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帝的尚方宝剑,忠臣良将的催命符

闲说宇俊星 2024-12-10 12:07:08

乾隆御赐景泰蓝措金措银宝剑(爱新觉罗艾雨泽)

明代的尚方宝剑出现时间很晚,一直到明朝万历“三大征”时,才有赐给主帅“尚方宝剑”的事情。但权力也有限,持有尚方宝剑的高官,只对其职权范围内的官员,有管辖的权力。

说白了这个东西是皇帝对前方主帅的信用背书,方便主帅能一锤定音决定一些事情避免一些扯皮。但是崇祯皇帝明显就没把这个东西用明白,他主政这些年把尚方宝剑像菜市场白菜一样批发出去了太多把。

尚方宝剑(电视剧 包青天)

皇帝亲授的东西应该有威严和神秘感,给多了反而掉价,没有那么强的作用了。而且崇祯后期基本就是把尚方宝剑当成了“最后通牒”,成了一种对将领的催促手段。

崇祯一朝拿了尚方宝剑的大员像是中了诅咒一样,最后的结局大部分是身死族灭或者投了满清。

被逼野战的大将满桂

崇祯2年,皇太极大军入寇关内。骗过了明军监视,先拿下遵化城杀死杀死了前来救援的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又大军围攻北京,关宁军在北京城下阻击了皇太极后。被打脸恼羞成怒的崇祯直接把关宁军老大袁崇焕抓了。导致关宁军大哗,部队直接回辽东了,后面才被叫回。本来要回家的皇太极看到时机又杀回来第二次把北京包围了。

乙巳之变,后金入寇路线

当时负责北京城防御的满桂在辽东和后金多次交手,知道后金野战强明军太多。现在关宁军主力因为老大被抓又跑了,就他带的这些人加上京师附近部队肯定不是皇太极的对手。

今日永定门,乙巳之变时4万明军在此团灭

满桂认为“众寡势殊,未可轻战”。把北京守住,依托北京消耗后金就行了,这会儿后金攻击坚城的能力还不行,打不下来肯定要撤军。但如果明军出来打绝对是送的。就算要打,那也要把关宁军再叫回来,合兵一处再打。

但崇祯坚决要求满桂主动出击——“上趣桂出师”。为了表达对满桂的信任感还授予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皇帝表示出对满桂的无限信任。

永定门瓮城

看到皇帝搞这种“行为艺术”,满桂也知道完了。倔种老大是劝不动的,只能出去打,尽人事以待天命,以死报国吧。满桂把军队带到永定门外,摆开阵型和满清决战。

十二月初五日,满桂乃督步骑四万,列阵于永定门外,围濠栅,环以枪炮十重,严阵以待。

关内明军和其他九边部队没吃过后金的亏,开始的时候气势上还不错。但是后金的野战能力高出一筹,战斗过程又安排了不少人身着明军制服进行奇袭。

结局毫不意外,4万多明军全军覆没,高级将领被打死了一半,满桂壮烈殉国。你说这尚方宝剑领的亏不亏吧。

1629年的乙巳之变,皇太极大掠而还,北京首次被后金包围,京师北面防线洞开,军队损失十余万,众多高级将领阵亡。

把尚方宝剑玩脱了的袁崇焕

乙巳之变后另一个被授予了尚方宝剑的高官就是袁崇焕了也被杀了。满桂之死好歹是军人战死沙场,算是个不错的归宿。

大明袁督师

袁崇焕则是崇祯“因爱生恨”的祭品了。崇祯在北京之围没有解除的情况下,把人抓了事后凌迟处死,这么弄死高级干部的确是崇祯恼羞成怒的表现。

袁崇焕这人有能力,能办事,但是性格中也有轻佻的一面。他当初异军突起从一个地方官火箭班升任辽东地区主官。就是因为在明军沈阳、辽阳惨败后。明朝官场对辽东避之不及的情况下,他单骑入关进行考察,提出了平辽的方略,被天启皇帝破格任用。

努尔哈赤接连拿下沈阳、辽阳,辽东一片风雨飘摇之时,袁崇焕脱颖而出

崇祯继位后,他被重新启用,爱吹牛的毛病又犯了。和皇帝滔滔不绝讲述自己平辽方略,最后喊出了“五年平辽”这个口号。估计他也不信,但是热血青年朱由检信了,还赐予他尚方宝剑让他便宜行事。这是一年后他悲剧人生的开端。

袁崇焕擅杀毛文龙(头条博主“画画的老韩”作品)

