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作为我国首个大一统王朝,其历史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
不过,对于民间流传关于秦朝的前身“秦国”,却有几个常见的误区。

一是关于秦国的出身,有许多人认为秦国出身蛮夷,是西戎一带的“野人”。
其实不是,关于秦国的出身,《史记》已经有明确的解释,周孝王时期,大造(赵国的先祖)有一个侄孙,叫子非,因为养马养的好,被周王封在秦地(今甘肃天水),是秦国公认的先祖。
他被后世称为“秦非子”。

二是关于秦国的崛起,人们都说秦国在春秋就是“春秋五霸”之一,其崛起也有一定的必然性。
其实又错了,首先“春秋五霸”就是一个不正确的称呼,因为孔子在书中写的是“春秋五伯”,汉末三国的名将杜预在书中注解道,这“五伯”是:“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齐桓公)、晋文(晋文公)”。
这里面并没有秦国,更何况,在秦穆公时期,为了加速扩张,秦穆公还给秦国玩了个“大的”,他想通过拥立晋文公来达到控制晋国的目的,没想到反被晋文公利用扩张了自己的实力。

更惨的是,在“兵神”吴起的阴影下,秦国的河西之路屡屡受挫,到了战国初期,已经沦落到一个“二流”的诸侯国了。

而今天给大家带来的这部影视剧《大秦帝国》系列中的第一部“裂变”,讲述的就是战国初期,秦献公在“少梁之战”被魏军射伤去世后,他的儿子秦穆公重用商鞅,变法图强的故事。
《大秦帝国之裂变》是由黄健中执导,孙皓晖编剧,侯勇、王志飞、高圆圆领衔主演的历史大剧,于2009年12月18日在搜狐首播。

公元前362年,为了重夺河西之地,秦献公带着儿子嬴渠梁(侯勇饰)和一众精兵猛将,与魏军在少梁谷地展开了长达数日的厮杀。
双方在连日的鏖战下损失惨重,这时,魏国的中庶子(相当于参谋)卫鞅(后来的商鞅)提出,要“春守秋战”,以国力压制秦军。
此言一出,不仅没人听,还遭到了其他人的嘲笑。

另一边的秦军大帐,嬴渠梁提议趁着魏军疲惫,率先发动突袭攻击魏军大营。
得到父亲同意后,嬴渠梁立刻率领骑兵出发,秦献公紧随其后,这次攻击十分有成效,嬴渠梁俘获了魏军的宰相公叔痤(杜雨露饰),但秦献公在撤退后,却意外被魏军冷箭所伤。

病榻上,献公奄奄一息,在临死前,他嘱托儿子与魏国停战,这么多年的战争,秦人已经消耗不起了,要与民生息,强化国力。
献公死后,嬴渠梁继位,号曰“秦孝公”,他恪守父亲的遗言,为了治理秦地,他向天下发出“求贤令”,承诺来秦国的士子只要有治国的思路,都可以获得高官厚禄。

卫鞅(王志飞饰)此时已经对魏国失望透顶,不仅魏惠王昏庸无能,他的弟弟公子卬(王辉饰)更是草包一个。
于是卫鞅响应了秦孝公的求贤令,来到秦国面见国君。
两人在交谈中,卫鞅明确指出了秦国现下的弊端,并说出,要变富变强,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变法。

于是,秦孝公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对秦国上下进行全面的整顿,剥夺世族封地,奖励耕种,操练新兵。
秦孝公看着日新月异的秦国,心里很高兴,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了卫鞅,卫鞅从此改名为“商鞅”。
正在一切欣欣向荣时,危机却逐渐降临,魏国的名将庞涓蠢蠢欲动,秦国内部的世族对商鞅恨之入骨,商议里应外合除掉这个“祸害”。

商鞅和孝公能成功渡过危机,让秦国“大出于天下”吗?
剧中,侯勇扮演的“秦孝公”可谓是深入人心,拍摄过程中,由于剧本上很多生僻字不认识,他不得不查字典,并称自己已经快变成了“汉语言专家”。


王志飞饰演的商鞅也一样被粉丝“追捧”,在后来很多年后,他回忆起这个角色,是自己演艺生涯中最棒的形象。

喜欢这部剧的朋友,可以去爱奇艺搜索观看,没看过的观众千万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