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催孩子快点儿,孩子会越来越笨,孩子磨蹭怎么办?

银花聊育儿 2024-10-18 21:26:46

一说起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很多家长就有吐不完的槽。

朋友的儿子上小学四年级,孩子哪都好,就是拖拉磨蹭的行为,把她折磨得崩溃。

催起床,催穿衣,催洗漱,催吃饭,催写作业,催睡觉,自己每天就像一个按遥控器的人,只有跟在他屁股后面不停按键,他才能“换台”,搞得她十分疲惫,忍不住要发火,导致家庭氛围也充满了火药味。

家有神兽,拖拉和磨蹭成了很多父母绕不开的话题。

看着他们干什么都要慢半拍,家长有时真的能被气到昏厥,尤其是在学习的时候,明明1小时就能完成的功课,他偏偏给干成了3小时,任谁能不发火,不催促呢?

但是很多家长发现,吼、催只是宣泄了自己的情绪,并没有解决孩子的问题,反而进入了循环的怪圈。

只有在你吼骂、催促时,孩子才会有点行动,你不吼不催他就放飞自我,有时你催得紧了,还加重了孩子的抵触情绪,变得更加磨蹭,甚至干脆什么都不做。

其实,过度催促孩子,不仅不能养出一个聪明自律的孩子,还可能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01.

有专家指出:

“快点儿”是培育聪明大脑与培养专注力的禁语。过度催促孩子,会对孩子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12岁前,是孩子大脑发育的“高速发展”期和关键期,大脑每天会有数不清的突触在生成,会有数不清的信息通过五官输入大脑,会有无数的神经元在建立链接。

孩子接触的信息越多,越深入探索,大脑内部的神经元链接就越多,理解力就越强,专注力就越高。

可父母的过度催促会让大脑接到一个信号:

“快点搞完吧,要不又要发火了。”

这样会干扰孩子的大脑活动,阻断神经元的连接,破坏孩子专注力,让孩子失去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机会。

而父母的催促也会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抑制孩子的思考与记忆保留能力,孩子大脑向上成长的空间窄了,智力的分化就出现了。

孩子的世界里,只剩下“快点快点”,却忘记了“我想我想”,久而久之,孩子便养成了做事不动脑、习惯于在父母的催促下才能完成任务。

父母的期望,变成了孩子的压力。你催他他烦,你揍他他反抗,你不催不打,他就放飞自我,任由自己摆烂。

其实,孩子有自己的节奏,他们与成人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

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最顺畅、最有力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

因此,过度的催促不是教育,而是对孩子的内驱力的摧毁,只会让孩子越来越笨,越来越不自律。

试想一下,如果你在专心做一件事时,旁边一直有个声音催促你快点儿,你会不会脑袋发紧,大脑一片空白呢?

孩子磨蹭,有时真不是孩子的错,父母容易忽视这些因素。

02.

首先,孩子可能不是磨蹭,而是慢

家长要注意,慢和磨蹭是有区别的,慢,可能孩子是慢性子,或者做事比较仔细,和速度有关;

而磨蹭,是在慢的基础上,增加了不情愿、不作为的因素。

有的妈妈一看孩子做事跟不上自己要求的节奏,没弄清楚就给孩子贴上“磨蹭”的标签。

其实,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有不同,有的孩子性子急,有的孩子性子慢。

对于天生的慢性子,你再怎么催促,他们也不可能迅速快起来的。

加上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本来就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吃饭比大人慢、穿衣比大人慢,洗漱比大人慢,不是因为他们故意磨蹭,而是能力仅此而已啊!

因此,家长不要站在自己的视角去看,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分辨出孩子是慢,还是磨蹭。

其次,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转移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喜欢东瞧西看,一会喝水一会上厕所;

有的孩子写作业时,很容易被外面的声音吸引,不管是窗外的狗叫声,还是电视声音,甚至是父母的谈话声,都可能吸引他的注意力;

孩子的这些拖延和磨蹭的行为,严重影响了学习的效率。

当孩子年龄较小时,他们的注意力更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从当前的任务上转移开。

最后,了解孩子的情绪

有的孩子磨蹭,是因为父母要求孩子做事时,态度强硬,孩子感受到了压迫,但敢怒不敢言,为了争夺自己的权力,孩子就会采用“磨洋工”的方式来对抗。

有的孩子做事时磨蹭,是因为在孩子眼里,要求做的事情太多了,让他感觉太多了,从而产生了畏难情绪严重。

还有是因为孩子的能力没达到,比如,孩子不愿意写作业,是因为作业题不会……

家长想要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孩子,就要体察到对抗和无助的情绪。

03.

