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我国高铁超68吨动不了,为何日本高铁超95吨随便跑

笑看云烟 2024-06-28 10:22:44

中国高铁一直作为我国的名片,更是令诸多国家纷纷前来合作。

但近年来,高铁超载问题却浮现出来,2024年的1月31日,有网友发布视频称,G1956次列车因车上旅客过多,触发超载警报,导致无法运行,无座无票旅客被请下车补票。

一个原本为100余人设计的车厢,硬生生被塞入了超乎想象的人数,乘客们不得不在过道和洗手间附近艰难地寻求一席之地。

相反,日本的新干线却存在着超载95吨还能随便跑,难道我国引以为傲的技术真的就比不上日本的新干线吗?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严重的超载问题呢?

中日高铁应对超载的不同策略

其实面对高铁的超载问题,中国和日本都有着自己的应对之策,而且两国在高铁的设计理念和运营都存在着分歧。

作为中国的名片,中国高铁一直都是“以人为本”最为核心追求,注重为乘客提供舒适优质的出行体验,这种设计理念孕育了复兴号等新型高铁动车组的诞生。

走进中国高铁的车厢,大家会被里面的宽阔、开敞所吸引,其令人身心倍感放松,而且车间还有不少贴心设施,以便乘客使用。

且除了人性化的设计,中国高铁还有着极高的安全措施。

但面对超载,中国高铁更注重从制度层面加以管控。

文章信源:"复兴号"超员后无力运行?铁总:会自动报警或停车——来源:荔枝新闻

复兴号设有先进的超载报警系统,一旦载重超出阈值,车载计算机将判定存在安全隐患,不允许列车发车。

2024年2月18日,那趟从兰州开往广州的K225次列车,也正是由于超载100%而被迫滞留长沙站。

文章信源:“买短乘长”致兰州-广州K225列车超员,旅客挤不上车?官方通报——光明网

而日本的新干线却与中国高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一开始新干线其实就很注重实用性和载客量上的改良,通过一系列创新设计来适应更高超载情况,追求"以小博大"的效果。

新干线引入了创新的空气弹簧二次悬挂系统,能够自动调节车身的稳定性,即使在超载情况下也能提供最佳的乘坐体验。

除了这些设置,新干线还能通过优化车体结构设计有效的减轻列车的自重,为超载情况预留了更大的安全空间。

除此之外,新干线还在座椅布局和站立区设计上进行了巧妙的改进。

紧凑的座椅布局和人性化的站立区设置,显著提升了单位面积内的乘客承载效率,这些设计不仅令乘客更加舒适,同时也增强了列车运行的整体效能和安全性。

凭借这些创新设计,新干线在承载能力上展现出了惊人的表现。

更是有人称,日本东京某些新干线甚至出现了专门"塞人"的工作人员,以期将站台上的乘客全部装载上车,但这些传言究竟属实与否,还有待求证。

面对超载一事,不难看出中日两家高铁公司存在路径依赖效应。

中国高铁注重整体舒适性和安全性达标,因此在硬件上投入了大量资源,致力于提供更佳乘车环境,反之日方则更偏重实用性,精心布局座椅、站立区域,优化载客结构,追求收益最大化。

中日高铁设计理念的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两国国土以及人口上的差异,毕竟国土人口不一致,所需要满足的条件就不同。

为了满足这种庞大的运输需求,中国高铁不得不在安全性上将标准定得更高,要知道高铁在快速行驶,一旦出现了重大事故,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相比之下,日本的国土面积小,人口并不多,他们的高铁所需要承担的任务并不多,主要就是短途运输,而日本新干线最主要的还是超载问题,确保在高峰期的运作能力能达到需求。

还有就是两国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高铁设计理念的取舍。

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高铁是作为国家的名片,也是展现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无论在技术实力还是服务水准上,中国高铁无疑都会追求极致。

而大幅超载不免让人质疑高铁的"高端形象",矛盾陷入两难困境。

但对于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来说,新干线更多被视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重点在于实用价值,在这种发展阶段,满足大众需求的运营效率,往往优先于体现品牌形象。

中日两国高铁发展历程的差距,也造就了双方理念的不同。

作为世界上第一条高铁线路,日本新干线的运营经验积累了几十年,基于对复杂局面的把控能力,日本人有足够的信心,在不触碰底线的情况下追求极限运营。

而中国高铁起步相对较晚,技术储备有限,因此在设计理念上更加保守和谨慎。

复兴号等新型号的高铁更多体现了安全第一、重在冗余的思路,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超载容量。

可以说,中日两国高铁超载问题背后所反映的,正是两种不同的国情与发展阶段。

在国力持续增强的当下,中国必将在高铁技术上不断升级换代,设计理念也会随之调整,但如何在兼顾安全前提下,提高运营效率,将一直是一个长期的课题。

未来展望

有识之士指出,中国高铁要避免重蹈日本新干线的覆辙,必须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优化硬件设施和运营管理,全面提升运力。

从硬件设施层面来看,中国高铁首先要学习日本新干线的一些创新设计理念。

同时积极探索新型车体材料和结构技术,减轻复兴号自身重量,从而为提高载重量赢得更大空间。

中国高铁还应该借鉴日本新干线的空气悬挂技术等成熟经验,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换代,不断增强复兴号应对超载情况的适应性,避免一味依赖主动停车的保守做法。

从运营管理角度来看,中国铁路同样也应该完善相关制度,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策略。

新华网《开年“看见”丨毫厘见中国高铁》2024-01-18

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控载客情况,优化运力调度,再如进一步完善高铁购票制度,遏制"买短补长"等违规行为,科学控制超载程度等。

毕竟安全性和运营效率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相互交流、融会贯通,才能找到最优解。

不难发现,解决超载难题的根本之道,就是要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寻求动态平衡。

政府部门要持续优化铁路发展规划,满足不同阶段的运输需求,企业方面需要加大科研投入,掌握世界一流的关键技术,公众也应该养成文明有序的乘车习惯,避免产生新的超载压力。

高铁超载虽然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世界性难题,但并非就无法破解。

只要秉持"安全为本、效率为要"的理念,运用好创新思维和智慧之力,相信未来中国高铁定能在超载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乘客提供更安全、更舒适、更高效的出行体验。

文章信源:

一高铁因超载无法运行,有旅客被请下车补票,12306提醒——长城网

1 阅读:2072
评论列表

笑看云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