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北伐为啥那么辛苦,除了地理的因素,和曹操的一项政策不无关系。
赤壁大战后,经过 10 余年的内徙,曹操构筑了一条横贯中国大陆数千里、纵深数百里的荒僻无人地带,包括合肥所在的江淮平原,襄阳所在的荆北平原,祁山所在的秦岭。
先来看合肥方向:
建安十四年,孙权中了蒋济之计仓皇退军,战后曹操不听蒋济劝谏,仍然决定强制迁移江淮民众,结果江淮十余万百姓因为受惊吓逃到东吴境内(太祖不从,而江、淮间十馀万众,皆惊走吴)
建安十七年十月,曹操发动第二次濡须口战役,战役前夕,曹操对江北百姓再度发布了内迁命令,结果引起当地居民的恐慌,他们纷纷渡江南逃(初,曹公恐江滨郡县为权所略,征令内移。民转相惊,自庐江、九江、蕲春、广陵户十余万皆东渡江。江西遂虚,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与孙权相持不下后,曹操无奈撤军北返,沿途又内徙了大批民众,以至于淮南滨江屯候皆彻兵远徙,徐、泗、江、淮之地,不居者各数百里。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0fb01ed6303997391fc4778b3df649d1.jpg)
荆州方向
建安十四年冬曹仁奉命放弃江陵,退至襄阳,迁徙了大量江汉平原的民众。
建安二十四年冬,孙权偷袭江陵,为防备江东,曹仁在击退进据襄阳的吴将陈邵后,把附近的江北居民迁往南岸(使将军高迁等徙汉南附化民于汉北)。
至此除了柤中等山区残留少数蛮夷,襄阳以南、江陵以北的数百里中间地带基本上空无居民。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4053cc9dd2de6e0d4d9e898be46a1036.png)
汉中方向
建安二十年曹操进占汉中后不久,立刻着手把当地民众迁往关中平原(鲁降,既说太祖拔汉中民数万户以实长安及三辅)
随后张飞取得巴西之战的胜利,张郃大败,曹操担心巴西的杜濩等人留在汉中生变,将他们全部安置到了洛阳(魏武定汉中,祖父虎与杜濩、朴胡、袁约、杨车、李黑等移于略阳,北土复号曰“巴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a328a13610b5c5f59cc4b00f279bac8.jpg)
汉中之战后,曹操为防备刘备北上,又把剩余的民户随军迁走(及刘备取汉中以逼下辩,太祖以武都孤远,欲移之,恐吏民恋土。阜威信素著,前后徙民、氐,使居京兆、扶风、天水界者万余户,徙郡小槐里,百姓襁负而随之。”令既之武都,徙氐五万余落出居扶风、天水界)
这样,武都郡所在的陇南山地也断无人烟
注意汉中人口的变化,已有八万户(总计十万户)被曹操迁走,留下的又是好不容易翻身的巴人,刘备后来血战拿下汉中,为啥没有趁机北上,与关羽联手北伐,一个原因就是汉中没有足够的物资条件来支持!(果得地而不得民也)
事实上,对于曹操的举措,内部是异议的!
蒋济就反对过:当时我弱敌强,不迁徙必失。自从击败袁绍,北达柳城,南对江、汉,荆州臣服,威震天下,人民别无他志。但百姓怀念旧土,不乐于迁徙,若闻此事必惧怕不安(是时兵弱贼强,不徙必失之。自破袁绍,北拔柳城,南向江、汉,荆州交臂,威震天下,民无他志。然百姓怀土,实不乐徙,惧必不安)
徙民对老百姓都是莫大的伤害,离开故土,千里跋涉,去遥远未知的地方,不仅土地、房产没了,路上还要吃无数的苦头,谁会同意!
然而对曹操来说,老百姓的确吃够了苦头,但是从战略上来说,他取得了重大胜利。
为什么这么说呢?
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
在大规模战役中长途运送粮饷会严重耗费进攻方的物资和民力。
而防守一方通过后撤防线,诱敌深入就能以逸待劳(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
事实上,这一举措对于巩固边防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无论是西线的蜀汉北伐,还是东线的孙吴北上,都无功而返
当然反过来,魏国如果南征也要付出重大代价,这也是曹魏大多数时期都采取守势的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