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赵云张飞差?关羽持久战被低估,罗贯中早有暗示!至少5个原因

黑白说历史 2025-04-25 22:21:41

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关羽关云长,演义中“武圣”之名如雷贯耳。

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哪一桩不是惊世骇俗?

可说来也怪,这位红脸美髯公明明有两次百回合大战(长沙战黄忠、襄樊斗庞德),为何总被贴上“爆发强、耐力差”的标签?

今日,且听笔者抽丝剥茧,细说缘由。

爆发力太耀眼,耐力反成灯下黑

关羽的“三板斧”有多猛?且看汜水关前——

华雄连斩俞涉、潘凤,诸侯帐中鸦雀无声。但见关羽提刀出列,曹操热酒相赠。

云长却道:“酒且斟下,某去便来。”言罢提刀出帐。未多时,鸾铃响处,华雄首级已掷于阶下,其酒尚温!

这般雷霆手段,罗贯中仅以热酒之温,毫无正面打斗描绘,便写尽关公神威。

再看白马坡斩颜良: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冲来,方欲问时,关公赤兔马快,早已跑到面前。颜良措手不及,被云长手起一刀,刺于马下。”

快!准!狠! 赤兔马配青龙刀,刀光一闪,胜负立判。如此风格,自然让读者满眼皆是“秒杀”二字。

即便长沙城下与黄忠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众人也只记得关公义释黄忠的傲慢,老将军“箭射盔缨”的风范,谁还细究关羽的耐力?

猛虎扑食固然震撼,却叫人忘了猛虎亦能长途奔袭。

同行衬托太狠:赵云、张飞耐力更“变态”

演义中超一流猛将中,关羽的耐力确实不占便宜。

且看几位“耐力怪”——

赵云: 长坂坡单骑救主,怀抱阿斗,从四更天杀至天明,七进七出,砍翻曹营名将五十余员。最后竟还能“血染征袍透甲红”,策马跃出陷坑,堪称“永动机”。

张飞: 葭萌关夜战马超,从黄昏挑灯战至深夜,二百二十余回合,直杀得“火光中,战鼓不绝”。次日再战,仍能精神抖擞。

马超:渭水斗许褚,卸甲裸衣酣战二百三十合,越战越凶,逼得曹阿瞒感叹:“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矣!”

反观关羽,百回合战平黄忠、庞德似乎已是极限,更无这般马拉松式的战绩。读者眼中,自然觉得“关公耐力差了一筹”。

战术风格埋隐患:赤兔青龙成双刃剑

关羽的装备配置,注定他走“速攻爆发流”。

赤兔马“日行千里”,青龙刀“八十二斤”,二者结合,堪称冷兵器时代的“快马重刀”。突袭、斩首、破阵无往不利,但若陷入持久战,反倒成了负担。

例如战庞德时,关羽已年近六旬,赤兔马亦垂垂老矣。庞德却是西凉悍将,正值壮年,更以“抬棺死战”的玩命架势搏杀。

两人斗百余回合后,关平鸣金收兵,直言担忧父亲年龄不占优势。

可见,关羽的战术体系更依赖“一击必杀”,一旦对手扛住前期猛攻,差距会越来越小。

罗贯中的“偏心”:忠义人设盖过武力细节

罗贯中写关羽,重在刻画“义绝”形象。

过五关斩六将,为的是忠义;华容道放曹操,为的是恩义;即便刮骨疗毒,也要“饮酒食肉,谈笑弈棋”,突显神威。至于武力细节?一句“青龙偃月刀”足矣。

反观赵云,长坂坡一战独享两千字描写,枪法、马术、应变面面俱到;马超战许褚,虎痴打得裸衣上阵,从始至终,马超却似闲庭信步,气都不喘一下;张飞与马超的葭萌关夜战,更是把双方的耐力之强描绘得淋漓尽致、

关羽的百回合大战,却反倒有点一笔带过的意思,也没有突出其耐力如何。

作者笔墨轻重,直接左右读者印象。

后世演绎推波助澜:神化瞬杀,弱化鏖战

戏曲舞台上,关公戏必是“绿袍金甲,横刀立马”,唱的是“单刀赴会”,演的是“千里走单骑”。

影视剧中,关羽出场必配“瞪眼、捋髯、拖刀”三板斧,三刀内斩敌于马下。

久而久之,民间只记得关公“秒杀”的飒爽,却忘了长沙城下,他与黄忠从晨曦战至黄昏,刀法绵密如雨的耐力;更忘了襄樊之战,年仅六旬仍能力战庞德、徐晃的坚韧。

结语

关羽耐力被低估,实则是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占优:

天时:罗贯中笔墨重在替二爷定“忠义神勇”,少写鏖战细节;

地利:赤兔马青龙刀的配置,注定战术偏科,快马重刀最适配瞬杀爆发打法;

人和:赵云、张飞、马超等同行对比过于惨烈。

然细品演义,关羽能两番百回合战平当世名将,已足证其耐力绝非短板。

只是“武圣”光环太盛,反倒让后人一叶障目。

论战场上厮杀的耐力,关羽或不及赵云、张飞、马超,但他的最强耐力,难道不是千秋万代的信仰?

勇者之争,不在瞬息,而在千秋。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各位看官,你们认为关羽的耐力是否被低估?

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友善交流!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