袁崇焕脑子多活啊,马上就拿着尚方宝剑去东江镇解决不听调遣的毛文龙。按照道理讲当时毛文龙并非袁崇焕的直接下属。而且《大明律》更有明文:“凡京官及在外五品以上官有犯,奏闻请旨,不许擅问。”毛文龙即使有问题,他也只能上奏弹劾,不能拿下毛文龙直接宰了。这是大不逆之罪,最后崇祯抓他下狱的一条原因也是这个。

他临死前也说“文龙身为边镇大帅,非臣所可以擅自诛杀者”。

那明明袁崇焕杀不了毛文龙,可袁崇焕上岛之后,却能轻松将毛文龙捆绑,然后当场处决刚逮捕毛文龙还非常淡定,说“督师惟恃节制,何得杀我?”。袁崇焕这时拿出尚方宝剑直接将军了“今日非本部院意,乃是上旨。”

毛文龙多年在东江镇,跋扈惯了,此刻却怂了直接束手就擒。

这次可能是“尚方宝剑”这项制度在明代最能体现它代表的皇权独断的时刻。但可悲的这其实是袁崇焕的小伎俩,杀毛文龙压根不是崇祯帝的本意。

这次尚方宝剑害死了2员大将,毛文龙死后一年袁崇焕因为皇太极打到京师,边军防御失职被问责也被下狱处死。

热血青年卢象升

明末部队之间相互拆台,坑死队友的案例非常多。但是卢象升这种带着皇帝尚方宝剑,在京师周边作战,众目睽睽之下被人坑死的名将还是第一个。

文武双全的“救火队长”——卢象升

卢象升在剿灭农民军时崇祯帝就赐予他尚方宝剑(崇祯皇帝一共赐了3次),让他都督山西、陕西等地的事务。卢象升在明末的镇压农民起义时脱颖而出。他提出的区域联防政策曾经把农民军之火几乎扑灭,颇得皇帝的赏识。

卢象升曾经说:

“总督、总理宜有专兵专饷。请调咸宁、甘、固之兵属总督,蓟、辽、关、宁之兵属总理。”又言:“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警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

1639年卢象升正在给老爹守孝。但这年年底满清再次大规模入关劫掠。

卢象升被召回,清军来势汹汹明朝上下都有畏惧的思想,想着等清军抢完了算了。连皇帝也是这个意思,但崇祯皇帝不好意思说。

守孝期间赶回京师救火的卢象升

而卢象升坚决要和清军打,这就和兵部尚书杨嗣昌、太监高起潜等人起了冲突。一向欣赏卢象升的崇祯帝此时既不明确支持也不反对。

在卢象升再三请战,“予受国恩,恨不得死所,有如万分一不幸,宁捐躯断脰耳。”

朝堂倾向“躺平”应对卢象升主战,崇祯在明知明军野战不利情况下让卢象升出兵,连环画《李自成之清兵入塞》

崇祯皇帝第三次赐予卢象升尚方宝剑,还赐御马百,太仆马千,银铁鞭五百。打了鸡血的卢象升就出发了,看史看到此就很迷惑了,我不清楚崇祯皇帝的决策逻辑是啥。

这一年皇帝面对满清不敢打也知道野战打不过,那干啥还要给属下打鸡血,要树立“大明忠贞臣子”的榜样吗?可这些年死在战场这些榜样太多了,打不过保存实力不丢人啊。

崇祯:“我知道官军打不过,但是要有一个态度”

清军战力强,小规模接触明军都没啥优势。崇祯又些后悔想用刘宇亮代替卢象升,看看这想一出是一出的。这个想法被制止了。但杨嗣昌这些大佬,明里暗里使绊子。只走了一段路,卢象升带的两万人就被调走了一大半去守备皇陵,随军的口粮也不够。

这种情况下还被人构陷贪污军饷,最后在严冬腊月在河北巨鹿的贾庄,缺衣少粮的卢象升部被清军包围。明军全军覆没,卢象升战死。

严冬腊月中,五千多明军力战而亡

崇祯帝这人感情特别细腻,其实不太能扛得住大的压力。在情绪饱满觉得属下忠贞可报的时候,掏心窝子的话一个劲的说。事后冷静下来又觉的话说大了,要收回。臣子得到了皇帝的信任就要120%的完成承诺,搞砸了皇帝也不会管,而且你性命堪忧。

17年时间他换了14位兵部尚书,能混到平安落地的只有张鹤鸣、熊明遇、冯元飚、王在晋。

除了上面说的领了尚方宝剑最后枉死几位,还有不少大员也领了崇祯皇帝的尚方宝剑。比如孙传庭、杨嗣昌、洪承畴等人,他们的下场就不多说了。

明朝覆灭前虽然纸面力量还可以,但是国家上下真是一面末日的景象。连最高领导人也是这么个不能扛事,刚愎自用又苛责下属的主。

明亡矣!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