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在李德生将军诞辰105周年之际,党政军群各界人士在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
大家在会上竞相发言,共同回顾李德生同志为共和国呕心沥血的奋斗历程。
回顾他在解放战争中刀劈三关、抗美援朝中血战上甘岭、建国后创建的“郭兴福教学法”以及在动乱年代在安徽稳定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毛主席三问三升,传奇的晋升之路1967年夏季,根据毛主席、周总理的指令,李德生带领12军到安徽任职,先后任安徽省军区、南京军区司令员、安徽省革委会主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务。
1968年10月,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李德生列席了会议。
当公布与会人员名单到李德生时,毛主席突然问了一句:“谁是李德生?”
周总理简单介绍了李德生的情况,李德生也赶紧站起来回话。毛主席又询问了他的年龄和籍贯,问了问安徽芜湖的工作问题,李德生都一一作了回答。
这是他参加革命以来,第一次与毛主席面对面讲话,内心有些紧张,他单纯地认为,一定是毛主席曾经化名“李德胜”,与自己的名字读音相同,才引起毛主席的关注的。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举行,他被选为中央委员,之后又被推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人选。
军队的军长、开国少将,能够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这在党的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这让他隐隐感到一些不安。他自己认为,无论是资历还是能力,自己都无法和那些老帅们相提并论。
在宣布选举结果时,毛主席提出,再看看李德生同志。
李德生有点局促地站起来,向毛主席致敬。毛主席问起他的年龄,似乎有意无意地重复了几遍:“53岁,53岁。”
这是毛主席接连两次关注到自己,让李德生感到很荣幸,却从来没想到一个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会对自己有什么影响。他还是要在地方工作,所以会议结束,他就马不停蹄地回到安徽。
三个月后的一天,周恩来总理的电话,彻底打破了他生活的平静:“中央决定,调你到北京工作。”
李德生真的感到太突然了,他觉得自己就是个军人,怎么能到中央工作呢,这不是相当于一个班长直接调到军部了嘛。
李德生到北京后不久,毛主席在中南海再次会见了李德生。
毛主席的问话,从私人问题转移到安徽的社会形势上。李德生把安徽如何贯彻九大会议精神,下一步准备怎样抓革命、促生产,改变农村的贫困面貌的情况,向主席做了认真详细地汇报。
毛泽东又问李德生的读书情况。
他建议李德生,不要光读军事书籍,还要读点历史、文艺、科技方面的书,并向他推荐了《红楼梦》《天演论》和《通鉴纪事本末》。
1970年1月,在毛主席提议下,李德生兼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时候的李德生,已经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
1973年8月,中共十大在北京举行。在讨论中央副主席人选时,毛主席提出,要老、中、青三结合,老、青都有了现成的人选,但就是缺少一个“中年”的副主席人选,毛主席建议从军队里面挑选。
合适的人选,只有李德生一个,无疑,在毛泽东的心目中,李德生就是最佳的人选。57岁的李德生,在中共十届一中全会上,顺利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委、副主席。
毛泽东为什么如此关注李德生呢?
因突出而被关注,揭开晋升的秘密毛主席对李德生的关注,其实早在1964年就开始了。后来的安徽芜湖事件,更是给毛主席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好感。
1960 年,全军已经无仗可打,军队大兴抓训练改革、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时任南京军区第12军军长的李德生,作为军事干部,自然特别关注大练兵行动。
但他对当时军队苏联式的训练方法不太赞同,于是开始深入到部队,结合训练情况,进行蹲点解剖。
1961年,他带领十二军军、师、团联合工作组,来到34师100团2连蹲点,观看了二连副连长郭兴福所带小组的实战训练。
尽管郭兴福组的演练很精彩,但李德生不满意。
他对实战训练提出第三个问题,郭兴福都摇头表示无法完成,于是一兵一将,并就改革训练方法,面对面讨论了一个下午。
此次谈话,对郭兴福触动很大,他接受战术改革试验任务,开始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本着“练为战”的思想,全身心地努力探索实践着。
1961 年夏天,总参谋部《军训通讯》杂志社介绍与推广的“郭兴福教学法”在全军引起了轰动,也引来了叶剑英副主席的关注。
郭兴福教练的单兵进攻战术,战士们在训练场上像小老虎一样,让叶副主席兴奋不已,他详细听取了这个教学方法的发展过程,连声叫好,随后把相关的报告送到毛主席手里,毛主席也连声夸赞他们作风硬、战术活、技术精。
