的考量,之前县里在丰收季节里辛苦存了3000万斤储备粮作为不时之需,还有300万国家拨款的专项资金,再加上县里的55万人,这一笔账算上到底能否动工呢?

他们此前已经计算过了,计划能赶上“五一”劳动节建成主干渠道。

可他们的计划能不能按时完成呢?没有人能预知,一切的投入都是未知数。

之前的林县也不是没有大兴土木过,但建成的水利工程却只是杯水车薪,因此他们这才决定找寻地下水去兴建红旗渠。

杨贵

这段渠道的起点和终点早被杨贵牢记于心,从平顺县侯到林县坟头岭,全长71公里的引渠路线。

这是他夜以继日、冥思苦想得出的结论。

先前的林县美景我们已经领略过了,这里没有广阔无边的草原,更没有平原丘陵,更多的是悬崖峭壁和险谷峻岭。

但杨贵书记等人却怀着“人定胜天”的信念,势必要打造一条“惊天动地”的林县山河。

“皇天不负苦心人”

1960年2月11日,花好月圆、灯火阑珊的一天,红旗渠的动工就这样开启了。

没有任何大型的机械,在那险峻的方寸之地只能依靠劳动人民的双手和双脚,带上镐头和钢钎就这样上了崎岖的山路开挖了,却不想苦难才刚刚开始。

之后的几年时间里有45座山崖被斩断,有13座山头被炸,85道山沟被填平……

每当那一声声爆破声响起,村民们的叹气和抱怨也止不住地发起。

炸药的威力不容小觑,炸落山头的同时,附近村民们的房屋和牲口也难免受到波及。

炸坏的山头,崩坏的渠底,震裂的房屋和惊慌逃窜的牲口,没有任何外来帮助和支援的他们,就这样在一天天摸爬滚打中“成长”。

因为建设过程中对村民们所造成的影响,彼时杨贵书记收到的“状告”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

这样下去也不是个办法,看着村民们苦不堪言的现状,书记心中也是纠结万分。

深思熟虑了一番后,他紧急召开班子针对此事召开了一场会议并深入探讨。

也正是在这场县委扩大会议中,这场引漳入林的工程才有了它载入史册的专属名称——红旗渠。

同时这次的会议也起到了关键性的带动作用,因为村民们的干劲又回来了。

看着那一段段通水的沟渠,百姓的心中也渐渐有了底气,哀怨和“状告”也少了许多。

这一段一段分工通水开渠的方法也陆续施行了长达10年之久,是林县人用自己的双手不懈努力换来的。

当初汹涌的浊漳河仿若一条巨龙腾空出示,展现在世人面前。

它的出现昭示了林县的生机,更是林县人心中不灭的信念和坚持。

滚滚长河,道道沟渠。

当初爆破的声音已被阵阵拍浪声取代,村民们早已欢呼雀跃,千百年来都没有解决的缺水和干涸,如今却是幻化成了现实。

更何况这是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打造出来的,谁能相信这如此浩大的工程却仅靠着简单的工具和人力就完成了呢?

4万多人扛着工具和行李,推着简易小车在蜿蜒盘旋近似垂直陡峭的山路里艰难地前进,吃着馒头,累了就席地而睡的日子不是没有过。

顶着烈日,迎着夕阳,他们依然勇敢面对。

胆怯和害怕仿佛被他们抛在脑后,当时的水利工程技术股副股长吴祖太,坚持走近塌方查看情况,而最终牺牲。

每每想到吴祖太,杨贵都忍不住叹息道:

“林县的每一处水利工程,都有他留下的心血。他走得太早了,太可惜了。”

人称工地最小修建者的张买江年仅13岁。

他的父亲曾为此付出了生命,却不想年幼的的他却如小大人般承担起了父亲未完成的心愿,奉献给了这片工程整整9年的时间。

这期间什么苦头他都吃过,烧水做饭,石匠、铁匠还有爆破的活他样样拿手,她的母亲既感慨又自豪。

还有号称干活不要命的排险队长任羊成。

只见一圈绳索捆着他那瘦弱不堪的腰头,背上扛着工具,就拿着抓钩这样一步步吊着下去。

旁人看了都不禁捏了一把汗,可这样危险的活他却早已轻车熟路,“阎王殿”他都到访了好几回,却都侥幸活了下来。

缺了四颗门牙的他说起生死却好似云淡风轻,直到后来工程竣工记者采访时,看到他的身上嘞出的带痕却还是分明可见。

但在他眼里这是他付出心血的见证和荣誉,有人问起他的门牙,他还能笑着开口说起他那段经历,那是他被石头砸了动惮不得后用钎子别出的结果。

大家听了都不由胆战心惊,没想到这一段段感人的故事背后却暗藏着一段段心酸血泪史。

他们仅是最普通的劳动人民,却将锄头换成了钢铁。

任羊成

看不懂图纸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炸开了一个又一个山头,村民们震裂的房屋,逃走的牲畜,他们的心血和付出早已倾注在这红旗渠中。

他们的精神永存,也将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党的精神和灵魂: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

这就是红旗渠精神。

不忘初心

在红旗渠一期工程结束,二期工程启动时,却不想又迎来了一场惊心的“暴风雪”。

因政策有变,林县的红旗渠二期工程不得不暂停执行。

但杨贵作为领头干部却有着自己的“固执”,从他的作风不难看出他是真心为民办事的干部。

面对下达的“铁令”,上级善意的“提醒”,他却仍一意孤行,坚守初心。

3000多年青壮劳动力组成了一支开凿隧洞的突击队,并时刻防着检查。

为了保证工程的进度,他不得不这么做。

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谭震林面前他没有否认,却是讲起了修建红旗渠的苦难与付出。

最终他的坚持迎来了胜利的希望,有了上级的支持,红旗渠的进度也加快了。

杨贵后来曾说道:“谭副总理了解了林县的真实情况后,对红旗渠建设一直关心支持。”

一路走来,个中辛酸苦辣他都得咽下。

但他维护的不是自己,更不是工程的利益,而是背后付出的55万劳动人民的心血与付出。

可见他的初心和初衷没有变过,如同红旗渠那般顽强坚固。

他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更被林州人记在了心中。

从建渠开始他就十分勤恳敬业,彻夜难眠的他到了第二天还在想着引渠的路线和法子。

在1960的春节,他也不曾休息,而是带领着一班人马通宵计算着红旗渠的开工日程和时间计划。

收到人民的状告,他第一时间想着解决。

后来遇到特殊时期,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而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为群众说话,这是他的执着,更是他的初心。

十年的建设,牺牲了整整81人。

但他们无悔,在这一方水土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不愧于这片家乡。

他们自力更生不怕吃苦的信念和无畏的精神不仅架起了红旗渠,更是为后辈们搭起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之桥。

不论历史如何更迭交替,红旗渠永远都在人民的心中。

红旗渠精神更是党和人民的榜样精神,它将永载史册,铭记于每个人民心中。

参考资料:

太行天河——红旗渠修建的前前后后------北京日报

杨贵与红旗渠------大河报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