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栗頿
编辑 | 栗頿
民以食为本,此乃亘古不变的真理。亦是历代皇帝极为关注的要点。古代百姓的饮食生活,与电视剧和小说中的描绘有着不小的出入。
摒弃那些浪漫化的描写,实际上古代百姓的饮食条件极为艰苦,那些如今我们司空见惯的食材,在他们眼中却是难以企及的珍品。难以想象,现代人是否能适应那样的环境并生存下去。
《国语》中对古代皇帝的饮食有所简述,言及“天子享太牢之礼,牛羊豕三者皆备,诸侯则以牛为主,卿以羊为供,大夫食豕肉,士人则以鱼炙为食,而庶民则仅以蔬菜充饥”。
由此可知,古人的饮食并非如同现今的大米白菜般荤素均衡,而是有着森严的等级之分。按照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尊卑次序,人们的膳食也有着天壤之别,截然不同。
周差尊卑分明:百姓仅能吃野草蔬菜充饥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成立之初,周公姬旦设计出一套严谨的阶级体制,这便是广为人知的“三纲五常”。
在这等级分明的社会中,百姓始终位居社会最底层,生活困顿不堪。而对他们生计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正是每日的口粮。
依照周礼所定,百姓的口粮极为简朴。上层贵族可尽享珍馐美味,而平民百姓则只能依赖蔬菜度日。
具体而言,皇帝可尽享牛、羊、猪三牲之肉,诸侯限于牛肉,卿与大夫则以羊肉或猪肉为食,低级官吏仅可品尝鱼肉,而百姓则仅能依靠蔬菜裹腹。
这种严苛的阶级体系历经数个世纪,长期束缚着普通百姓的生存权益。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农耕技术和体系,百姓们日夜劳作,却仅能获得微薄的收成。
他们不仅要以有限的粮食维持自身的温饱,还需满足贵族阶层的奢侈需求,以至于连最基本的食物,都无法尽情享用。
为了协助人们耕作与作物种植,“牛”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它可协助完成犁地等农耕方式,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的耕作效率。
因此在古代,牛的地位极为崇高。《礼记·王制》中对此有详尽记载,诸侯若无缘由不得宰杀牛,大夫若无过错不得屠宰羊,士人若无特殊原因不得杀害犬,平民百姓则无理由不得享用珍馐美味。
一般而言,牛羊犬三者,人们不可随意宰杀食用,唯有皇室贵族才有资格品尝其美味。然而,出于保护农耕生产的考量,古代的皇帝通常很少宰杀牛羊犬等牲畜。
皇帝都极少品尝的肉类,平民百姓自然更是难得一尝。因此在早期,牛羊犬这三种肉类对于平民百姓而言,简直是遥不可及的奢望。
他们所能品尝的,不过是些苦涩的野菜,生食的豆芽,以及缺乏油酱的白饭,这些便是广大百姓日常赖以生存的食物。即便是最基础的调味佐料,他们也难以享受到。
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能够勉强维持温饱已是万分艰难,更别提享受美食了。在特殊困难时期,百姓甚至得靠吃草来勉强维持生计。
每逢佳节,百姓家中用果品供奉祖先和贵族,但自己却只能依靠野菜充饥。这种悲惨的饮食生活,延续了数个世纪,直至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天子权威的日渐衰落,原先森严的食物等级观念,才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春秋战国后民生略见起色:大米肉类仍罕见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商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人们的饮食条件逐渐得到改善。
这一时期,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儒家倡导的仁爱精神,对缓和严苛的等级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然而,百姓的日常饮食仍然很艰难。
当时,农业生产技术极其原始,依赖人力和牛耕的耕作方式极为艰难。百姓即便付出大量的辛勤努力,也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
因此,普通百姓的日常饮食无非是简单的粗茶淡饭。他们的主食主要是糜、稷等杂粮。虽然这些五谷杂粮的营养价值较高,但由于食物种类单一,容易使人感到饥饿。而那些稍微精细一些的粮食,如白米,依然是统治阶级的专属口粮。
在肉食方面,百姓主要以鸡鸭鱼猪为主。鸡鸭鱼的肉质细腻鲜美,因此每当百姓准备改善伙食时,鸡鸭鱼总是会成为餐桌上的美味。
但是,因为猪皮较厚,且大多数人厌恶猪肉的味道。因此,食用猪肉对百姓而言,是个相对繁琐的过程,许多人干脆避开猪肉。即便如此,百姓也只是在重要的节庆日子,才能品尝到鸡鸭鱼猪这类肉食。
战国时期,涌现出许多旨在改善百姓生活的思想。墨子主张节俭和适度丧葬,坚决反对粮食的浪费。而杨朱学派则强调平等主义,提倡口粮的均衡分配。
这无疑为百姓的口粮问题,提供了全新的思考角度。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制度的种种限制,要真正实现这些理念,还面临着漫长而艰难的道路。百姓的生活依然过得异常困苦。对于他们来说,能够稍微填饱肚子已经是难得的奢侈享受。
唐宋之后百姓渐富:调味品普及唐朝时,百姓状况终于有所改善。此时,门阀士族掌握了大量的土地,他们能够从自家的庄园中,获得更多的口粮。百姓们的生活,也相对变得宽裕了一些,唐代的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升,白米逐渐普及,减少了饥荒的发生。
宋朝时,食物种类愈加丰富多样。随着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众多新颖作物,纷纷传入中原地区。油、糖、茶叶等物品,均成为了百姓们新的食物来源,为口粮增添了更多的选择。
调味佐料也被研发出来,多种香辛料被用于烹饪,使得菜肴的味道更加美妙,有时人们还会品尝到美味的牛肉。
苏轼以猪肉为食材,烹制出的东坡肉,大受追捧,使得猪肉成为百姓最喜爱的肉类食品,频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
宋朝廷非常重视农业发展,提倡耕织结合,加强旱田水利建设,为农业的丰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不仅保障了百姓的基本生活需求,还使他们能够享用精白米饭。油盐的出现,让百姓的餐饮体验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可以用油来烹调各类蔬菜,并适量添加盐,让食物更加美味可口,使百姓的饮食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稻米既可以作为主食,又可以加工成多种点心,让食物的口感更加多样化。同时,利用简单的食物保存技术,蔬菜也能被腌制并储存,从而拓宽了百姓的粮食种类。
到了明清两朝,百姓的餐桌文化,已发展得相当成熟,稻米作为主食的地位不可动摇,而菜肴的种类则丰富得令人目不暇接。与此同时,各种肉食也走出了贵族阶层的圈子,真正成为了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
纵观我国食物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既能感受到,古人承受饥荒之苦的沉重,也能看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民生活逐渐变得富饶和幸福的景象。
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资丰富的时代,我们更应向古人致敬,正是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和追求,才延伸出众多的美食佳肴,丰富了我们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