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都提到特朗普2.0了,估计不少人心里已经咯噔了一下。拜登刚折腾完四年,这又要轮到特朗普回来上场?别急,我跟你说,这事儿还真不是空穴来风。美国现在这个局面,说是大戏连台一点不夸张,新一届国会开锣,共和党全面掌控大权,整个政治气氛瞬间切换成了红色频道。而布林肯和沙利文这两位拜登政府的外交干将最近忙得脚不沾地,一边飞亚洲一边窜欧洲,看起来像是在给自己最后几年画个句号,但更像是在为下一任铺路。当然,下一任是谁,我们也只能装作不知道罢了。
先从第119届国会说起吧。这可是共和党的天下,从议长迈克·约翰逊到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全都是清一色的鹰派选手,对中国那叫一个步步紧逼,对外政策一句话总结就是:美国优先,不服憋着。这种思路乍听之下没啥新鲜感,但细品一下,会发现它其实直接接轨的是前总统特朗普当年的主旋律。而且他们不仅把这套逻辑捡起来,还计划用放大镜仔细琢磨,然后再加点调料搞出升级版。所以啊,有些人觉得布林肯最近东奔西走只是例行公事,可我看他更多是在做交接班之前的数据整理传递情报、划重点、理清头绪,把摊子摆好了好让下一波人能顺利接棒。
讲真,他这趟访韩旅程就挺有意思。本来说好的第一站应该是日本嘛,日本多稳妥呀,美日同盟铁板钉钉,那关系差不多可以写进国际关系教科书。但偏偏呢,他跑去了韩国,而且理由还是为了处理韩国国内的宪政危机。什么意思?难道韩国真的快乱了吗?其实倒也没有那么严重,不过谁都知道,现在韩国内部确实很乱,各种派系斗争闹得不可开交。如果情况继续恶化,那牵连的不仅是韩国自己,美国在东北亚的一盘棋都有可能被搅黄。所以布林肯这一站算是一举三得:安抚老朋友、表明立场,同时向日本暗示,瞧见没,你家隔壁出了乱子,我可没闲着。
然后还有法国。有人问,为啥不是德国?毕竟德国经济体量那么大,又是欧盟领头羊,在俄乌战争问题上貌似比法国更关键吧。不过呢,美国这次明显打的是精简牌,他们觉得与其找个喜欢犹豫踌躇的大块头聊天,不如直接去找那个敢拍桌子的邻居。况且,马克龙向来以自己的独立外交路线自豪,与美国合作虽谈不上无间配合,但至少沟通效率高、不浪费时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现实主义操作,也反映了拜登政府在面对棘手问题时的一贯务实态度。
至于沙利文那边,则相当默契地选择了印度作为主要目标。他这一趟印太战略布局,可谓继承传统又有所创新。当年特朗普第一次提出印太概念的时候,就是想拉住印度掺和进亚太事务,用以平衡中国影响力。而现在民主党也是同样套路,只不过方式稍微斯文一些,比如更强调合作共赢,而非单纯硬碰硬。然而归根结底,无论是哪方执政,对于维护该地区秩序以及遏制潜在威胁,两者目标基本一致,所以沙利文本次访问既有收尾性质,也预示未来政策方向变化不会太离谱。
《金融时报》最近还特意采访了一把布林肯,总结过去四年他的成绩单。这么看下来才意识到,其实很多我们以为属于拜登团队特色的东西,它背后依旧透着浓浓的跨党派延续性。例如围绕科技供应链重塑、中美博弈定调、全球能源转型等等,每件事都带着点熟悉味道。不信你回顾一下2018年的新闻,是不是感觉某些关键词似曾相识?
所以喽,到底这些动作是为结束民主党的执政周期做准备呢,还是给即将重返舞台中心的人留几分余地,就不得而知啦。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即便白宫主人换了名字,美国整体外交架构却并未因此发生颠覆式改变。一方面这是因为国家利益决定策略惯性使然;另一方面,也是各界希望避免类似2016-2020那样频繁摇摆引发混乱。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本次国务卿与国家安全顾问密集出访显得格外谨慎周全。他们不是简单执行任务,而是真正扮演桥梁角色,让两代不同背景领导层之间过渡更加平滑自然。
当然啦,有些读者可能会质疑这种解读是否过于乐观,因为历史总爱嘲笑预测家。但至少目前来看,多数迹象显示,无论哪位总统坐镇椭圆形办公室,下阶段美国仍将在稳定基础上追求变革,而非彻底翻天覆地!