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外长萨尔3月4日向国际社会抛出一份极具争议的停火协议,要求加沙地带实现“全面非军事化”、哈马斯等武装组织彻底退出权力架构、并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这一被称为“以色列版终局方案”的提议,立即遭到哈马斯高层“以枪换和平是羞辱”的激烈反弹,双方谈判陷入死胡同,加沙局势再度逼近临界点。
以色列此次提出的三大条件,被中东问题专家视为对加沙地带的系统性“政治格式化”。其中“全面非军事化”不仅是要求解除哈马斯武装,更意味着以色列将直接接管加沙安全事务。从加沙北部边境的电子围栏到海岸线的海上封锁区,以色列计划部署智能监控系统,并设立24小时无人机巡逻区。据《国土报》披露,以军方已制定“加沙非军事化路线图”,计划用18个月完成武器收缴和治安部队重组。
在政治层面,以色列要求哈马斯和杰哈德彻底退出治理体系。这相当于对2007年以来加沙权力结构的彻底颠覆,特拉维夫意图扶持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重建控制。值得关注的是,以色列首次将“释放被扣人员”与武装解除直接挂钩,被扣押的132名以色列人成为谈判筹码。这种将人道主义议题与战略目标捆绑的策略,正在引发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的批评。
面对以色列的施压,哈马斯政治局成员祖赫里在贝鲁特发表讲话称:“我们的武器是抵抗占领的合法工具,解除武装等于集体投降。”这一立场背后是残酷的现实逻辑——在2021年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哈马斯获得44%的席位,其民意基础与军事存在深度绑定。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数据显示,加沙武装组织目前仍保有约1.1万枚火箭弹、300公里地下隧道和35个机动指挥所。
更关键的是,哈马斯将武装抵抗视为政治生存的“终极保险”。2005年以色列单边撤离加沙后,法塔赫因放弃武力逐渐丧失话语权,这一教训被哈马斯反复重提。加沙政治分析家阿马尔·阿布·拉马丹指出:“放下武器意味着哈马斯将重蹈西岸覆辙,沦为以色列安全部队的治安协管员。”
国际社会对停火的斡旋陷入两难境地。美国虽公开支持以色列自卫权,但五角大楼情报显示,拜登政府私下担忧加沙权力真空可能被极端组织填补。欧盟27国在布鲁塞尔召开的紧急外长会议未能达成统一立场,德国、奥地利坚持“以色列安全优先”,而西班牙、爱尔兰则谴责“非军事化”违反国际法。
阿拉伯国家的态度更显微妙。埃及虽暂停调停代表轮换,但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数据显示,以色列货船通行量在协议提出后骤降40%。卡塔尔王室基金会悄然冻结了对加沙的3亿美元援助拨款,此举被解读为向哈马斯施压的信号。沙特《中东日报》社论警告:“任何承认以色列控制加沙的方案,都将导致阿拉伯联盟的二次分裂。”
在政治博弈的硝烟背后,230万加沙平民正承受人道灾难。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最新报告显示,加沙北部72%的住房已成废墟,南部汗尤尼斯难民营的日均供水量降至每人8升——仅为世卫组织最低标准的1/3。然而,巴勒斯坦政策与调查研究中心的民意数据显示,哈马斯支持率在冲突期间逆势攀升至49%,较战前增长14个百分点。
这种矛盾现象折射出巴勒斯坦人的生存困境。加沙大学教授穆罕默德·达拉维指出:“当国际社会连停运定居点都做不到时,民众自然将武力抵抗视为最后选项。”在贾巴利亚难民营,45岁的裁缝阿布·哈立德坦言:“我们不是在支持战争,而是在捍卫不被彻底抹去的权利。”
随着斋月临近,局势进入高危阶段。以色列国防军已完成针对拉法地区的作战预案,哈马斯则被曝在加沙城部署了俄制“短号”反坦克导弹。国际危机组织警告,若未来两周谈判无突破,加沙可能爆发2021年以来最激烈冲突。而伊朗革命卫队向黎巴嫩真主党运输“法拉克-2”导弹的情报,更增加了地区战争的风险。
在这场关乎中东格局的较量中,以色列试图通过军事优势重塑地缘版图,哈马斯则赌上全部身家维系存在根基。当“非军事化”遭遇“不自由毋宁死”的对抗逻辑,加沙的硝烟再次证明:没有政治互信的武力博弈,终将陷入以暴制暴的死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