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心里话,现在明星运动员发个日常照不算啥新鲜事,但朱雨玲这组照片还是让好多人停下滑动的手指。4 月 8 号那天,她在微博晒了几张赏花照,黑色休闲外套配金丝眼镜,单手比耶的姿势又美又飒,看着就是普通的春日随拍,可评论区一下子就炸锅了 —— 为啥?您琢磨啊,这位前国乒世界冠军,上一次正儿八经营业还是去年 11 月的生日动态,突然冒出来发美照,而且三天前刚在 WTT 仁川冠军赛赢了日本选手大藤沙月,时隔三年又打进世界大赛四强,这时间点凑一块儿,谁能不好奇她现在到底啥状态?
好多人对朱雨玲的印象还停留在 “国乒一姐” 那会儿。记得 2017 年世界杯,她拿了女单冠军,那时候满场跑着庆祝的样子,眼里全是光。可后来赶上伤病,2020 年之后慢慢淡出赛场,甚至传出过退役的消息。说实话,那几年大家都以为她可能就这么告别乒乓球了,毕竟运动员一旦离开赛场,再回来难如登天,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想再拽回来可不容易。谁能想到,2024 年她突然复出,代表中国澳门队打球,一开始还有人嘀咕:“这么久没打比赛,还能行吗?” 结果人家在卡利亚里支线赛拿了女单冠军,今年仁川又赢了早田希娜、大藤沙月这些日本主力,您说神奇不神奇?
现在的朱雨玲跟以前不太一样了。以前打比赛那叫一个紧张,赢球了咬嘴唇,输球了掉眼泪,整个人绷得像根弦。现在呢,您看她赛后采访,笑着说自己是 “兼职运动员”,白天在天津大学当竞体中心主任,晚上还要处理半导体公司的事儿。我觉得吧,这恰恰是她聪明的地方 —— 把日子过成了 “双面胶”,一边没放下乒乓球,一边在校园和职场开辟新战场。就说这次仁川比赛,面对日本选手的快攻,她不跟人家硬拼速度,反而像个经验丰富的老棋手,慢悠悠摆短、劈长,等对手急了出错,再抓住机会抢攻。数据显示她关键分处理成功率 73%,比对手高 18 个百分点,您瞧瞧,这不是靠蛮劲,是靠脑子打球。
网友经常说 “雨玲姐这时间管理,简直是开了挂的闹钟”。每天凌晨 4 点到 6 点雷打不动练体能,周末还要带大学生比赛,换普通人早累趴下了,可她愣是把两边都顾得挺好。在天津大学,她带的学生拿了全国大学生锦标赛冠军;在公司,她主导的智能乒乓球拍项目申请了专利。有人可能会问:“这么忙,精力跟得上吗?” 您别说,上次看她采访,说现在打球就像打游戏,每赢一局都是解锁新关卡,没以前那么大压力。这心态转变挺有意思,就像把绷了多年的琴弦调松了,反而弹出了更悦耳的调子。
其实朱雨玲的故事,折射出现在运动员的新活法。以前大家总觉得运动员就得一条道走到黑,退役了要么当教练,要么搞行政,现在不一样了。马龙当乒协委员,丁宁读北大博士,朱雨玲搞跨界,越来越多人在赛场外找到新舞台。国家体育总局数据说,2024 年退役运动员再就业率涨了 27%,四成多搞 “体育 +” 跨界,这说明啥?说明咱们对运动员的看法在变,不再只盯着金牌,更看重他们全面发展。就像朱雨玲,现在打比赛输赢没那么揪心了,大家更爱看她怎么平衡多重身份,怎么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说句实在的,现在看朱雨玲打球,更多的是一种欣赏。欣赏她历经伤病还能回来,欣赏她把人生过得像乒乓球一样,有进攻有防守,还有灵活的变线。她的赏花照为啥让人感动?可能因为那里面藏着一种普通人都能懂的坚韧 —— 不是非得拿冠军才算成功,能在低谷爬起来,在不同角色里切换自如,本身就很了不起。您说,这样的朱雨玲,算不算把人生打成了漂亮的 “擦边球”?下次她再发动态,您会不会也跟我一样,忍不住多瞅两眼,想知道这位 “斜杠冠军” 又解锁了啥新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