有句话说:

“孩子拖拉磨蹭不是病,但是真能要了亲爹亲妈的命。”

面对孩子的磨蹭行为,很多家长无法坐视不管。

而用对方法,才能帮助孩子远离坏习惯。

家长不吼不催,用这4招,能培养孩子“内驱力”。

1.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孩子更乐意配合

人被强制要求做这个做那个时,大脑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被命令、被控制。

当大脑接收到的信息是“命令”或“控制”的时候,大脑首先输出的信息其实是“拒绝”,而不是“行动”。

如果你总是用命令式的口吻要求孩子做这个做那个,尤其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孩子往往不会用积极的行动回应的。

因此,在希望孩子做某事时,家长要懂得用合适的语言引导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自主性。

这些沟通小技巧,家长在与孩子交流时多用一用:

比如,

●将“快点儿”换成“我希望”,

●把“你”的信息表达,换成“我”的信息表达

把 “你要”、“你怎么”、“你应该”、“你必须”......

换成“我们一起”、“我们应该”、“我们这样”......

看看这句话:“别玩了,快点儿吃饭,要不一会儿上学迟到了。”

变成:“妈妈希望你能在20分钟内吃完饭,这样我们路上还能聊聊天,上学就不会迟到了。”

虽然都是希望孩子快点吃饭,但是更易让孩子行动起来,明显是第二种说话方式。

因为孩子听着不是被命令,往往会更乐意配合。

2.多正向反馈孩子的行为,效率越来越高

在行为心理学中,“奖励”是对行为的“正强化”,而“惩罚”却是负强化。

家长经常给孩子贴“磨蹭”“拖拉”的负面标签,经常催吼孩子,就是负强化,不仅不能帮助孩子进步,还有因为这种心理暗示加强了孩子磨蹭的行为。

家长多正向反馈孩子的行为,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比如,孩子以前放学回家,你不催他就不写作业,但某天孩子回家主动写作业了,这时,要认真表扬,给孩子一个实质性的奖励。

哪怕孩子后面又恢复到原样,也没关系,不吼不骂,继续鼓励。

直到下次又出现主动写作业的情况。如此反复,你会发现,孩子写作业的主动性不断提高,亲子之间的关系也愈加亲近了。

3.灌输时间概念,教孩子有效利用时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通过一些事情或途径,让孩子感受到时间是最宝贵的,要学会利用、珍惜时间。

比如上文中提到孩子出现注意力转移的情况,

家长可以利用番茄钟时间管理法,保护孩子的注意力,提高效率 。

根据孩子的年龄,对孩子的注意力时间有个大概了解,根据孩子的注意力情况,和孩子约定好时间,用好小闹钟。

比如,写25分钟作业,闹钟响了,就休息10分钟,然后再进行下轮番茄钟。

让孩子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形成良好的作息习惯。

通过这些方法,能让孩子慢慢就形成了时间观念。

什么时候起床,吃早饭需要多少时间,洗涮需要多少时间,也能逐渐学会利用时间。

4.管放结合,教会孩子自担后果

等孩子有了“时间觉知”,家长就要懂得“放权”,让孩子们自己安排每天的时间和任务。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要让孩子明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诚诚每天吃饭磨蹭,这次吃饭妈妈没有喊他,等饭菜都吃光了,诚诚才走到餐桌。

妈妈告诉他,只能等下一餐了,经过这次挨饿的经历,诚诚吃饭时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三催四请了。

父母说出来的是控制,而让他自己安排、说出来的就是承诺。

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有能力完成某件事,并且做这件事的意愿是发自内心的,也有人支持的时候,他就会更愿意去行动。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长此以往,孩子对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会越来越有规划,越来越有条理,目标也会更加清晰,“磨蹭”的情况自然就会减少了。

04.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养育孩子如同我们养一株花、种一棵树,先要知道播下的是什么种子、有什么习性和需求、生长的节奏和规律如何,才可能找到最适合它生长的方式去培育。

父母希望孩子养成高效的好习惯,盲目地催促孩子,是最无效、不可取的一种方式。

养育孩子的过程,也许更像牵着蜗牛去散步,急不得,父母的心态越松弛,能用更多的爱和耐心去陪伴孩子成长,孩子才能根植土壤,向阳而生,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我是一名育婴师妈妈,多平台原创作者,全网粉丝30万+,关注我,我会持续和您分享、交流母婴护理、亲子养育、家庭教育类干货知识。
1 阅读:203

银花聊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