1964年初,中央军委号召全军掀起学习“郭兴福教学法”的热潮,接着开展了军事训练大比武活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北京观看了两个军区的汇报表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
一场声势浩大的以推广“郭兴福教学法”为标志的群众性练兵运动走向全军。也许在那个时候,作为“郭兴福教学法”的指导者,李德生就已经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
随后的安徽治乱,再次展示了李德生突出的指挥管理才干,得到毛主席两次亲笔批示。
1967年夏季,一场武斗席卷全国,安徽形势更为紧张。安徽省军管会成立之后,不但没有控制住混乱局面,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眼看着一场可怕的武斗在所难免。
正在苏北地区执行“三支两军”任务的李德生,突然接到周总理的电话,火速飞到北京。在大会堂,周总理严肃地传达了毛主席的决定,让李德生带领12军,到安徽开展工作,任务是制止武斗,稳定局面,恢复秩序。
李德生理解任务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马不停蹄赶到安徽。
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深入群众,查找矛盾症结,抓革命、促生产,迅速稳控了局势,并借助中央发布收缴武器的有利时机,发扬作战部队雷厉风行的作风,两天之内就收缴了大量的武器。
没有了武器,就不用担心武斗会升级。到安徽不满一个月,他成功稳控住形势。此事被新华社《国内动态登载》,毛主席看到后,十分满意,亲自批转全国。
1968年4月,安徽省革命委员会成立,李德生担任主任。
在随后的芜湖事件中,他再次凭着丰富的斗争经验,迅速控制局面,有效制止了武斗,解决了问题。毛主席二次批示,将芜湖事件的经验做法转发全国。
李德生在军队建设和革命斗争的经验、维稳治乱的能力,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高度认可,为他后来的顺利晋升,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四年后申请辞职,叶帅前来安慰从地方到北京,从一方大员到中央领导,这样的升迁,虽然让人羡慕,但李德生到北京后的任职,并不那么风光和顺利。
进京工作后,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他曾经向周总理提出,任务太重,最好辞去地方的任职,但被总理拒绝了。
在中南海接受毛主席接见时,他再次大胆向毛主席和周总理提出,自己既要在京工作,又要负责12军、南京军区、安徽军区、安徽省的工作,分身乏术,担心干不好,建议免掉安徽省和南京军区的工作。
毛泽东轻轻地摆了摆手:“一个也不要免。你三分之一时间处理北京的工作,三分之一时间读书学习,三分之一时间到下边搞调查研究。”
面对这样的信任,一向勇挑重担的李德生,默默地接受了组织分配的任务。
1971年9月12日,毛泽东南巡返京,周总理派李德生亲自去丰台迎接毛主席,说明对他是十分信任的。
当日午夜,中央政治局的领导连夜转移到人民大会堂。
周总理把李德生叫到身边,并安排他立即赶到空军控制室,配合自己坐镇指挥。
此时情况并不明朗,空军那边是什么局面,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此一去,也许就是龙潭虎穴。出生入死半辈子的李德生,自然知道此去的危险性,但他二话没说,义无反顾地赶到空军作战指挥室。
所幸,一切还算顺利。李德生临危不乱,镇定地向周总理不断报告着监控到的信息,为毛主席、周总理决策提供着信息资料。
坚定的革命信念、出色的政治表现,也让他赢得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进一步的信任,所以他顺利走上党的副主席的职位。
1973年12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会议提议,各军区司令员任职太久,不利于工作,建议八个大军区司令员相互对调。李德生虽然任北京军区司令员时间不久,但也要服从大局,被调任到沈阳军区工作。
也许是担心李德生想不开,或者是不舍得这员爱将远离北京,毛泽东几次找李德生谈话。
他对李德生说:“按照任职时间,你是不该对调的,这次,你是陪绑的。”
李德生服从组织安排,带领两名随从,立即到沈阳赴任。
1975年中共十届二中全会上,他辞去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的职务,不想徒有其名。
此时距他进京任职,刚好经过四年的时间。
在即将离开北京的日子,叶剑英副主席专门赶到李德生入住的京西宾馆,看望自己的老朋友,老战友,为李德生送行,安慰他。
两位革命家的双手紧紧握在一起,向对方传递着坚强的力量,两双曾经见证过无数革命风雨的眼睛,默默地相互凝望,互相传递着支持、慰问和鼓励,是那么深邃而坚毅。
1988年9月,李德生被授予上将军衔。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保持着高昂的革命热情,继续为党和人民忘我地工作着。
历史传承着记忆。一生为人民的人,人民会永远记住他。
在李德生将军去世后,人们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纪念他为党、国家和军队的建设事业做出的贡献,怀念他求真务实、关心战士、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怀念他以大局为重,光明磊落,襟怀坦荡,荣辱不惊的光辉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